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過於保守、無法創新,可能是因為他「權力不穩」?
我們常聽到,最近來了一個新主管,作風保守,以致基層員工徒有許多網路行銷的想法,想好好的幹點事,卻做什麼事都不方便。
網路充滿了創新,可是到了某程度,好像就不再是創新、改造的問題;一間公司由小而大,再創新的公司也面臨著人數爆多,有主管,也有小員工,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一間創新公司要怎麼搞才能繼續創新?
今年初,最知名的「員工的天堂」的Google,竟然花時間在一個叫「Project Oxygen」(氧氣計畫)上,這不是一個新服務或新網站,而是一場「統計研究」,打算找出一間創新公司的「好主管」必須要有的幾個特質。
不太像Google的作風,這間公司向來強調扁平化、強調創新,幾乎沒有主管的味道,大家我行我素,現在竟然想找出「好主管」必須要有的幾個特質?有趣的是,雖然「氧氣計畫」研究出好主管的幾個特質,但如《紐約時報》所評論,這些特質令人失望,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
但,網路仍然充滿了創新的東西,創新真的容易被管理嗎?
反而是《Fast Company》一篇近期的小文,讓我們打開新型態企業的視野──
它以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一間創新的公司裡,主管和部屬、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它不是在探討「老闆該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老闆不會這樣做?」
為什麼老闆不創新?
為什麼老闆頑固不靈,LKK,無法接受新的概念、新的建議、新的職場遊戲規則?
我們以為主管的保守與開明,是來自於他自己的個性,或來自於公司一貫的文化現在有一篇研究,卻找到了背後的真正原因──
據文章指出,主管是保守或開明,能接受新知識與新科技的是或否,和他的「權力是否穩固」有關,文章引用一篇研究指稱,當人們覺得他們「大權在握」時,做什麼事都會比較「大膽」,不只是在公司做決定、開會聽報告,甚至在他們下班後玩「21點」都比較容易在明明快要爆了還斗膽「再拿一張」,也就是說,當老闆「大權在握」,他們比較敢去try一些「有的沒的」,或交辦給你一些不可思議的新事物;他們比較能接受創新的事物,比較願意去創新!
反之,同一篇文章指出另一則研究,當這個主管的權力不是很穩固時,他比較去追求安全感與安心感;他們會儘量避免錯誤,比較保守,也比較容易限制你的時間、你在做什麼事。請注意,這樣的主管並非不好,有時候,比較保守、沉穩的主管,反而目標明確,不致無所是從,有時候,你的職涯反而比較適合這樣的老闆?
更有趣的來了,文章指出,最怕的就是主管進入了一種叫「不穩固權力結構」(unstable power hierarchy)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位主管明明已經當了主管、手握管理權,明明是他面試你進公司的,他來批你的簽呈的,但,如果他的權力其實不是很牢(其實你也看不出來),這時候,你和主管的關係就會相對緊張,他不只是保守而已,他可能會比平常的時候更加保守,比公司的標準或產業的標準更加保守;在他的眼前,你不要告訴他任何創意的事情,他不想聽。原本這就ok了,問題是,當他的權力很大,但又不太穩固時,有可能出現另一種狀況──
你會發現他下面的每個人反而是可以創新的那一種人,下面的人不斷在提一些有趣的想法,上面的主管大權在握卻因權力不穩固而顯得非常的保守,這時候,往往造成很大的衝突,也會造成員工流動迅速(因為員工的想法不被接受),而員工流動迅速,可能造成「不穩固權力結構」又更加的不穩固,整個組織會「往下迴旋」(downward spiral),直到最後垮掉!
原來,創新的背後,還有這麼大的學問,想找一個能好好發揮你的創意的地方,第一件事,先找一個權力穩固的主管,他會是支持你創新的人。
我學到了。
很多CEO已經是大權在握了,想法還是想繼續找哪裡還有代工??
藉口要找可以很多…
感謝mr.6分享…
我覺得對於權力「是否有安全感」比「是否穩固」更適合用來分析主管冒險、創新的意願。「是否有安全感」是主觀的認知,而「是否穩固」則是客觀的事實。主觀的認知才會影響判斷與決定。
台灣企業組織階層制度過於明顯,小主管無擔當,又受大主管控制,人心思工資的打工心態,上層大頭又無遠瞻,缺乏經營頭腦。人人自以為自有的是最好的,限入框架思維。
小主管上有壓力下也有責任要負責,不過他在公司卻是相當關鍵的重要人物。
原來,創新的背後,還有這麼大的學問,想找一個能好好發揮你的創意的地方,第一件事,先找一個權力穩固的主管,他會是支持你創新的人。
————————————–
有時後主管不懂卻又愛干涉,結果做起事來綁手綁腳無法發揮!
主管是保守或開明,能接受新知識與新科技的是或否,和他的「權力是否穩固」有關,文章引用一篇研究指稱,當人們覺得他們「大權在握」時,做什麼事都會比較「大膽」
沒錯沒錯!就是這樣,也因為如此許多好的點子才會從中產生。
有時候少點壓力放手去作反而會有驚豔的成績…
這個時代是要個帶領團隊的主管,而非像當官的霸佔位置而不思進取的主管了。請問上級的老闆是否給予360的考核呢?就是員工也要給主管打考績。權利不穩來自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溝通與彙報功力不好。
在一個恐龍級的公司裡面工作,本文真的是感同身受。在一個岌岌可危,位子難做的主管下面工作,可以涼但不能犯錯。在一個大權在握的主管下工作,可以犯錯但不能涼。
這個觀察很棒!感謝Mr.6
創新與權力穩固有關,但是為何產業內的霸主會開始不願意創新?
感謝Mr.6分享。
覺得邏輯很有理,但是即使主管願意創新也還需要員工的配合。
所以還得思考公司內部的刺激創意的環境好不好。
Google會不會因為長期扁平,導致了創意連結至收益的具體性不足所以要探討主管特性?
產業霸主的公司裡的主管不一定權利穩固啊。即使穩固,產業未必需要。或者主管原本就未必是創新型的個性。。原因太多了。這篇只是一個觀點的分析吧。個人意見,請隨便看看就好。呵呵
我以為所謂的「創新」跟企業文化比較有關係。很多傳統保守的公司,裡頭的主管,多半沒有創新的意願,他們比較關心的是自己的升遷、薪水、福利、年終獎金等等,創不創新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
如果,企業文化是鼓勵創新,員工在創新的時候不被當成異頪,那麼創新才有可能發生。
創新對於主管來說是所產生的利潤與本身是否相關。傳統與否並非有相對比例的。
有理
我覺得問題就是出自於「公司對於權力的比重是否過於重視」,
如果一間公司沒有過於重視權力,就沒有所謂的權力之間的紛爭,
大家都依靠實力來做事,就沒有所謂沒實力只想靠權力來生存的情況,
所以主管接受創新的意願是否來自於權力這並非是本篇的重點,
因為如果是好的創意,而又有實力的主管是理當會接受的(因為會讓他更有實力),
所以文章最後說要找個有權力的主管這似乎是有點矯枉過正(不就鼓勵人一進門先找靠山了嗎?)
當然,我承認很不幸的,這就是現實的狀況,能找到罩你的主管當然能一帆風順,
但對公司來說,當公司穩定時這無關痛癢,但是當公司不穩時,主管權力鬆動,大家還是樹倒猢猻散,還是得面臨尋找下一家的靠山開始,要知道知音易找靠山難尋,就算你找到了人家也不見得要讓你靠呀。
因此我覺得還是要從源頭開始改變,公司要如何「去權力化」,
以下幾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指正:
1.專業的員工至上,主管只是從旁協助。因為員工往往是發現問題的第一線。
2.主管是意見的收集者,而不是獨裁者。融合意見找出最適合員工的方法。
3.提供多個溝通管道。提供主管溝通管道、成立申訴部門處理案件。
4.提供複合型的考核制度。主管與員工、員工與員工相互建立考核制度。
因此我對主管的定義是:除了要能應付部屬任何一個位置的缺口外,還要提出其下組織的改進方法,並且協助部屬發揮最大產能,忠實紀錄部屬執行狀況及使其透明化。所以主管並沒有權評分部屬,只是能紀錄工作狀況,從另一各角度來看,主管只是一個輔助的角色而已。
很有意思的文章,不过很多潜在的问题,很难知晓。
原來,創新的背後,還有這麼大的學問,想找一個能好好發揮你的創意的地方,第一件事,先找一個權力穩固的主管,他會是支持你創新的人。
所以在公司都要先選邊站了,難怪很多大公司就是這樣在鬥來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