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ry Birds世代:比較「兇」的同事在二十年間可多賺18%,贏在談薪、論功、分歧
兩週前有一篇重要的職場名文,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這篇研究即將被登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但還沒有登,就已經被各大雜誌包括TIME、華爾街日報等轉載。
研究說,平均來看,如果你是男生,只要你在職場上屬於比較「兇」的,也就是不溫和、不客氣、不禮貌、不妥協型的,你的平均薪資,會比別人高出「18%」。
這種18%是平均值,意思是說,如果你真的有心要好好的提升你的薪資和「仕途」,只要你有膽變得比較「兇」,你的薪資的成長,可能可以在一兩年內就會進步50%,我猜!
這份研究備受敬重的原因是,它並不是找來幾百個人做做市調算了,它是拿了一份高達1萬名員工的詳細資料,研究他們在「20年間」的薪資成長、位階成長,以及他們在辦公室是屬於哪一種人。我猜這份資料原本不是拿來研究薪資和兇不兇的關係的,但因為剛好涵蓋到這些資訊,被研究者發現,他們就拿來研究一下,就發現了這個驚人的「18%」差距。
為了確定,學者再做了另一場研究,找來商學院的學生,模擬自己是人資經理,正在進行徵才,閱覽了各式各樣的履歷表,有的求職者在履歷表中呈現比較激進、比較沒禮貌,有的求職者則一付「好好先生」、非常溫和且配合,結果發現,連這些學生在「選才」的時候,竟然皆傾向去聘用那些比較激進、比較「兇」的人士,而不是聘用比較溫和且配合的人士。這些「兇人」既然比較容易被公司聘用、爭取加入公司、繼續留住,他們的薪資自然就被「推高」,二十年後比一比,真正的職場勝利者,正是「兇的人」!
有趣的是,這個18%,顯然只適用於男性同事,若來看看女性同事,比較「兇」的女同事只會比同儕還要多賺5%,不過這點仍然告訴我們,即使是女生,也最好收起較柔和的一面,會比其他女性的收入還要高一些--
這篇研究讓很多人很有感覺,也進一步的推翻了職場上流傳多年的「EQ」迷思。首先,在團體中,EQ是重要的,但EQ是什麼?它是一個如此虛無的東西,因此最後我們心中的EQ定義反而誤導了一些人,誤以為心中那個EQ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我們常發現,在面試的時候,應徵者常常喜歡自我強調兩件事:一、他/她在工作的能力有多強、表現有多好。二、他/她在和他們同事合作的時候,有多麼合作愉快、多麼的EQ高,但,如果這位應徵者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相當柔弱、配合度高、溫吞慢火,長期下來,自以為EQ高、和氣生財,其實自己的薪資少增了18%都不知道!
更有趣的是,到底「兇」的人的薪水,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的「提高」了他們的薪水?我至少可以想到以下三種狀況:
一、和老闆談加薪的時候,兇的人會贏:比較「兇」的人,從第一次面試在和主管談「起薪」的時候,或是過了一兩年在和主管談「加薪」的時候,一定也會不太客氣!據一篇同樣引述此研究的報導認為,可能是因為不客氣的員工,在議定薪資時比較「兇」,二十年下來,一定能多次為自己爭取到比較高的薪水,所以,顯然這招是有用的!加上現在職場機會又很多,若你開一個薪資,這個老闆不接受,那你到了下一個面試,總還是有其他老闆會接受的!
這告訴我們:當你找工作,開始談薪資,千萬不要以為,「這次隨便,以後再加薪就好了」,而是「這次就要談到『到位』」,每一次都像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不惜兇到底!
二、論功行賞的時候,兇的人會贏:現代的企業分工細緻,已經很少工作完全由「一人」所完成,也就是說,大部份的工作,已經分不清,你你你做了多少,他她他又做了多少。不過,較「兇」的人,在一件事完成之後,總會能夠讓其他人或主管看到他在這件工作裡面的「重要性」,就算他只是一位秘書,負責將這份完成後的工作去影印等等,也會提醒其他人,如果沒有他,這份工作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他很重要,請記得!久而久之,大家還真的會發現,這個人好像還真的蠻重要的,什麼事都有他。
這告訴我們:默默做事,默默被發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你以為默默的做,大家都看得到?大家忙死了,記憶力又是過了三四十都會衰退,不可能記得的!現在的企業太大,事情太多,分工太細,所以,或許現在別怕被冠上「搶功」了,一定要常常主動的、厚顏的,和大家提起你的功勞、你做了什麼事。
三、大家意見分歧的時候,兇的人會贏(最後):職場上同事一起討論事情,總不可能永遠都是一致的意見,有些人的確抱著「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好,不怎麼堅持自己的想法,也不怎麼去當場批評對方的想法,但有些人就是「兇」了一點,他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請你一定要接受,不然請你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接受。坦白說,一個會議下來,產出了想法十幾條、二十幾條,最後採用的那個不一定是「公平選出」,如果你比較「兇」,總是有一些狀況下,你的意見就這樣因為你的「兇」而被大家「勉強接受」,因此你的「貢獻」在這間公司也會比較大,畢竟,沒被採用的意見,永遠都沒有機會證明它是對的!但被採用的意見,只要不出大錯,時時都有機會證明它是「大對」,也讓這些比較「兇」的人常常有機會亮眼表現!
這告訴我們:現在你退縮,就沒有了光芒。長期的退縮、當好人、沒聲音,以後就真的沒人聽得到你的聲音,因此,在會議分歧之時,一定要勇於堅持自己的意見,讓自己的意見,盡量多一點的存在於公司或團隊裡的每一個決定、每一份簡報、每一項作品,你為自己埋下價值。
以上三點,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
請注意,我認為,以上三種「兇」的機會,並沒有「害」到的其他的同事;為自己爭取更多,不一定得貶抑別人!兇一點,不表示「壞」一點!這是一般人最不敢走出的框框,但有何好怕?有何好懼?跨過自己的界限,兇一點吧,最美好的果實永遠都在那禁忌的框框之外。
(圖片:Travelin’ Librarian)
我並不同意這種觀點 我看到的一種現象是 個性溫和的人人緣好 做事順利 升遷反而快….工作表現 重點不在兇不兇 而是有沒有原則.兇的人沒原則的很多 溫和的人有原則的反而更能贏得敬重.至於研究的結果…有沒有可能 主管的工作在很多時候本來就必須比當下屬的人兇(就比例來說) 因此研究出兇的人薪水比較高的結果呢?但在同儕之間 我還是無法想像一個比較兇的人 表現會比較突出的結論.
兇惡是表面,內裡其實應該是奮鬥進取,排除萬難,有勇氣面對挑戰。
非常不同意(兇)的人是對的,但我同意對自己有自信且篤定的,必然是較有利,現今時代在變,鼓勵代替責備是現今團體生活團隊必備及學習的,這也是慈濟越來越擴大及成全世界知名行善團體,現在不是日本時代或極權時代,兇的人常會把有實力的人趕走(逼走),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能者身邊多能有能人,好的磁場會帶來好的能量。
用薪資代替成功也有點不對,更不等於(兇),自信有主見及篤定者較適合。
乙是丙的主管,甲是乙的橫向部門同事。
丙的個性很衝,會主動挑戰乙的看法。
當丙交出一份讓人不盡滿意的報告時,乙總笑笑的說不要計較,
甲平常是好人,看到報告時會扳起臉來嚴厲要求乙盯牢丙,要求出應有的品質。
乙常覺得甲那麼兇幹嘛,一年後乙被拔除主管階,丙認為乙無法保護自己人,也離職了,甲加薪了。
你要當好好先生還是要工作品質?
我觉得不应该用”凶”这个字,用“硬”比较恰当
是那一种内心里比较有勇气的人。
用”兇”這個字可能有點誇大,原文所提到的研究,描述如下:
The researchers examined “agreeableness” using self-reported survey data .
這個研究是檢測是否agreeable隨和或通融,而得到隨和度低於平均值的人,男性薪資平均高過其他人18%,女性高5%.
不隨和的人應該是比較有原則,或比較有主見,但說成是”兇”就有點冤枉人了.
而且這個研究用的是 self-reported survey data .也就是用問卷調查讓受訪者自我評定.若是問卷問”你認為自己是比較兇的人嗎?”應該比較少人會回答是吧!問卷應該是問”你認為自己是比較不隨和(不容易依附別人意見)的人嗎?”這樣的問卷才比較能收集到客觀的結果.
像樓上ZodiacMoon所提要求嚴格的主管,或堅持符合公司規定的查核人員,或是能提出跟別人不同意見的員工,這些都是比較不agreeable的,也都是對公司長遠來講有利的員工,所以相對地老闆或主管會給予比較高的薪資也是合理.
比較有膽識^^
基本上這篇研究的本意根本沒有要將人性二分法的意思,完全是文章撰寫人自己分的,原文章裡頭說了:
The researchers examined “agreeableness” using self-reported survey data and found that men who measured below average on agreeableness earned about 18% more—or $9,772 more annually in their sample—than nicer guys. Ruder women, meanwhile, earned about 5% or $1,828 more than their agreeable counterparts.
研究所檢測的從頭到尾就一個向度”agreeableness”,最後的結果是低於這個向度分數平均值的人,男性薪資多於高agreeableness的人18%、女性多5%。當然看實際的paper才是最準的,但如果看過paper的人,應該不難判斷哪些應該是原文的本意,哪些是文章作者加油添醋。所以你能說平均值以下的就是”mean”或以上的就是”agreeable”嘛,不行,你只能說agreeableness程度越高的人,薪資有較低的趨勢。另外,我認為一個好的工作者應該是能夠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也能夠尊重別人,這樣的人即使也許會被研究歸類為agreeableness程度較低的,但他在職場還是可以很深得人心,而跟兇不兇完全沒有關係的。
我野蠻兇的~所以會賺比較多錢!?
←接續上則,因事中斷。我不反對兇的人有其存在必要性,就像黑臉與白臉,(黑白無常?),誰都不希望扮黑臉,自然會需要用到兇的人,但這時的白臉就很重要,如何適時出手….,如沒有白臉,終將破局,收尾的會非常辛苦。正反兩面不可缺少,常看到大事件的進行,訛於我詐的運作就是黑白相配合的結果。電視不是常再演嗎!常說越少人要做的工作收入越高,這就是黑臉的工作,但要適時平衡。黑臉人得了薪資但卻失去其它…,這種代價不小。以人而論,黑決不可大於白,否則終將走上結束之日。總歸一句→兇不等於薪資,表面的數據不可代表一切。
沒被採用的意見,永遠都沒有機會證明它是對的! 我覺得”兇”是對的~不過應該是說!!為自己爭取優勢,為團隊爭取利益!!兩邊都要顧到!比重自己調配!
這是不是跟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一樣呀 ?!
個人倒是認為 針對事情或是該兇的地方兇 呵
這是一篇很好的研究跟文章,我們想兇只是一個形容詞。
文章是告訴讀者要懂得作任何事情別忘了有negotiation的概念,而不是只有yes,。
我們IPIB也有分享相同文章,分享一些觀點,進來看看吧!
http://ipibresume.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7.html
看老闆的態度唄~兇也不定是好滴~
我個人認為, 用”兇”來表達這篇文章的要領是很正確的.
首先, 那篇原文它自己就用了”mean”以及”rude”這兩個詞彙, 因此就翻譯上來看用”兇”這個字並沒有甚麼錯.
再者, 如果真的要用”有原則””有勇氣”等這些詞來代替”兇”, 個人認為對那些好好先生/小姐們來說是不夠的, 因為相信他們大部分並不認為自己是”無原則”或是”無勇氣”的, 但是他們卻一定能意識到自己並不”兇”.
因此, 若這篇文章要旨是鼓勵那些好好先生小姐們爭取別人對自己在薪資, 重要性, 以及貢獻上的肯定的話, 用”兇”這個字無疑是相當合適的.
我覺得是知人善任,會觀察空氣的人,才能在溫和與兇之間取得平衡
車隊裡的老大… 凶
混混裡的混混… 兄
被窩裡的女人… 胸
不同角色用不同词
形容詞也許用得太重一點,不過也點出東西方傳統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較不重情感,就事論事,在商言商; 東方人注重和諧關係,再好的想法也可能吞在肚子裡。然而,當今功利主義當道的全球社會,所謂的道可能已不見得是種美德。相反的,勇於表達想法可能會增加公司的利益。如此一來,對於其貢獻的回饋就有可能是較高的報酬。粗淺的想法,請多指教。
強詞奪理又沒實力的上海女同事總表現出一付凶什麼凶的強出頭樣;
因為老總最愛吃這味,一道光芒蓋過一切!
可憐啊!這是從小環境所逼–因幼兒園裡有8千多位幼兒,不強出頭老師怎會注意到你呢?出社會就一副樣了…
工作品質還是最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