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報網路,網路也要抱抱媒體

年關將至,今年(2007年)台股的榮景可期,然而,這期的《非凡新聞e周刊》的封面標題竟不是什麼明年最熱門選股,買來一看,赫然是「網路獵金潮」、「下一個新貴就是YOU!」,最近來台灣宣傳新書《做21世紀的人才》的Google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不遑多讓的成為封面主角。其實主流商業媒體「報網路」,最近看來已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趁此刊剛出,趕快趁還沒有人撰寫感想時先搶一步為文,不是要對內容評析,而是想來討論一下「網路人對於主流商業媒體報網路的反應」。

近半年來,已有一陣子不碰網路的商業雜誌如商業周刊今周刊天下遠見等都紛紛以網路相關話題為封面故事,而原本就有網路色彩的數位時代ITHome與資策會Intelligent Times也則更加重網路的色彩;工商時報的何英煒、聯合報的許韶芹、自由時報的王珮華、中國時報的王莫昀等專業記者也因為報導到網路相關題材而受到網路人的注意。說實話,這些雜誌與報紙的報導其實都非常好,畢竟記者不一定出身資訊系、不一定一路了解網路的變化,但也因為這樣,他們的報導總會提供一些連網路高手都不知道的訊息,他們的文字也讓門外漢可以更容易的親近網路。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記者是網路人的朋友,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掌聲。

不過,通常這些報導,卻被網路人有意或無意的忽略,有個網路人曾經與我形容,他每次看到7-Eleven架上又擺著一本封面印著「無名小站」或「李開復」的周刊,就有一種「腦門充血」的激動感,您也曾經有一樣的感覺嗎?那股氣憤不知來自哪裡,或許是嫌這些主流媒體「報得太遲」,或許是嫌他們「不懂還裝懂」?

網路人隱隱排斥主流媒體報網路的心態,和小孩子有些相仿,在兒童社會心理學中叫做「排外性」(ostracism),就是一群同班同學佔著一個泥巴坑說:「這是我們的泥巴坑,你不能來!」以致於新來的同學往往被集體排斥,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被接受;記者因為專業不在此,因此永遠被視為「新同學」。假如是藝術或音樂的題材或許神聖而高不可侵,不容任何雜俗文字毀了曠世之作,因此這樣的「排外性」心理可以理解,不過,假如「排外性」也發生在互聯網上,可能就只有「可惜」二字,因為互聯網通往每個人,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上面消費,這塊餅絕對不只這麼大;把這個餅做大、把這座圍牆拓出去,第一個得利的,還是最初這些資深的網路人;假如網路變大、變富有、穿透力更強的話,想要透過互聯網做什麼事的,也都可以做得更好。

目前來看,最有力量的那些支撐經濟的主流商業人士,對網路商業的了解之稀薄、之差勁,絕對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當一些網路大事如「YouTube被Google併購」這類傳出,或許有幾天,會被主流人士每天討論,然後突然不知哪裡來的,其中有幾個人又會一歎,那幾聲歎竟會像細菌般傳播到他們的人際圈(也就是其他主流人士),然後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他們下了總結:「網路不可碰」、「我們保持觀察」,又去忙其他事情了。假如網路人自己都還沒發現網路被主流人士過份忽略的這一點,則這意味著網路可以代表的經濟價值,或許也被網路人自己給遠遠的低估了。

目前在台灣,「懂互聯網並思考可以在上面做什麼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網路人,到底有多少?我的估計大約只有5000人左右。這五千人不見得要在網路公司工作(在網路公司工作的員工也不見得個個視互聯網為愛寵),不見得要資工資管科系出身(資工資管科系出身的卻不碰互聯網的也大有人在),這個數字有多低?單單台積電一家公司的股東戶數就達40萬戶,事實上Google今年第三季營收已經超過台積電二億美元,台灣卻大概沒超過一萬人知道Google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問題是這個Google生意規模從04到05年成長了92%,台積電只成長了4%,等到台灣主流人士再回來看看Google所在的這塊到底有何意義時,是不是又是太晚了?

弔詭的是,台灣的主流商業人士並非不喜歡「冒險」,媒體投其所好,平時就常在我挖我挖我挖挖挖,先是跟著高盛點出(台灣媒體也翻得真好)「金磚四國」商機(BRIC),接著是「新金磚11國」(Next Eleven),然後是麥肯錫那邊的「黑金新絲路」──中東海灣六國。不過,就算一切交給專業基金經理人,我仍不相信投資一個遠在天邊一無所知的國家的隱含風險,會比投資一間就在台灣身邊的互聯網概念公司還要低(至於台灣互聯網公司本身如何創造更大的被投資價值,在這裡已經有很多文章討論過),有錢人的投資都會作分散,假如網路公司能夠分到一點點的額度,即使只是一點點,也真的夠它買到一張門票去創造一個可以短期被高價買走或長期永續經營的健康事業體了;以創投公會資料顯示,以2005年台灣的創投公司已創新低的3.3億美元的總投資金額來看,共投資500件左右的案子,平均每間公司也獲得了2100萬台幣的資金,假如這500間公司中能有50間互聯網公司,那台灣的互聯網肯定前程似錦了。

互聯網上面的重度使用者與早期採用者,都是社會菁英、聰明人,我們這些power user與early adaptor如果分頭去把我們身邊的高牆往外推,再往外推,更往外推,第一個獲得好處的也是我們自己。至於,要如何往外推?簡單!即日起每人買五本雜誌,拿這些主流報導給認識的長輩們過目過目,讓他們問你問題,讓他們質疑你的存在,讓他們好奇你為何相信網路,這個「一人買五本雜誌」運動,應該也對目前網路上正在推動的其他人本公益活動有直接的正面影響,因為當這些社會主流人士都加入網路了,所有的活動將獲得更多的金主加持;為了避免有幫媒體作廣告之嫌,不要在這邊指名要買哪一本,只要挑幾本最喜歡的,送給你的父母親、送給你的叔叔伯伯、送給你的直屬主管、送給你的義父師父恩師教授,然後,或許也該繼續更「無條件」的給這些用功的記者們掌聲,給他們一個抱抱,謝謝他們報報我們,讓更多人又一次的聽到網路的消息,對不?

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