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搞錯了:夢想有效於它有多「困難」,而不是它有多簡單!
我們說,從前人,不懂得作夢,所以事情做不大;於是現代的激勵大師都教大家先設一個「夢」,讓這個夢為你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
最近看到另一篇來自紐約大學的最新研究(研究本身請看這裡),這研究是在說,人們設定目標「想像」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但研究顯示,這種「想像」,竟然,並沒有對自己產生任何「激勵」的效果,反而還讓自己的衝勁下降,有可能產生反效果,反而不易成功!
曾聽說有年輕人想成功,把自己最想買的名貴跑車的海報,貼在床的正上方,每天早上起床,第一眼就看到跑車,對自己大喊:「衝吧、衝吧」。這篇研究的意思是說,這樣的一種想像,反而降低了自己成功的意願!
什麼?怎麼回事?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詭異的研究,發表之後,並不是人人贊成,引發了一些質疑。科學家找來實驗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他們第一組去幻想他們即將出現一些好事,比方說:在這堂課得到A,或被異性倒追,或贏得作文比賽,非常綺麗的幻想,如幻似真,然後,學者跑來幫他們「量血壓」,看看他們在幻想之後,會不會產生一些基本的「high」的生理現象?科學家駭然發現,沒有,而且這些人在「想像」完畢之後,他們的衝力竟然是「下降」的!
有趣的是,科學家故意安排第二組,不再「幻想」,而是被要求「評估」一下他們到底有沒有可能在這堂課得到A,或被異性倒追,或贏得作文比賽?當這些人開始評估,看到了這些目標的好處,也看到這些目標的挑戰,看到了快樂與辛苦,沒想到,這些審慎評估的人所測出的血壓,竟然比第一組還高,意思是說,他們的衝力竟然比第一組還強!
關於這奇特現象,科學家有了解釋,他們認為,第一組由於完全只在想像美好,很容易就「沉溺」下去那個美好的世界,而第二組只是被「提醒」可以這麼美好,但第二組所花的時間主要是在分析「明天的挑戰」,他們不會只看到美好,而是也看到困難處,所以不會沉溺。
我自己的看法則是,我覺得科學家的實驗是正確的,但他的解釋太爛了。這和沉溺沒有關係,和一種「嗜血」的「困難感」有關──
雖然許多成功人士都曾說,當年他們怎麼將夢想貼在眼前、想像它的成功,但在當時,很有可能有一部份,他們忘了說了,甚至不記得了,那就是,當他們看到一輛跑車,希望實現它,但真正在背後鞭策他們的,是一種「困難感」,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這跑車不容易得來,所以他們盯著跑車,告訴自己一定會得到「她」,但真正在為他們加油的是那個「不容易得來」,而不是「那輛跑車」,大家了解到這個意思了嗎?
如果以上屬實,我認為這會是一份很重要的研究,因為我們一直都錯誤的以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吃苦」,所以,若要激勵身邊的每個人、旗下的每個部屬、管理的所有工讀生,那麼,應該讓他們想像一個「夢」,甚請來一個講師,就可以帶領大家來到夢的境地;但,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的做法是無效的,應該告訴他們一些「挑戰」,告訴他們前方有荊棘、有挑戰,還有一座山要爬,研究顯示,反而讓大家更興奮!
現在重點不再是「Yes, I can」,而是「Yes, I will go for it」,也就是「我要努力達成」,這樣的態度,才是最高超的勵志方法!
舉個例子,公司要設立目標,目標成了大家就去吃牛排,把牛排貼在大家面前,這樣並不足以讓所有同事都興奮起來!反而,應該不必害怕的告訴大家,要達成目標,看起來我們還有什麼要努力的?困難點在哪裡?最後再加上一句話:「達成目標,吃牛排」,最後,真正讓這些人感到興奮的會是「努力」的部份,而吃牛排,只是最後的點綴。
這是勵志的新藝術,每個人都要想一想的:夢想,可貴於它的「困難」,而不是它有多簡單,別小看你身邊的人對於困難的忍耐度,對很多人來說,困難,反而都會讓人心跳加速、勇往直前!
這研究結果其實跟管理學裡的雙因子理論很接近,物質的誘因(ex:加薪)只能讓人開心一下,可是真正驅策人往前進的往往是心理的成就感。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99%E5%9B%A0%E5%AD%90%E7%90%86%E8%AB%96
真是一針見血的結論.似乎說明人的感受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想會不會是因為當困難被量化後,反而具體化了結果的可能?而不再只是幻想.
當困難被量化後,讓人覺得目標不是遙不可及.
最後再加上小字一句話:「不達成目標,你被開除了」,會讓員工的血壓/腎上線素會飆得比前兩句更快。
這讓我想到”秘密”那本書所說的, “心想事成”…
設立目標並不是重點,因為「夢想」、「熱情」是無法去設定的,你必須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發現」到它。重點是 purpose,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 我們的出發點為何? 這件事是不是我們的熱情之所在嗎? 是不是半夜翻來覆去、魂牽夢縈,心裡想的都是這件事,不做這件事半夜會睡不著 ?
當我們確立這件事是我們的熱情之後,立刻會分成二種人: 1) 義無反顧、二話不說,馬上動手去做。2) 瞻前顧後,前思後想,最後夢想只是發夢的夢想。
前者是創業家,後者是發夢的夢想家。
結論是: 夢想是偉大的,但是夢想的執行者不是夢想家,而是創業家。會去執行夢想的創業人有兩種特質,那就是「決心」與「勇氣」(這兩個特質,決心是自我的態度,而勇氣是天生與生俱來的)。
ps. 不要再看什麼成功學的勵志書了,有夢想,努力去做就對了~
有人說成功就像是在爬天梯,
不需要一昧的抬頭望著遙遠的頂端,
只需要低著頭看著自己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腳步,
一直堅持下去不知不覺就能到達了。
這個科學家的解釋是沒有錯的,是有人想發財想出名想瘋了。
總覺得適當解釋還是在於有多麼想達成那個夢想的意志和意願。
“Yes, I want it”是“夢想”。
“Yes, I will go for it”則變成“目標”。
不思考如何達成及困難就只是放鬆自己的作用,固然血壓不變。
思考後為了要解決想像的到的問題血壓就上升。
雖然知道困難可是還是想達成,困難就將只是過程而已。
快樂的還是一步一步接近的成果。
應該讓被實驗者設定一個在1個月內想達成的小目標。
途中不能放棄。
還認為“Yes, I can”的時候跟“No, I can’t”(心裡覺得無法達成)的時候量,看看是否認為不行但還是必須繼續前進時的血壓上升的比較少。
看看想要的時候的動力是否比較高。(不過血壓代表動力是否合理還有待討論?)
血壓跟夢想成功與否 有什麼關係嗎?
如果不能證明夢想成功跟血壓有關係
那這篇文章的意義是?
感覺起來 發文者似乎誇大了血壓的”效果”(?!)
並且把它跟貼賓士車這回事做連結
怎麼說
也就是 理性跟感性對”短期目標”所產生的生理影響罷了
所以可以證明有些創業者, 一旦達到目的, 就對既有的事業沒興趣了, 還要找下一個目標…因為享受過程比結果還重要…是吧
歐巴馬名言 “YES! We can !” 是不是一樣的阿………….
成功
真的要很努力+創意呀~
別一直對夢想流口水,你不為所動,最終還是在那流口水
這跟信念有關~跟看的沒有關~大部分的人信念都不夠堅定!
所以就算他每天看跑車~但是一樣沒有用的
信念強的人~就算不用每天看一樣心中有著哪一個畫面的!
一樣會不斷激勵他的,驅動他努力達成他的目標!
http://minmaxeric.pixnet.net/blog
恩~的確是不錯的見解!
謝謝您!很有用的分享,與我日前讀到的書-硬目標的D是相同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