別做網路評價的奴隸,停止當一個「最好」的獵人
網路上的餐廳點評、書店點評、景點點評,甚至診所、醫生都可以評價,這些評價愈來愈多、愈來愈豐富,我週末出去玩,總是印了一大堆網路上的各式評價,抱著很興奮的心情,按圖索驥的來到每一個地方!
我去的地方,保證都是網路上寫的「最棒的」的!到了那家餐廳,就點了網路上寫的「最好吃」的,然後再去買到那個「最便宜」的土產,再去那個「人氣最高」的景點……。
一天「最棒之旅」下來,玩了一大堆「最」,照理來說,應該會讓整趟旅行「最好玩」?
是嗎?
但往往發現,體驗了好多「最好」,好像是一杯又一杯的白開水,解渴了,卻沒有任何味道;它的確是「最好」,但卻沒有味道;我們的興奮總是「找到了!」的那一剎那,一下下而已,過沒多久,那種「最好」的快感就消失了。
最後還累得半死,當我們忙了半天,讓我們的週末被好多好多的「最棒、最好吃、最漂亮、最了不起」給堆積起來,反而變成一趟辛苦的旅行,好像反而沒有享受到什麼。不過我一直不覺得這有哪裡不對,好像是「追星」一樣,不也是一種樂趣?到底這樣是哪裡不對勁?
最近和幾個朋友一起接待外來朋友,終於聽到一種有趣的說法──
這一天,我們在網路上照樣找到了高人氣餐廳,號稱是當地「最好吃」的,但是,找了好久好久,繞路了好多好多,最後……
卻找不到那間「最好吃」的餐廳!
怎麼找都找不到!
大家肚子餓了,只好隨便找了一處,開始吃了,我和朋友都覺得很可惜,一直在和那位外地的朋友說SORRY,抱歉,沒幫你找到那個「最好吃的」,很遺憾。
沒想到,外地朋友冒出一句話--
「最好吃的以後不會記得,『好吃』的才會記得。」
這句話突然間如一百道雷電打下來,讓我頓時了解了「最」的問題──
我們在尋找「最好」的時候,忙著找,忙著搜,沒時間去觀賞路邊小花,更沒時間和一起去的旅伴聊天或說話。
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最好」,一定是想辦法評價那個「最好」是否真的是最好,於是我們沒有辦法自然的去體驗它。
當我們完成了「最好」,回頭看只是一段追尋和驗證的過程,追尋、驗證、追尋、驗證……,那根本不是正常的在遊玩、不是正常的體驗。
不禁想起有位美食部落客曾私下透露,自從當了美食部落客,她無法再回到像過去那種品嘗的興奮感。畢竟,「最好」的意思,就是它贏過其他所有東西,但,如果「感受」是一種自己的事,而每個人感受都有一點點不同,怎麼可能有一家餐廳可以真正的是「最好」?於是當我們敢這樣講「最好」,一定是自己聽別人(而且是好幾個人)說的,或者是看到某個評選結果第一名的,但那個東西就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難怪每次追求「最好」之後,享受之後就掉入凡塵,因為最好、最美、最可口、最大,往往不是自己的感覺,而是其他人的感受。
「最」真是「罪」啊,讓自己已經不是自己。最後,即使找到了最好,卻失去了太多。
真正要保留很久很久的,是「好」就夠了。
這週末,在高雄與一位路人的對話如下:
我問:「請問民族一路的長谷世貿大樓怎麼走?」
熱心路人:「坐車還要10分鐘喔!」
我再問:「那間長谷世貿大樓的50樓餐廳,是全高雄最高的餐廳嗎?」
熱心路人:「喔不,這間沒有比85大樓的餐廳還高。」
我:「那,那間餐廳有多高?」
熱心路人:「記得是75樓吧,高了15層。」
我:「所以,全高雄最高的是那間餐廳囉?」
熱心路人:「對啊,不過民族一路那間已經50樓很高,附近沒有比它高的,應該很漂亮了。」
「但是它畢竟不是最高的……。」我語帶失望。
「兄弟,」這位路人說,「要這麼高幹什麼。」
我無法回答,看著他。
路人繼續:「其實,這附近有間位在十樓的餐廳,已經『夠高了』了啦,可以看到前方大片公園,很漂亮,我推薦那裡!」
原本只是一段對話,卻讓一直在找「最高的」大樓的我們,感觸很深。一場X天X夜的旅行我們總在尋找當地之「最」,最後讚嘆了半天,我們其實沒有得到最基本的「好」。
我們被「最」給弄得太挑剔了,其實人一生所追尋到的所有的「最」,最後都還是要被其他給替代,還是好好的放鬆體驗自己的最好;別人說的「最好」沒用,自己感到「好」卡重要。
別做網路評價的奴隸,停止當一個網路世界裡「最好」的獵人,或許,會意想不到的得到更多,好多,最多。
(圖片來源:nanny snowflake)
多元的社會 我從不認為別人覺得最好的是我的好!
好久沒看到這麼有同感的文章,很多時候yelp4,5顆星評價的餐廳我都覺的沒期望中好,反而自己瞎去的餐廳往往有不少驚喜,人生也是一樣,只有自己體會的事物,自己心中的評價才是我們生命經驗的體會,沒必要先預設立場,現在我跟本不太看評價了,除了可能要花大錢或是某些花了錢可能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比如找國外的旅館。
這應該是民眾一窩蜂的習慣,例如常常會看到一些大排長龍的餐廳,或者幾年前的蛋塔效應等(還有網路開店潮),都是一窩蜂的,應該都沒有思考過自己會不會喜歡?是否適合自己的期望?
不過話說回來,人生中也可以有幾年用來做“一窩蜂”的事情,在當中或許也可以更加瞭解自己需求。
別人心中的最好,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
可以參考,也可以試試看,就算沒吃到,
天曉得會不會找到另一家你也覺得很讚的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當你餓了兩天,第一眼看到的東西肯定是最好吃 .. ^^
我喜歡文章中的『我們在尋找「最好」的時候,忙著找,忙著搜,沒時間去觀賞路邊小花,更沒時間和一起去的旅伴聊天或說話。』
我常覺得,路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風景,說不定會是你一輩子最美好的回憶!
與其忙著、轉著,找尋那個終極目標,搞得自己像是被行程在玩,
還不如回歸到最純樸的初衷,隨著心情走,就算遇到地雷又如何?
沒有地雷又如何襯出終極目標的美好?
同意樓上的。其實最好的不一定是你要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不光只是「好吃』這件事而已。好玩、好美、好用…… 都是要看個人喜好跟需求的。有的時候,自己尋找的那個過程才是最棒的體驗。
情人眼裡出西施。
思考,找自己的好
「選擇」最好的,往往是萬中選一,背後代表著必須捨棄很多,也可能犧牲了許多沿途風景。倒不如縮小範圍,用「比較好」的角度做取捨,每次找2家餐廳慢慢比較,漸進式透過比較的方式,不斷選擇「比較好」,一步步提昇上去,這樣是不是會有更多的樂趣,再說2選1也輕鬆許多!
鍾鼎山林,各有所好。複製別人的經驗或許是種學習,但也掩去了自己的鑑別力。
一般人通常都會拿網路評價當做「結果」
但如果是拿網路評價做為分析的依據,那「最好」也就會是自己心中最好的,也是分析結果中的最佳解。
如果分析的夠精準,那在未出發前就應該會知道這50層樓的餐廳就足夠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符合最大效益。
CRM裡面有個分析,叫做customer touch point, 他把一個店面從客戶走進來到離開分成若干個接觸點,每個接觸點從最好到最差分成五個等級,研究發現,最讓客戶難忘的或是評價最好的店面,其實不是在每個接觸點上都做到最好,而是有高有低,重點是,如何達成讓客戶“難以忘記的服務”,我想出遊也是這樣,什麼都要最好,最美,最大,最棒,人會痲痹,久了就不新鮮了,這趟旅程自然也毫無樂趣可言,您的文章中也有提到,最難忘的餐廳不是最好吃的那間,但是是那間跟朋友餓着肚子進去吃的那間—這不就是吃飯的目的?沒有低谷就不會有高潮,旅程中難以忘懷的總是那些不順心的經歷襯托出甜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