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眼中的EQ vs. 員工眼中的EQ
現代的辦公室已經有「拿悠遊卡開門」的門禁系統,接上雲端電腦,就成了一個超強的「追蹤器」,記錄每個員工上下班的時間、進出入的時間,這週看到美國一間公司推出更新一代的「員工追蹤器」,可以記錄員工在「辦公室內」,走到哪裡,做了什麼事!
厲害吧!這個特殊機器被稱為「sociometric badge」(社交測量卡),當年由MIT多媒體實驗室所發明,由一間叫Sociometric Solutions代理發給每個員工配帶在身上,不過,美國人注重隱私,「社交測量卡」並不是給老闆監視員工用的,而是另有一個和「EQ」相關的用途。這間製卡公司目前只有五個人,文章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個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我們很賺錢!(we’re very profitable)」
企業拿這個產品來幹什麼,為何需求度會這麼高,賣這麼好?
原來,「社交測量卡」是專門測量每個員工「有沒有充份和其他同事互動」?裡面裝一顆小麥克風,計算你在辦公室講了多少話、聽別人講了多少話;另外還有一個加速儀,可以看出現在你是「靜坐」著,還是正在「走動」中?然後還有一個紅外線偵測儀,當你面對其他人說話,你的機器會偵測到對方的機器,對方的機器也會偵測到你的機器……。總之,綜合以上的資訊,當一間公司的人員都各配帶一張「社交測量卡」,經過大約一~二個月後,他們可以透過各人記錄下來的資料來分析此人在一整天中有多少時間待在自己座位,有多少時間「晃」到辦公室的其他地方,和其他同事哈啦聊天;當這些資料又和這些人的職位、部門、位階、年資…做比較之後,可以計算出哪些同事是在「互動」上面是比較頻繁、比較成功的,哪些又是需要加強的。此外,當整個部門、整間公司人人配帶「社交測量卡」,也可以看出哪一個部門是「冷冰冰部門」,常拒其他同事於千里之外。
你說,上班就上班,幹嘛要和其他人交流?
這個機器,老闆超喜歡!這就是美國的老闆對員工的「EQ期待」--歐美的概念就是要員工「大量互動」,歐美式的演講,台上的老師/講者一定要大家「盡量互動」,就是要把一間教室弄得鬧哄哄的,一大堆有用的沒用的問題被丟出來,再被丟回去,才是最好的團隊合作方式,他們很注重「你要講出來」(talk out),大家都講出來,這個企業齒輪才能運作;另外美國人也對一些報告深信不疑,比方說美國銀行曾對他們整個客服部門人員做互動的研究,結果發現愈常和同事說話的人,他的「壓力指數」就愈低,愈感到輕鬆、無壓力,快速的處理公事。
從這邊,我想到一件事──
我發現,EQ已經成了職場的重要特質,但,有沒有人發現,老闆對「EQ」,和員工對「EQ」的看法不太一樣!
就像這個「社交測量卡」,老闆強迫員工安裝,想看看員工是否有常常和其他同事互動?沒有都死坐在座位上、自己做自己的事?但員工會想,我只要把工作做好,你還有什麼好挑的!
我也已經很努力的把工作做好,我把工作做得甚至比那些天天「串門子」的那些同事都還好,你這個老闆還要裝一個「社交測量卡」在我身上,告訴我我對其他同事不夠熱情?
EQ這個字,會不會對我太不公平了點?
在東方,老闆眼中的EQ,和員工眼中的EQ,差異也不小──
你找一個東方主管來問問,覺得下面哪一個人EQ最高?主管一定會指名一位「抗壓力強」的,也就是同事找他做什麼事,一定「逆來順受」,最後大家都對此人很是喜歡,成為同事眼中的開心果;主管眼中的此人,很有可能傾向「不怎麼能言善道」,不見得非常主動和同事交朋友,但就是整個人一團和氣、非常的「溫順」、成為大家的好幫手,這叫「老闆眼中的EQ」。
但,你找一個「員工」來問問,怎樣才是EQ高?他會說,EQ高就是善交朋友,有領導特質,大家都喜歡他;此人應該是能言善道的,且善於經營自己與同事的關係或自己與上司的關係;他應該是聰明絕頂,常常主動出手幫助別人,不一定什麼都接受,但是會協助去協調……這叫做「員工眼中的EQ」。
換句話說,老闆眼中的EQ,和員工眼中的EQ,唯一的共通點只剩「大家都喜歡他」,其他的特質,兩種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一個是很能言善道(員工版),另一個不怎麼能言善道(老闆版)。
一個是逆來順受(老闆版),一個是站出來領導調和(員工版)。
一個是憨厚老實(老闆版),另一個是彈性靈活(員工版)……。
誰才是EQ?
目前的職場還是將「EQ」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裡面的內容,經過一些年來,已經被扭曲了;老闆和員工不同調,不宜再過份強調「EQ」這件事了。在東方的職場裡,已沒有任何「社交測量卡」可以測量出此人的EQ,或是此部門的EQ有多高或多低,也就是這樣,EQ幾乎淪為空談;我認為,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最重要,正確的員工讓他做最感興趣的事情最重要,別再搬出一個「EQ」,設一個沒必要的壓力、一些沒必要的「社交測量卡」,繼續做一場遙不可及、各懷各夢的「空想」了。
第一個先裝在老闆身上再說,哈哈……刮別人鬍前先刮自己的…..
感謝分享….
要裝在老闆身上那要先全世界都裝上才有用
我總覺得這玩意的監視意圖大於鼓勵EQ意圖XDD
文章參考價值很高
「社交互動」跟 EQ 是兩碼子的事 (EQ是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會 social 的人,EQ 並不一定高;EQ 高的人,也並一定會 social。實在沒必要硬是將兩者扯在一起分析。
撇開隱私權不講,MIT Media Lab 的「社交測量卡」(sociometric badge)這項研究發明是非常有趣的。
這個 sociometric badge 好像沒有說是用來測 EQ 的吧!
它只是用來測量員工的互動情形,與他人的互動情形或許可以說是 EQ 的一種表現,但互動是否熱絡並不代表 EQ 的高低.
若以測量員工互動這點來看,對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是有實質效應的,當然不是所有部門跟其他部門都會有頻繁的互動,但有些部門或有些職位,的確需要與同事較多的互動,利用這套設備就可以發現互動情形異常.更何況有那個老闆喜歡聘用孤僻的人呢?(除非有不得已的苦衷,可能是老婆大人的親戚,亦或有獨到的技術),現在的企業講求團隊合作,團隊合作難道能在互動少的情況下完成嗎?
原文裡還提到公司合併 mergers 的應用,有這套設備的確可以測量出兩家企業合併後,部門與員工間的互動情況,提供老闆一套量化的參考依據.
與其期待老闆有好EQ
不如先把自己的EQ搞好
差真多啊~
社交測量卡真是一個恐怖的東西,違反人權啊! 上班族應該站起來,為夢想和熱血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