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世界不再需要識貨的人
新聞出來了,據說某老牌牛肉麵店,一碗牛肉湯麵竟然要120元!
注意,是「牛肉湯麵」喔!
牛肉湯麵,雖然名稱有牛肉兩個字,但這個產品裡面是沒有肉的,只有湯加麵喔。以前喜歡吃牛肉麵,但牛肉麵至少百元起跳,所以就吃牛肉「湯」麵,一碗通常僅需一半至三分之二價,但,這家老店,居然單單牛肉「湯」麵就要賣到120元!
記者好像挖到什麼大事!當場就在攝影機鏡頭前面測試這碗他口中神奇的120元牛肉湯麵,然後,他的結論是,這個麵線,蠻Q!這個湯頭,蠻濃!但……
但……這樣一碗麵,無論它怎麼好吃,一塊肉也沒有,竟然就要120元!
記者顯然認為這是一重大事件,順便採訪了旁邊的年輕男性顧客,只見這位未露臉的少年仔用一種那種剛出社會的年輕男子的口氣:
「好貴哦!」
這位少年仔被抓來當裁判,在鏡頭前面,這間比他的年紀還老一倍的牛肉麵店,就在他吐出那三個字之後,「STRIKE !」被判三振出局了。
三振出局以後,攝影機鏡頭一轉,轉向那老闆娘,老闆娘揮揮手,苦喪地說明了原因:「因為油電飆漲,沒辦法……。」
油電雙漲,所以一碗牛肉湯麵要賣到120元?後面那個大大的問號,像一個千斤重的鐵碼匡一聲的砸在這家麵店的招牌上。
這是一則電視台的報導,也是這裡一般民眾每天都熟悉的新聞素材,每次都是準確的從「好貴」開始,然後一名少年仔哀「好貴」,然後是老闆或老闆娘出來講「油電雙漲,沒辦法」。
民眾已經太熟悉這樣的新聞,熟悉到根本不想去追究到底這是哪一家牛肉麵店!
但,實際發生的是──
新聞播出後,這家牛肉麵店的老闆娘,躲在廚房後面,對著一幅牆上遺像嚎啕大哭……。
「爸,對不起……。」她哭著。
「我、我、我……找不到『識貨』的顧客,讓您的手藝被侮辱了…。」她哭著。
老闆娘的爸生前是老兵,退伍後跟著其他同袍開一間牛肉麵店,這牛肉麵店的牛肉湯麵一開始就比別家貴,從50元、60元、70元…一路到近一百元,漲漲漲,漲漲漲。後來老兵去世,改由女兒接手,價錢也慢慢漲到120元。
但當年的120,和現在的120,意義不一樣了。當年的120,理直氣壯,現在的120,連個少年仔的「好貴喔」都擋不住!
竟然不能告訴他:「你不識貨,給我滾出去!」
在結帳的櫃台,彷彿會有顧客不斷的挑戰這個價錢,要求老闆娘一個「交待」--
顧客:「所以不是因為油電雙漲?」
老闆娘:「不,其實不是。」
顧客:「所以是跟著話題哄抬價格?」
老闆娘:「不,並不是。」
顧客:「那為什麼要漲價?」
老闆娘:「………。」
為什麼要漲價?所有的店家遇到這個問題,尤其當前面有攝影機鏡頭時,竟然都是千篇一律的說:「油電雙漲」。
沒有一個店家,敢說出他們真正的心聲。
他們的心聲,就是:「我不想賺得比別人少!」
這有錯嗎?
因為自古以來,作生意的,老父傳下來的家訓,本來就是:「識貨就會來買。」
什麼時候,識貨是要免費或是低價?
曾幾何時,識貨是要博愛於苦疾大眾?
這個世界不只剩價格而已,如果世界只剩下錢,那一切生命的體驗便永遠失去了不同的味道。面對這個問題,店家都很不爭氣的以「油電雙漲」為理由,竟然沒人敢站出來為了自己的家傳的味道來說聲話,告訴大家自己「漲價有理」,漲價是為了不輸人家;不是說賺錢不輸人家,而是自己的「價值」本來就不應該輸人家!
在商業體,價格本來就是衡量價值的根據之一,這也是最直接的根據,直接挑戰自己的東西是不是有「識貨」者願意光顧,「自由選擇」是自由經濟的精神。每家店都在找「識貨」者,看看哪位客戶覺得有價值,誰就來買。
而自由經濟的精神,並不是這種沒有限度的包容或照顧,當我們過度自由,也過度的讓不識貨者的聲音太大,客戶們甚至會漸漸失去了一種叫做「識貨」的意願與能力。當人人都買得起所有的東西之後,也不再有這麼多奇特的「貨」給大家「識」。
而店家們,面對鏡頭的「油電雙漲」,到底是在雀躍可能因為電視報導而生意倍增,還是自我降格而失去了「識貨」?
當這世界不再需要識貨的人,當這世界不再追求識貨的境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我根本不敢想像。
(本文劇情純屬杜撰,若有雷同敬請見諒)
(圖片來源:black_lava)
我漲價,因為我值得!
我在「高雄」夢時代「美食街」吃過一家牛肉麵,要價好像「200多」,我說那老闆還真敢定價,不過他敢定,我就敢吃!
我始終覺得牛肉麵=拉麵,為何拉麵貴就OK,大家排隊,而牛肉麵大家就覺得比較low,而且說真的,後者肉還比較多。
王德爾如是說,
「有些人只懂得價格,卻不了解價值」。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危機,也是大學畢業的新鮮人無法獲得合理薪資的原因之一。
原文A cynic is 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but the value of nothing
媒體一天到晚到播放凍漲、低價、特賣等消息,漲個價就好像罪大惡極一樣,搞得價格才是唯一的指標,值不值得已不再是選擇的考量重點,再怎麼好吃、美味、有歷史的東西,只要牽扯到貴,都變質了~
好貨要更勇於喊價不是嗎?
當年的120跟現在的120?! 當年的120應該是現在的1200吧? 所以該家店應應該訂1200/碗而非120/碗 XD
如果真的有那個價值,說說自己的產品比別人好在哪裡並不難吧?
市場價格是供需決定的,大家嫌貴不買,就表示實際上沒那個價值。
賣不出去就說客人不識貨,那我可不可以開每個月 30 萬的薪水找不到工作,
然後說台灣的老板都不識貨?
所謂亂世黃金,盛事古董,要談價值也要先看整體社會環境如何
當收入只能維持吃得飽,要怎麼奓求吃得好
當這世界不再有識貨的人,那就不單純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這個世界本身有問題。
姑且不論台灣媒體亂源的顯微鏡視野,
「價格與價值從來不是同一碼子事」
萬物價值因事、因地、因人而異,
當價值≧價格,市場就出現了。
別急,你可能看到爛新聞。我用「牛肉湯麵 120元」下去搜,出現這篇文章:
http://m.ettoday.net/news/20120706/71301.htm
台灣識貨懂吃的人沒那麼少。
再一次說明…….
“懂”名牌包包的……
比”懂”牛肉麵的多….
那家牛肉麵有賣一款「元首牛肉麵」,開價 10,000 元。
請問板主,您有去「識貨」一下嗎?
應該不需要只侷限在牛肉麵這個點吧
同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藝文的創作世界
看是單純的為了文學、藝術而追求,而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做出來的東西
當然,現在後者所佔的比例很高
我聽過,觀眾非常少,但是台上演出者的表演,讓我久久無法自己
也同樣參與過觀眾爆滿,卻始終找不到感動的點
我不是學藝文出生的,根本談不是什麼識貨不識貨
這部分也沒有什麼好批評的,全部都是他們所做的選擇而已
我所能做的就是多去參與,多給他們一點鼓勵
我覺得:
他的牛肉麵很好吃 湯好實在
你的文章寫的很爛 不知所云
這樣我算識不識貨?
會不會有一天就連識貨的也買不起啊!!
識不識貨的確逐漸被模糊化,但是這個故事沒深入提到一點:
當初古早高價超值的好味道,傳到這一代真的有原汁原味被留下來嗎?
僅留下 “這個麵線,蠻Q!這個湯頭,蠻濃!但……”
有時去一些 x0 年老店,賣價高,人潮很多。但是吃進嘴裡時,心裡的失望大於期望……..
還是要創造價值吧~如果把價值創造到300元在來賣250元那也超便宜的~~如果價值50元卻賣150元那也不值~價值如何就看如何掌握客戶的感覺ㄌ
我比較想知道這家店開在哪裡?月營業額大概多少?牛肉麵、牛肚等小菜的價格又是多少?“識貨”是一種價值觀,自然是人人不一,時時不同,周瑜打黃蓋罷了。
為什麼一模一樣文章會出現在這裡…
http://changhy.blogspot.tw/
問題出在老闆娘自己身上,當老闆娘無法說明這麵為何值多少錢時,其他人當然會懷疑妳在騙人.
想多賺錢絕對不是問題,但你要能說明清楚為何你的東西值的這價錢,x果的電子產品很多都比其他廠商產品貴,但x果至少說明他的產品有那些特點,抓住自己想要的消費族群.貴不是問題,爛才是問題,如果老闆娘當場能回答說便宜沒好貨,我的湯麵用了那些好食材加上x年經驗的師傅手藝,吃起來有如鼎x豐的小籠包般的驚豔,相信老闆娘會把屬於自己的消費者族群吸引上門.
「如果世界只剩下錢,那一切生命的體驗便永遠失去了不同的味道」
很喜歡這句
http://changhy.blogspot.tw/
我以為美食是用來帶給別人幸福的
而那才能用來肯定一個廚師的技藝…
如果這世界不需要識貨的人, 就應該不會有交換這件事發生, 價值感畢竟是主觀的, 我們人會交換不正是在追求心中的價值感嗎? 眼光本身是無法尋求認同的, 若要尋求認同, 商業就會發生.
如果世界不需要識貨的人, 商業就不會出現, 如果商業無法形成, MR.6應該是無法用網路發表他的意見的…有人識貨, 就會有通路, 這不是很自然的嗎? 當我們都太注意價格這件事, 也許就表示我們看不見其中的價值了吧…因此價格, 也許反映的正是經濟體系在產生流動的門檻吧.
第一,其實現在的新聞,很多都滿無聊,好像沒有東西可報一樣。
第二,如果商品有價值,除了要有人識貨,有時其實也要行銷。
現在的商品,並不是貴就賣不掉,但是要用對方式吧。
還真難識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