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K】火鍋與WEB的宿命

【本站客座博客FUNCK,「到台灣找我玩,同志!」站長】台北的天冷了,想和三五好友吃個火鍋,是下班後合乎倫常的直覺。「去吃哪一家的火鍋?」是三五好友彼此接下來會互問的問題,為了避免人多口雜難定奪,我通常會在彼此間的問答嚴重地沒完沒了之前,扔出一個選擇來讓大家定下。但不論抉擇是公司樓下那家、公館咱常去的那家、或是….你家,「去哪吃火鍋?」或者說是「怎麼吃火鍋?」,其實是懸在我心裡頭很久的一個問題,一懸就是快30年了。

從我小時後有記憶起,「吃火鍋」的解決方案只有兩種:「上火鍋店吃」和「在家裡吃」。上火鍋店就是得吃老闆準備好的食材,在家裡吃火鍋就是得麻煩爹娘到傳統菜場買料。前者我姑且稱之為「封閉式火鍋」,後者則是「開放式火鍋」(你若要說是「專制火鍋」和「民主火鍋」,我也不反對,但你知道的,我很討厭談政治)。到了我中文說的比較清晰的歲數,整潔乾淨的超級市場裡出現了方便又衛生的冷凍火鍋料。當時看到開放式火鍋有了方便又衛生的解決方案,天真的我以為這就是火鍋演化史的終點了,封閉式與開放式擁有各自完整的領土、清晰的疆界。吃火鍋的概念與選擇,簡單到跟台灣當時無線電視台的數量不相上下。

在任天堂和學業伴我渾渾噩噩的時候,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火鍋的世界漸漸變得複雜了。在開放式陣營的部分,超市裡火鍋料品牌、品項變多了,安全、易操作的電磁爐進駐每一個家庭和大學宿舍。在封閉式陣營部分,除了傳統火鍋店裡那種一桌人份的火鍋之外,個人式的涮涮鍋以更獨裁、更制式的配料思維問市了,接著還有更個人、更小、更便宜的臭臭鍋加入戰局,而高價精緻的火鍋料理,也在封閉的陣營裡讓偏執的廚師與饕客得以舒展。更精采的是,封閉與開放不再是黑白分明的兩邊,因為他們mesh up成吃到飽的自助式火鍋了,雖然下到湯鍋裡的料不是客人自己到市場裡買的,但也好歹是依自己口味喜好在開放式冷凍架上取用的,老闆專制地控管了成本與品質,客人也體驗到類民主的採買快感。後來這種mesh up自己又把兩鍋湯頭mesh up成鴛鴦鍋,而鴛鴦鍋又mesh up了第三鍋湯頭成賓士鍋。

火鍋告訴我,這世界不是只有男生/女生、好人/壞人、美國/蘇聯….而且永遠保持輪廓清晰的兩邊。火鍋告訴我,等到我長大以後,會發現三件事情:

  1. 這個世界將會飛快地往封閉與開放的兩極盡頭延伸發展。
  2. 這越拉越遠的兩極中間,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有點封閉又有點開放的事物出現。
  3. 更機車的是,人類並不會選邊站。

人類在實踐消費生活的過程裡,有時在這件事情上是那麼的崇尚封閉,有時在那件事情上卻又渴望那麼開放。在一坪50萬的房間裡用80萬的真空管音響聽蔡琴的CD的男士,會在上班途中用3000元不到的網拍二手iPod Nano聽免費的P2P軟體幫他從全球n個IP位置傳來的m個封包所組成的江蕙最新單曲-「博杯」的MP3。你樓上那位正在邊看TVBS邊嘆台灣媒體素質不振的鄰居,等一下會去看Mr. 6部落格RSS丟出來的新文章。人類愛搞mesh up,即便用來mesh up的素材變得再多、再繁雜,還是要…也還是得mesh up。

我曾在午夜夢迴時跟火鍋聊到,我長大後的世界裡,許多事情都如他所闡述的模式應驗了,不知不覺我也跟火鍋談到了WEB 2.0。火鍋跟我說了「沒有WEB 2.0這回事」。火鍋說,我們人類目前所看到的WEB 2.0現象,只不過是他另一位好朋友的宿命的一角而已。我好奇地問火鍋「你這位好朋友是誰?」。火鍋回答他這位朋友的名字叫做「資訊」。我頓時豁然開朗,火鍋的好朋友們都跟火鍋有著相同的宿命,就連大名鼎鼎的「資訊」也逃不過。資訊也得朝向開放與封閉的兩極飛奔了。我們可以掌握到的資訊可以更細、更多、更瑣碎了,但有些資訊就是非得大型媒體集團的資源編製才能取得。在兩極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媒體把Youtube上的畫面拿來當成題材,我們也可以看到部落客把傳統媒體上的素材拿來討論、重製一番。而我們大部分的人要仍要看傳統媒體,也同時要逛逛部落格,我還真的不常看到只選一邊站的人。

有件事火鍋沒告訴我,就是事情往封閉與開放的兩極飛奔的盡頭是什麼?再怎樣飛奔,總有個底限,或是往中庸收斂的一天吧?是吧?若真的有個底限,那底限又會是什麼呢?也許火鍋自己的宿命都還沒走到完結篇吧?!我吹著碗裡燒燙燙的鴨血,思量著。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