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O中文版,大量翻譯的世代計畫

西元2050年,我們會告訴我們的孩子:「孩子,爸爸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突然吸收了好多知識啊!還不都是因為網路!」

網路什麼都查得到、每日都有太多精彩的博客文章,HEMiDEMi更為我們挑出精選,每篇文章又指向十來篇更精彩的延伸作品,我很快就得了嚴重的資訊恐慌,腦裡就像長了一株吃了奧絡肥的樹,一下子就枝葉繁多、忘了還有哪個網站沒看、哪篇文章沒讀;舊的還沒讀,新的就接踵而來。自從開始大量閱讀以後,我發現,這幾年來我的知識真的提升了太多了,我們的知識都提升了太多了。

西元2050年,類似的對話可能也會發生在美國中部奧克拉荷馬,「Kid,」一位白頭髮的白人阿公告訴他的龐克孩子:「Daddy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突然吸收了好多知識啊!還不都是因為Internet!」

「而且,」老人頓了頓。

「謝謝Internet,讓我們讀了好多好多國外其他語言的知識!」

「老外都在學中文」是有心人片面觀察的假象,以數據來看,應該是「全球都被強迫學英文」。今天,英文的聲勢正到達人類史上的最高峰,始作甬者正是便利的互聯網,互聯網讓全世界都可看得到,所以中文網站提供英文版,日韓網站也要提供英文版,法語、德語、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通通都要英文版;程式語言用英文寫,新科技字彙也從英語開始造字……。互聯網雖然給了全球每一個人爆多的資訊,但享受最多的,還是以英文為母語的那批人;雖然每位知識份子大多都有一些英語基礎,但要叫中國人閱讀一篇長文,在短時間內抓到重點,並且在半小時內像讀中文那樣連續閱讀個十來篇,篇篇讀懂,除非在國外長期住過的,否則應該很難辦到。

因為這樣,我們需要更多的翻譯活動,把互聯網上面的英文內容翻成中文!這方面最出名的應屬朱學恆MIT開放課程中文化計畫,但最近不知是否無疾而終了,反而是另一股默默在做翻譯的團隊令人驚豔──它,是由龜趣來嘻主持人、小名為鄭龜的鄭國威所領導的「全球之聲GVO繁體中文版」,這裡詳細說明了此計畫的來龍去脈。顧名思義,這個「部落格」的文章全部翻譯自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 簡稱GVO),母站的主旨是讓全球各地區的部落客可以透過英語(注意,「英語」)來發布其他主流媒體所不小心或刻意遺漏的弱勢消息,原本是由Heterotopias的Inertia所發起,因為沒時間,遂在這篇2005年9月16日的文章後面一陣號召與討論後,讓給了鄭龜來負責。鄭龜在大學時代念外文系,研究所轉而鑽研媒體,因此GVO中文版可說既是他的興趣、專業,也是專長。一年又四個月來,鄭龜一共翻譯了130餘篇文章,校對了更多,也號召過無數的能人志士加入。

翻譯一篇文章或許沒什麼,但主持一場永久性的分散式大量翻譯計畫,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破報是很有理想的報紙,但全民供稿的部份的踴躍度似乎不夠,英文版也難逃停刊。鄭龜說,GVO中文版翻譯運動的人力確實不容易找,「大概每兩個月會走掉一批人!」來來去去,留不住。還好,努力下來,目前團隊最新的成員包括ilya、地球男孩、pipperL(終極邊疆)、Sweet、abstract、dreamf、foolfitz、yourpapa、rungheng、scchiang,可算是史上最強陣容!其中譬如「地球男孩」已連兩屆獲部落格大賞肯定,本身常作這樣的全球翻譯練習;Sweet則是對岸的熱心網友。目前這個翻譯小組平時的連繫主要經過在Google Group設立的「GVO全球之聲在地化」群組,此群組有96位成員,這裡有最新成員的自我介紹,看看裡面討論區的留言,可以感受到一股「翻遍全世界」的熱血熱情:「有人要翻這篇嗎?」、「玻利維亞這篇看得我快哭了!」、「新貨(指文章)到!」、「螢光的部份怎麼翻?」

鄭龜說,每次全球之聲(母站)透過網路聊天室開會,大概都有20位位於全球各地的志工與會,有的負責東歐,有的負責南美,中文的部份則由一位香港網友和一位在廣州的老外負責;鄭龜雖然沒有幫全球之聲母站寫英文文章,在裡面卻舉足輕重,因為他經營一年半的GVO中文版顯然已讓母站注意到了,打算以這個GVO中文版為榜樣,推出拉丁文等其他語言。目前全球之聲並沒有付錢給那些寫英文的部落客,只有區域編輯(Regional Editor)有支薪。不過鄭龜說,全球之聲自己也才在日前剛完成NGO組織設置,此後,中文版應該有機會拿到來自母站的補助款。網路上認識鄭龜的都知道,他手上其實參與了好幾個網路運動,但,談到今年的時間分配,除了準備入伍外,鄭龜表示他有打算100%全力推動GVO中文版,「部落格(指龜趣來嘻)不寫都可以!」

台灣沒有太多類似像GVO中文版的大量翻譯計畫,不過在對岸的大陸,翻譯計畫卻非常蓬勃,令人相當興奮。鄭龜向我介紹了一下大陸市場,像這樣的「翻譯blog」包括以教材為目標的「教育中文翻譯」EduTranslating、以網路、管理、中國、媒體為主的「Blog中文翻譯」、以技術、創業、互聯網為主的「譯言」Yeeyan、以新媒體、互動藝術為主的「We need money not art」以及以用戶體驗、信息架構、圖形用戶界面為主的「UI花園」等等。據說這些翻譯blog在上個月的第二屆中文網誌年會很出風頭,相關單位因而興起了一個「Webridge」點名活動,以一個接一個流傳填寫問卷然後公開在部落格的方式蒐集這些翻譯blog的資料。據鄭龜表示,這些翻譯blog的人氣頗旺,訂閱戶至少都有兩、三千人的水準。

值得思考的是,這些翻譯的活動,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好?不,它一定得做得再更好一點,因為互聯網上面的英文內容正繼續的以樹狀、系數成長在爆發中,但中文的翻譯工作卻停留在人力號召、部落格發表,以線性速度緩緩的成長,這樣下去,怎麼來得及?我想起自己在美國甲骨文(Oracle)工作末期,曾短暫的待過一個叫做「NLS」的部門,參與了200多套甲骨文企業應用軟體「翻譯」成全球50幾種語言的大型翻譯工作,當然不是我們自己翻譯,這個NLS團隊大約五人,只負責設計自動化程式,每天自動將所有軟體的新加的單字單句給包裝、切割一下,接著透過互聯網送到愛爾蘭的一座翻譯中心,從那邊再透過另一套自動系統發包給全世界五十幾國的翻譯公司,等到翻譯以後,再經由我們自動化程式再檢查一次,才交還給各應用軟體的團隊。你說,幹嘛這麼複雜,還請了一個五人小組(很貴!)來天天維護這套內部的自動化軟體?但是,大量翻譯這檔事,偏偏就是這麼複雜!你看,Oracle的200多套產品每天更新個一兩次而已,內容有限,都要這麼複雜了,更何況我們現在面對的全球的卻是無垠無涯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認知,把全球的「好東西」翻譯成中文,肯定比把Oracle的二百多套軟體固定翻成各種語言要來的困難了一百倍,所以我們有必要設計一套同樣複雜的自動化軟體,透過互聯網來有系統的選文、挑文、共同翻譯、讀者回饋、成效計算等等。這個是五年前我剛離開NLS團隊時,曾經積極思考過的創業主題,至今,我仍覺得是一個創業家可以幫得上忙的機會。

悲觀人說,互聯網象徵媒體的亂世,因為胡亂報報的太多,部落格沒有品質保證;樂觀人說,它為媒體的崇高理想帶來一絲希望,讓更多人看到「真實」。但我認為,更樂觀的人,會把互聯網看作是「資訊的黃金時代」,所有人都可以獲取比上一世代多100,000倍的資訊,資訊的「比以前好」、「比以前公正」的這道光芒,已經被「資訊比以前爆多」的丰采給整個蓋過了。現在不是資訊夠不夠看,而是你夠不夠時間來看完。最後會讓我們在四十年後對後代一笑的,或許不是我們匡正了媒體,而是我們大家都一起變成前所未有的「知識富有」!而中國人若想享有英語系國家的「知識富有」,恐怕要維繫在這一批熱情有心的翻譯家,以及未來可幫助他們做更多事的創業家身上了。

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