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愈多次,物質慾愈少?
今天分享一個簡單東西──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登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學術期刊上,它是在說,現在愈來愈多四處飄流的人們,習慣於旅行、居無定所,連注重家庭的亞洲人也習慣長期遠離家人分隔多地,這種現象他們稱為「遊牧主義」(nomadism),大家已經討論很久的了,不過,有趣的是,這次研究竟然發現這些常旅行、出門在外的遊子,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
研究表示,遊牧不定、沒有居住的定所、常常出國每個月都住在不同國家城市的人,對「物質」的「慾望」會快速減少!他們不再容易對物質產生心理的情感,他們漸漸沒有了「物質慾望」(materialism)。
真的嗎?
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之事,但卻可以理解──你可以觀察到,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很少搬家、住在同一個地方?往往長期就對某些「物品」產生依戀感,以致於沒辦法隨意的離開一個物品,比方說離開這棟「房子」,即使它如此破舊或不合一般人的居住水平,它還是一個溫暖的「房子」,抵死都要抵抗、不准碰我的「房子」!專家說,大部份的人皆為如此,什麼是你的世界?你想像的一定是一個家、一間房間、然後心裡開始想著家具和包包和手錶……等等;大部份的人皆視「擁有」(possession)為個人的識別(central to consumer identity),也就是說,你擁有something,所以你存在!
不過,當人們必須全球走透透,再怎樣厲害,也就只能拎兩三箱走,被逼著遠離大型物件之後,從此,竟然可以神奇的「降低」或甚至「去除」人類的「物質慾望」,不再喜好「擁有」。據我自己的經驗,這過程其實是痛苦的,但過程之後卻是「海闊天空」;我從小到海外、搬過幾個城市,搬太多次家,搬到最後都麻木了,東西也丟東丟西不再在意,最後我除了一些最重要的隨身物品之外也再也沒有什麼東西非跟著我不可;我從美國回來時是拎著兩只皮箱,其中一只裡面裝滿了我的日記,甚至連衣服都不齊全;我的第一套西裝是為了面試緊急在隔壁的衣服店買的,我是什麼都沒有帶回來的!
我認同這份研究,也認為,透過旅行、搬家、居住在其他國家,來去除自己的物質佔有慾,是很聰明的做法!
怎麼說呢?
常看到有人喜愛某物,喜愛到拚命收集之,於是他的人生其實被這些「東西」給左右。他為了這些東西而活著,他為這些東西而被牢牢綁住。小時候喜歡讀某老牌八卦雜誌的最後一頁,那一頁總是照一張某某收集狂的照片,他/她一定會將所有收集物掛滿、放滿、擺滿他的小房間,掛的四處都是,有人愛收集「打火機」,他就到哪裡都要找一個打火機來,有人愛收集「Hello Kitty」,到哪裡玩都要去買當地最怪的Hello Kitty,而有人愛收集「名片」,那去哪裡都要拿一張名片才罷休……。
窮跑一輩子,你的人生沒有標誌。
一般是認為這代表「沒有物質慾望」等於「不奢華」,我認為,沒有物質慾望,更大的好處應該是幫你去除了「無意義的慾望」此一大患!因為,「物質」是人人可得、沒有特色可言、甚至說難聽一點就是皆為商人之把戲、你買這些東西來充自己慾望根本就是中了商人之圈套。等過了三十年,商人退場,你拿到的只是三十年前商人的紀念品,那,不是你。
不能代表你。
愈常出國的人,由於手邊真的很空、什麼物質都沒有了,於是,他愈視自己的「體驗」為重,而不是「擁有物」為重。
物品很「硬」、很有形、很實際,但它也是最「虛」的東西。反之,你這個人生,沒有實品,某個角度看,卻是最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們一生中擁有什麼都是雲煙、都是商氣;我們真正擁有過的,是自己,是親情,是愛情,是時間,是這些抓不到、摸不著的無形的東西。或許連這些事情都不必真正「擁有」,只要曾經,就是擁有。
謝謝現在的全球化世界讓一些人類可以與物品「拆離」,讓我們真正的擁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認識一些朋友,一直無法與某些物品割離?那麼,鼓勵他們,多多去旅行吧
(圖片來源:Regan Walsh)
九年搬六次家,超同意。
不常搬家,會很神奇的,
房子的空間會越變越小 @_@
是阿~我也搬了很多家~~沒有物質愈了~
每個人都不喜歡搬家,因為對家都很有感情,所以自從小孩出生後,我就沒搬過家了。
我也早早成为了游牧民族,半年一年搬一次家,在新的城市辗转逗留。和你相反的是,我恰恰是在过程中先感受到了海阔天空,当然过程之后海更阔天更高,只是痛苦也在这之后渐渐浮现。占有欲的降低,是因为越来越体会到很多东西抓也抓不住,留也留不下,拼命想要拥有,到头来空有一身疲惫。倒不如,用力地去享受当下的每一个体验,记住当下的每一个感觉。然而,就算心大的可以装下全世界,当一切新鲜和冲击慢慢退去时,却害怕它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装下过。
我很同意樓主的說法。第一次長期出國時真是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搬走才好,一邊打包一邊心裡抱怨為什麼飛機只能給30公斤的行李限重。每次把一樣東西從行李拿出來擺回去時,就好一陣不捨。但隨著在國外的時間愈長,感覺愈來愈多的物品其實也不是那麼的”必需”了,買得是便宜的東西,因為丟的時候不會心疼;每次買非消耗品時,除了價錢之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帶不帶得走它呢? 很神奇的變化,不過我自己認為要說物質慾減低,倒不如說是不安定感增加吧! 這點我就認同樓上所說的了。因為旅居在外,你心裡不知道這裡能待多久,也就少了那份想要妝點自己”家”的興緻了。樓主所說的比較像收集慾望,主要是一些商人的紀念品,我想講的是會想妝點自己的住處,其實己經是一份對這個地方的認同了。我在台灣工作時,客廳跟書房的東西我一定要找我認為最舒適的。從書桌到座椅,從沙發到電視櫃。我想讓自己在回家時能有放鬆的閱讀和看電視的時間,但這些都是旅行在外很難達到的。。。(從重量上就己經是不可行的了)
所以我覺得降低物質慾是好事,但指望透過經常性搬家來維持這點好像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畢竟人最終是要在某處落腳的,不是嗎?
超级赞同。
這個時候,照片就是一個很好的記錄方法,紀錄當下的情景,可以幫助回憶當下的感動。
若相機可以也記錄當下的聲音及味道,那就更棒了~
如果搬家.旅遊成為社會的常態那甚麼工作非常適合這類型生活!?
在生活環境上有甚麼解決方案或策略是符合這類型的需求ㄋ!?
在移動的當中漸漸忘記自己所有的所有權-都是暫時使用的使用權!
非常同意這項研究
我曾被地點制約,但現在習慣搬家後
反而希望東西能夠越少越好,因此慢慢身邊的東西都是真正喜愛與必需的
難怪每次出國我的行李總是一小箱而已,因為三不五時都必須往外跑,其實這樣也不錯啦!回國的時候可以幫朋友多帶點東西^^
如果加入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裡面的”空背包理論”一起討論呢?
曾經三年內搬了8次,導致我現在看到東西就想丟
對啊。我也不喜歡搬家。我覺得家是最溫暖的,一定要甚選。
nomadism 遊牧主義似乎跟一般人搬家與出國玩樂的定義是兩回事喔…
我也是自少搬家/移民的人。對我來說,「我」是我的知識、經驗、性格、善好等等。如果要以物質來定義一個人,那購物中心都是巨人啦。
我倒是有點好奇,除了物質以外,常搬家的人會不會對「家」和「國家」等等的東西也一并看淡了呢?
寫得真好,我也是多次搬家後,家當從滿坑滿谷的CD和書變成現在搬家只要一卡皮箱&出國1公斤行李的怪咖(笑),然後真的越來越注重「體驗」而非擁有物質,因為體驗在腦海中留下的記憶與快樂,遠比購物欲持久多了呢﹗:)
我八嵗的時候第一次離開家鄉,到別的國家去生活。我雖然有家,但家對我來説更像是一個存放大型物品的倉庫。我並不常回家,身邊常常也只有一個背包和一個手提箱而已。我的臨時居住處除了一個背包,一個手提箱,一張床以外,一片空曠。
從2008年1月1日算起,包含我的家鄉兼出生地在内已經造訪過三個不同國家的三十個不同城市,印象中每個星期至少都要乘坐最少三次飛機。
這應該算是另類的搬家吧。
遊子之心因飄移遊居, 當然就不會對物質有太大依戀
年輕時ok啦! 但中年過後深層內心一定會觸動過往幽幽之情事 .
也許是一張老照片 也許是一件當年初戀女友或男友送的外套
飄遊再久 終究會渴望有個溫馨落角處
希望各位活在當下
我同意
比較困難是,我畫畫的,怎麼沒佔有欲…作品沒出售前,都還是孩子,要照顧,如果有可靠的長輩託付,我大概就兩個皮箱,一個裝畫具,一個放衣物,但是,還有四隻高齡的婆婆貓,所以4.5年內,搬8次家的我,從來不逛街,只關心衛生紙,消耗品…
我也許是童年時父母窮困,心靈無法有玩具來撫慰,現在53歲又遇人不淑,小孩一個在外地工作,一個常常外宿,所以愛上kitty,現在床上桌子上,使用的日用品都買kitty的,有時想不要再買了,真的要很忍耐一下才不會買,這樣子是否是自己給自己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