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昇老師的Web 3.0為何很特別
台灣互聯網界最知名的教授之一、也是OpenFind創辦人與GAIS搜尋技術研究先驅的中正大學資科所副教授吳昇老師,年底才剛為他即將開發完成的「NuWeb」軟體舉行記者發表會,便在部落格圈掀起一些精采討論(請見文底的沿伸閱讀),在此儘量不再重覆各高手所提過的見解。下周,吳老師將針對投資人舉辦另一場投資說明會,時間是1月17日(三)晚上6:30pm ,地點在台大第二活動中心阿基米得廳。趕在這場盛會之前,我也來為NuWeb發表一點點看法。
NuWeb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吳老師大膽的稱它為「Web 3.0」。我從國外回來,對吳老師並沒有在地資深網路人這麼有深厚感情,偶讀到新聞稿或部落格的形容,印象是老師是個既有想法又很會行銷的創業型教授,但當面見到老師、親耳聽到他侃侃闡述理想,終於了解為何吳老師為何被某友人喻為「無論他在嘉義還在天涯海角,一定要與他見一面」。
吳老師認為,人類有文明程度(civilization),互聯網上面也有「網明程度」(這是我自翻的,吳老師稱作「Webilization」)。Web 2.0不是技術,而是「境界」,網路發展到Web 2.0,這境界依然只相當於文明史上的帝國時代。吳老師認為,那些提供Web 2.0分享平台者,霸著使用者分享出來的內容不放,將其視為競爭優勢,他們反而還比Web 1.0壟斷。YouTube賣給Google,上百萬支影片也同時跟著換東家,網友一點好處也沒沾到,還因為自己的東西「在別人手上」,反而更被別人掐著脖子走。
吳昇老師所謂的Web 3.0解決方案,就是讓使用者可以把內容留在「自家電腦」裡,直接分享出去。NuWeb是一套由瀏覽器為主的軟體,長相很像大家熟悉的檔案管理員(Windows File Manager),右邊是瀏覽視窗,左邊是檔案夾目錄;檔案夾目錄又分為兩塊,左下角是自己電腦,左上角是整個互聯網的其他電腦。在NuWeb這樣的視覺設計下,所有的互聯網上面的電腦都好像企業網路內的工作站(workstation),只是現在點進那台電腦,看到的不再是死沉沉檔案列表,而是直接以美美的畫面顯示該台電腦中所存放的照片、影片、聲音檔、文件。左邊點選,立刻在右邊的大視窗播放。所以從閱覽的角度來看,NuWeb是一個可以瀏覽全球任何一台個人電腦的內容的新瀏覽器。
從分享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將自己電腦裡的東西分享出去,讓別人在自家用瀏覽器觀看。NuWeb提供部落格、相簿、影片播放中心的版型,以後我們錄了影片或照照片,只要傳到自家電腦,全世界便可以點進來觀賞,不必再多花時間上傳到某個網站;每個檔案夾都可以作權限控管,要開放給誰自己決定,並且可設密碼保護。假如對方喜歡你的內容,他也可以點選、收藏起來,變成自己的內容。
除了這些以外,NuWeb和一般IE與Firefox瀏覽器不同的是,它試著在網站上增加加值服務,來加強這種「一切收藏在自家電腦」的功能。目前已開發的有Google、Yahoo!、MSN、Ask、Answers、Wikipedia、Baidu,只要使用NuWeb在這幾個站搜尋到喜歡的內容,按一個鈕,就可以全部下載收藏到電腦裡;吳老師視這功能為「為網站加值」,幫網站提供更多東西(這部份說不定未來開放給所有網站開發者都可自行添加),也等於「為使用者加值」,因為使用者可以把網路上一些暫時的內容(如明天就被取下的新聞)收藏起來。
不過,技術上來看,每人都在自家電腦安裝了NuWeb還不夠,這整個p2p系統還得需要設置夠強大的伺服器才能運作,伺服機主要的任務是做網名轉譯(Name Resolution)和暫存區管理(Cache Management),這兩個部份可能也是整個NuWeb架構最重要、也是技術難度最高的地方(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似還是無解的難度)。當我想點進一台叫做「HelloKitty」的電腦,必須請問中央伺服機它的IP住址是多少,伺服機會告訴你這台電腦最新的IP住址(他們稱為WNS服務),所以它這個域名可以用在變動IP的環境裡面;然而這東西要怎麼像DNS伺服機這樣propagate,然後它只有單層域名的設計是否造成collision與lookup的困難,可說是NuWeb接下來一大挑戰。當我試圖連上「HelloKitty」電腦觀看她的部落格,此電腦可能處於斷線的狀況,那這時候伺服機就會給我暫存區的東西,至於從自己電腦上載到中央伺服機的暫存區這一段,吳老師表示會做到完全無感覺(transparent)。那,若我想做搜尋,怎麼辦?也要仰賴暫存區的內容,以及另一套indexing的資料庫,暫存區要多大才夠?談到搜尋的部份,吳老師信心滿滿,因為這的確是他們起家的技術。
至於「NuWeb就是Web 3.0」的部份,大家怎麼看?如果不把它叫Web 3.0的話,或許NuWeb會被視為全球上百套p2p「檔案分享系統」中的其中一套,然後加上類似知名高手獨孤木的幹圖王的「收藏系統」,然後又加上個人的網站伺服器,可以將部落格與相簿留在自家電腦,用美美的版型分享出來。而它的「Web 3.0」理想或許也會被質疑,把東西放在自己電腦,不見得就是「自己擁有」了,因為我們用的還是微軟的視窗與IE,Intel的微處理器,NuWeb本身或許也會成為新的獨裁者。這或許是科技時代無法避免的宿命,就和買車一樣,雖然車子是自己的,但我對它一點也不了解,只能讓車商與修理廠卻掌控了我車的生死,雖然它是「我的」,但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乖乖付費給修車廠,價錢由他們自己開。或許這是高科技世界必然的現象,而且隨著商人開出愈來愈多千奇百怪的「收費模式」,使用者「擁有」的東西或許都是「看似擁有」(pseudo-ownership)。比較重要的是,在談話中,我可以感受到吳昇老師似乎並不堅持「Web 3.0一定得長得像現在的NuWeb」。在NuWeb的設計上,他採一步一步走,把東西儘量簡化,甚至把商務的部份也往後推,或許Web 3.0這檔事是老師為NuWeb想出的一個行銷話術,但演變到現在,老師著重在Web 3.0身上的程度比NuWeb還多,NuWeb成為吳老師Web 3.0概念的其中一個譬喻,而目前看來,它確實也是最貼切、最實在也最好用的一套Web 3.0軟體(以吳老師所設的Web 3.0定義來看)。
我覺得我被吳老師感動的地方,就是他可以用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去看網路,而且把他的理想給實實際際的做了出來,在我們面前展示。如果今天我們是蓋晶圓廠、做太陽能板、搞LED磊晶,動不動就提什麼人類文明可是會被視為在打高砲的,可是「互聯網」這個東西早就不只是商業產品。它之所以這麼有潛力,因為它提供人類「另一條連線(connection)」。社會、文明、地球、人世,主要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所組成,網路僅僅給個不一樣的連線,它其實有潛力為人類每日行為造成巨大的改變。除了提供連線,網路也提供一系列快速簡單的開發平台。蔡倫以他發明的造紙術改變了世界,詹姆士瓦特以他發明的蒸氣引擎改變了世界,但是在互聯網上,每個人、每間公司都有機會當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發明家。所以,能夠以整個人類文明去思考網路下一步者,也有機會變成下一個大成功的網路創業家。吳老師給了NuWeb一個明確的方向,賦它一個「Web 3.0」的使命。下一步,吳老師也說,NuWeb一定會開放原始碼,在合適的授權架構之下,讓全世界一起往「Web 3.0」努力。
吳老師表示,NuWeb背後的伺服機系統是用Borland C寫的,電腦裡的瀏覽軟體則用VC++和PHP與AJAX(版型呈現)。目前團隊約有十位,除了一位視覺設計、一位企畫之外,剩下都是工程師;辦公室以台北的為主(就在Silicon Crossing附近),另外還有兩位在新竹,幾位在嘉義(中正大學學生),全職兼職皆有,這些員工親切且熱情,儘管NuWeb尚未開放,他們已經自己在上面開了好幾個看起來很精彩的部落格。NuWeb主要是在新典資訊旗下開發,吳老師是這間公司主要的股東。
至於下周的投資法說會,其實要留給吳老師的另一間公司Ookon(念「悟空」)作主角。吳老師表示,NuWeb目前以公益為主,是public interest,還有另一塊他也很有心得的,是在企業應用方面,「企業現在只有Intranet,沒有IntraWeb」。投資企業時,其實在投資創辦人,吳老師是台灣網路界的思想家與實踐家,因此,我覺得這會是一場,很特別且有很意思的投資法說會。
沿伸閱讀:
如果「NuWeb就是Web 3.0」的部份,被視為全球上百套p2p「檔案分享系統」中的其中一套…. 那會不會一樣有面臨到版權的相關法律問題? 不然現有很多的p2p像驢子等就不違法拉??
任何領域都存在「圈內人」與「圈外人」,商機多寡就看這「圈子」有多大,「圈外人」想擠進這「圈子」,通常的瓶頸在於欠缺「入門的知識」,這個關卡過不了,通常就不會再多費心哩。
於是「導引」就成了進入「圈子」的絕佳工具,「圈子」一旦有「導引」作指南,甚至有「導引」作促進,便容易吸引「圈外人」,進而擴大經濟規模了吧,我猜!!
直覺上NuWeb就是P2P換句話說!
至於他們所謂的cache網頁的機制,其實可以用另一套系統來做到真正的P2P。
http://oceanstore.cs.berkeley.edu/ 姑且翻成「海倉計畫」
當然啦!
目前對於NuWeb來說,我能想到的問題,不外乎就是P2P中常見的問題。
1, 頻寬問題:當所有人都連到一台熱門的機器時,該機器的對外頻寬將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意願。當然啦,這也是可以用類似BT的方法,就是把資料分散在其他來該機器存取過的機器上頭。
2, 資料遺失:因為在BT裡頭,似乎沒有辦法保證資料的完整性。
3, 如Kevin所講的合法性
『Web 2.0不是技術,而是「境界」,網路發展到Web 2.0,這境界依然只相當於文明史上的帝國時代。吳老師認為,那些提供Web 2.0分享平台者,霸著使用者分享出來的內容不放,將其視為競爭優勢,他們反而還比Web 1.0壟斷。YouTube賣給Google,上百萬支影片也同時跟著換東家,網友一點好處也沒沾到,還因為自己的東西「在別人手上」,反而更被別人掐著脖子走。』
這段話很有意思。 :Q
所謂 Web x.x 這種東西都只是個境界,小弟非常認同。
或著以小弟自己的想法裡,這都只是互聯網演化上的一種稱呼方式。
就像歷史上所謂的一個又一個的時代一樣,帶動這些時代在前進的,
依然還是人們,還是那些英雄、或著角落裡無論掙扎無論悠遊的草根人物。
有一點很值得思考的是,網路技術到底是漸漸往中央集成發展,
還是往個人分散發展?以小弟自己不成熟的觀察,覺得似乎是集成居多。
就像一直在朝網頁應用程式、網站作業系統這種方向的發展一樣,
集成的好處是人們可以在任何「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透過瀏覽器
這種吃資源稍微低一點的小怪獸(小怪獸是對應像Office這種大怪獸來說 : P),進行所有可以透過瀏覽器來使用的軟體和技術。也能稍稍解決軟體要
跨OS的不方便之處。
小弟私以為,吳老師所提出的Web2.0是種境界固然很好,但應當去開拓,
去創造發展的也許不是只在技術上將網路架構從中央下放到個人,
而應該從制度或觀念上去著手。否則這種行為在小弟看來,就像是想要
創造烏托邦卻又不得不來個政府管理他們一樣。變形的烏托,還是民主。
如何 For the user / By the user / Of the user ,
小弟覺得改變網站營運觀點/方式,比起改變架構要來的重要。 : )
太多這種東西了,我不認為它會成功,但也許會被其他公司買走,也說不一定。
各位有沒有想過,99.99%的使用者都不是所謂的power users,要他們用這些,也許太難,或許,可以思考做的跟傻瓜相機一樣。
最後,這是一家公司,如果不賺錢,誰會投資他們,business is business,其他的,只是行銷手法。
P.S. 覺得Openfind蠻可惜的…. 🙁
那ㄇ會不會有隱私權的問題ㄚ?
Web3.0 –> 會不會有群龍無首ㄉ問題?
人類ㄉ社會就是要有階層ㄉ機制, 這樣才會有效率(當然啦, 也是有其他ㄉ問題)
小小拙見 >
有人知道這個NuWeb是否為Open Source嗎?
對不起,沒仔細看,文中已經說了NuWeb未來會Open Source,希望NuWeb早日釋出~
這其實符合小部份人類的行為。不過,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資訊會永遠並存,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生產那麼多資訊給別人看(那誰來當木工啊?),我覺得這種東西對那種自主性很高,又願意把經營自己內容的人會做,但對一般人來說,並不見得那麼有吸引力。
主動分享和創造的人口,可能只佔總網民的10%甚或更低吧?我認為這個NuWeb可以的初期採用者,應該是那種有很強動力要自己生產內容和自己擁有內容平台的人,剩下的問題是,我怎麼評斷我的照片放在自己的硬碟和放在Flickr上的差別,我覺得吳老師還得多調查一下使用者的感受,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做法。
集中式的資訊架構小弟覺得的是趨勢,這是應對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性而逐步前進。分散式不可能被淘汰是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會有一台「自己的電腦」,但資料的儲存媒介卻會從有形漸漸拉高到無形(也就是隨身硬碟到網路硬碟),前題是資訊安全的發展能要到一個極致,或著是能塑造出人們的品牌信任。譬如將重要資料也儲存在 Google 發展出的加密網路硬碟上(如果有的話 :P)
而人們的主動分享小弟私以為會越來越誇張,這和整個大環境的社會/資訊流動型態有關。當人們越來越孤獨、社會疏離越來越嚴重、壓力變大、情感薄化,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形式會漸漸變成平常所使用的只剩下簡短應對(或著面具),而在網路這種無屏障下釋放自己的痛苦,宣洩情感。
有價值的分享成長會很慢,但大眾的分享趨勢卻是無可避免,雖然人人都在無病呻吟(連小弟我也是),但這些人卻是最草根也最大群的網眾力量。
😛
克服效能與反應速度可能會是很大的挑戰。
跳過Domain Name的想法,會不會反而降低了接受度,沒辦法向下相容。
這東西畢竟還是不能由外界連入啊….
如果弄個 http://USERID.nuweb.com.tw …
那跟一般BSP又有何差別?
不過是把content存放在user電腦裡…
也就是說,這個nuweb不過是把 WAMP 包裝起來,
然後給你個管理介面
然後整合 dynamic dns 上去罷了…
這叫做WEB3.0? (笑)
對了,這東西,Windows Vista有內建Server的部分
只要再搭配Windows Expression Web就有Application部分了…
Domain name 的安全性, 怎麼防堵釣魚網站的問題?
網域造假, IP 造假問題是否有辦法避免?
相關的文章看了好多篇,很遺憾的是這個概念目前完全無法感動我。尤其現在的我是刻意不讓資料留在所謂「自己的電腦」上,以便到各地都能取用我的資源。
我想或許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概念需要整修。
從文明程度(civilization)來看網路文明(Webilization)的發展的確很有趣。但我認為吳老師心中的web3.0 絕不會只因為出現更好UI介面的p2p軟體(如NuWeb)而來臨。因為網民不會在乎資源(digital content)儲存的地點,他們在乎的是使用的權力,以及如何把權力轉化為資本。如果NuWeb可以利用權力管理的方式,建構網路虛擬資本市場的基礎,這樣才會真正給網民強烈的動力使用NuWeb介面,同時資本轉移制度也解決著作權轉移的問題。希望NuWeb可以不只期許將web從帝國(YouTube等)殖民網民的時代,再次進入以物易物的p2p分享時代,進而帶領web進入真正的資本自由市場時代,屆時web3.0才將真正來臨。
先提一點,Mr. 6,好像有人在splog喔!注意一下那篇完全無關的留言,我看過幾次這個名字了。
帝國時代的論述值得思考,如果說這個“軟體”未來會open source(似乎也是唯一可能產生影響力的路),而讓第三開發者加入開發的機制只是考慮的話,就讓人不竟要回頭問open的是哪一塊,只要有關鍵部份仍掌握(比如說Skype只有連接API開放),這種控制透過需要下載安裝軟體,將會比網站的控制更可怕,就算成功也只是帝國的改朝換代而已。
個人淺見認為,要真正做到使用者當家,權力下放必須要靠制度面的改變約束廠商,就像電信時代現已經被多數先進國家採用的號碼可攜(number portability),這部份為防止壟斷是制定在電信法規裡(可惜的是台灣早就有,卻因中華電以技術問題拖延至一年多前才實行),我覺得未來應該考慮資料可攜(data portability),從兩個層次來談,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上的部份,跟網站的部份,也就是必須允許資料的匯出入,並消除不相容問題,真正保障使用者“遷徙”的自由,這一點達成之後,使用者現在在誰家就不是那麼重要,反而眾家廠商必須不斷為使用者改進服務才能留住人(此時的switching cost已經大幅為廠商吸收,無法有效lock-in),自然,資料在自己電腦或是網路上也不重要(隱私權與routing都是技術問題),與此問題更相關的還有電子郵件位址可攜(email address portability),不過這複雜許多,涉及廠商商標權與品牌,權利的權衡會比較棘手。
Web3.0?
So….What?
別說笑了,改成Web-1.0算了,根本就開倒車,從開放式的架構走入封閉式的還敢說是更新的觀念?這還叫Web? Web是開放式的架構,而他所謂的Web3.0是一個封閉的結構,當我到公共電腦,想存取我的東西時還要下載軟體,到了Linux如果沒有適合的版本辦不到,其它的更不用說,我能用我的Motorola A1200的瀏覽器看這個頁面,試問Web3.0辦得到嗎? Web3.0有什麼樣的吸引力能夠讓使用者安裝軟體呢?
我舉個例子好了,當我想跟我同學分享一個相簿,有兩條路
一條是直接丟給他相簿的網址
一條是要他安裝什麼鬼NuWeb的東西,然後再去開啟
很抱歉…沒有人有耐心去做那種事,自己更不用說
花時間去一個一個教會他安裝,使用
辦不到,對於使用者之間的吸引力完全幾乎是0
因為這是封閉的
這只不過是網路上的游牧民族罷了,成不了大事的,一個熱門網站要申請多大的頻寬來承受網友們的需求?? 電腦配備又要多好? 這套軟體有把握可以以高效能來處理需求嗎? 接著而來的是安全性的問題,這套軟體能有多少把握呢? 把自己電腦交給這樣一個初生之犢,可能在某個漏洞被發現後,全數安裝NuWeb的安全性都歸0
存在自己電腦? 別傻了,有幾個人包括我之內的少部份人電腦是24小時開機的呢? 就為了架那個封閉結構裡的一個網站? 如果我真的有心要自己架站在自己電腦,為什麼我不弄套AppServer來? 總比那封閉式的架構好,一樣是分享,一個只能對封閉的網路,一個能對全球網路,你選哪一個?
總而言之,我個人在這裡斷言,這個project會失敗,頂多成為另一套新興的p2p軟體而已
今天看來,”放在自家電腦”不比放在網路上更有”I own it”的感覺,真正讓使用者感覺到更多的”I own it”就得靠資料可攜性了,網站不只提供import,還給人家export,反正無論提不提供,最近愈來愈流行叫使用者提供其他網站帳號密碼幫你一次搬光光的服務,以後會看到手機與機上盒的應用軟體直接使用這些了,或許最後真的很大聲的喊出”我是Web 3.0″的不會是任何一個軟體供應商,而是一個由幾個大腳組合而成的新平台,喊出這個字不是將自己產品歸於一新類,而是為了說服別人”我不獨裁”,或許使得Web 3.0這種稱法比Web 2.0更有爭議性,然後大家終於不再搞web versioning… XD
說穿了就是一套架站軟體
只不過介面比較友善
不錯,有理想有執行力。
幾個問題:
1. 你會用 bittorent 賞圖嗎? 使用介面再好,你都寧可先下載再說。Why? Too slow.
2. P2P 效能要好,同一檔案要多人擁有並在線上。但一個 blog 一張家庭照幾人看。
大陸 PPTV等較可行,因頻道有限,較易分享。
吳教授應先做個 Flickr 或 bloggers 的 P2P 版,而不一直接想取代 WWW。
昨天臨時有事,沒去參加投資說明會,不知有沒有人去了?? 情況怎樣 ??
吳老師的NuWeb屬於BIG IDEA 。我們線下的生活中,每家都有廚房,可是餐館依然紅火,廚房和餐館是並存的,我們想品嘗有別於家裏的美食,卻不能隨便進入別家的廚房,餐館有了利基市場。如果有一個媒介讓我們可以隨意進入任何一家的廚房,享用他們的美食(或許是個很烏托邦的想法,可是吳老師正努力在網路上促成此事),我們是否還需要餐館呢?這個一個複雜的問題,答案卻很簡單,只用回答自己,有多少人願意開放自己的廚房招待外人?答案也就差不多出來了。
贊同‘Web 2.0不是技術,而是「境界」’的說法,互聯網的精髓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想法只是‘人人為我,我不為人人’。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技術已經不再瓶頸問題,人的利己觀念是否跟的上技術革新的步伐,利己觀念和技術的開放需求脫節又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知莫三
zhimosan 說的好。
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三千年過去了仍不能實現,未來有可能真的世界大同嗎?
事實上,現代人並沒有比古人進化多少,這世界仍存在偏見,饑荒與戰亂。
NuWEB 不可能改變網路業者大者恆大,互相競爭,互相併吞的事實。
前天在 Roy’s Day 2 裡炒了一盤兩年多以前的冷飯:「網路上有眼睛的錢包」,不知道不小心看到的人是稍稍打了一個冷颤? 還是冷到了打擺子似的程度?
在今天的Day 3裡就讓我來撿個熱門話題,湊熱鬧說說我從吳昇教授的 NuWeb 裡看到了什麼:
我觀察到了 NuWeb 和 SKYPE 有許多共同的特徵:譬如P2P的底層、服務所有的 “YOU”、自創的內容、自有的知識產權、用ID互聯、免費的、共享的,這些特徵都很明顯也都在在台面上分析過了。
吳教授用Web3.0的「境界」打出這張牌的確有他行銷上的特色,不過我用最簡單的思維去看它, NuWeB 和 SKYPE 兩者都是溝通與傳播的介質,兩者之間只有一條細微的縫隙,相互之間要做成無縫銜接或是有機融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
……… 要看全文請點按 留言者的姓名 即可
「吳老師認為,那些提供Web 2.0分享平台者,霸著使用者分享出來的內容不放,將其視為競爭優勢,他們反而還比Web 1.0壟斷。YouTube賣給Google,上百萬支影片也同時跟著換東家,網友一點好處也沒沾到,還因為自己的東西「在別人手上」,反而更被別人掐著脖子走」
…這段話,直接印證了最近丁丁大站不顧會員曝光率, 排斥其他搜尋引擎的事件。
另外,web 3.0 單單只是「建立回饋給內容提供者機制」嗎??
那麼以最近部落客 版面常常必備的「google AdSense」是不是也意謂者,早已進入3.0的時代?
吳昇教授講的 Web 3.0 與歐巴馬
http://alex.obm.tw/node/422
我覺得web3.0應該可以建立於顧客關係管理上面畫被動為主動
讓顧客一來你就能知道他要什麼了!
吳昇的NUweb事業已經宣告失敗了,我認為web 2.0加上社群就是web 3.0,也就是facebook是web 3.0的代表,但社群還可以有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嗎?最近發現一個新的網站–業務幫,它把社群的觀念商業化,透過社群媒合消費者與業務員,並從中獲利,可以預期未來也會有律師幫、護士幫、台大幫..的社群互動網站的出現。
感謝分享~
非常不錯的觀點
I wish to voice my appreciation for your kind-heartedness in support of those people who really need help with this field.
This online internet site carries a pretty good offer of pretty good right lower to earth well finding tips also it will require to hold out tremendously well, if it hasn’t already? I appreciated studying about some even though implementing products!
Thanks for the info, I must bookmark your website for my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