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採「不固定座位」(Hotelling)可省28%空間,但犧牲了啥麼?

今日忙碌,再分享一下前陣子的文章──

之前因為人員擴張,我們好不容易租到的超讚的資策會的辦公室坐不下了,沒有空辦公室,只好忍痛搬出好不容易習慣的地方,外面的辦公室每坪好貴,那時候,曾經很認真的考慮採用新方法──「不固定座位」。

什麼叫「不固定座位」?

現在有些企業,你進去是沒有屬於你的固定位子的,你自己找一個空位,上面該有的電話孔和網路孔都有了,將你的電腦插上去,外套掛在座位上,就可以開始工作,但,不保證明天你會坐在同一個位子,甚至有的還不能保證明天你有位子!

這種做法在台灣已開始,之前一間很大的教育機構記得就是在大改裝之後就開始進行這樣的制度,一般企業對業務員也是這樣,有一說,這樣一來業務比較不會死待在辦公室吹冷氣,比較有動力出門去。

不過,就在上星期,有一位教授在布里斯本舉辦的《Industrial and Organisational Psychology Conference》學術會議裡,提出了一些看法,我才知道,這種「沒固定座位」的坐法叫作「Hotelling」,大概可翻作「企業旅館化」,原本你到一間公司,被指定一個座位,就好像租到一間房子一租三年,但現在在這種沒有固定座位的制度下,就好像到處投宿旅館,沒有自己的「家」,每次都要check-in、check-out,所謂check-in可能是透過櫃台幫你配位,所謂check-out則是清理桌面,所謂「clean desk policy」,下班時,一樣東西都不能剩不能留,讓下一個員工,可以享有全新的座位。

那位教授認真研究「企業旅社化」,提出了「喜憂參半」的結論──

喜的是,對老闆來說,可以因為不固定的座位制度,在同一個坪數的辦公空間裡,塞入20~40%更多的人!(這也是我們當初還真的考慮過的事)。可以多請40%的人員,就等於將每個人的空間成本降低28%左右,意思是說,請同樣的多人,但原本辦公室房租是10萬元,現在只要7萬多元,還不到8萬元,聽到這邊很多雇主都會心癢癢!

此外,這些員工可以因為常常換位子而更認識其他員工,換了幾次座位後,所有人都認識了;此外,企業也「以為」員工會喜歡這樣,以為這代表某種「彈性」,可以不必被綁住、工作時間較彈性?

但,降低了28%成本,員工的心裡,有一部份也跟著降低了。教授指出,這種「企業旅社化」其實違反人性原則,據文章說荷蘭政府曾有一篇報告證實,人性喜歡「佔地」(和小狗尿尿的意思一樣),人性就是要自己擁有一塊「周邊環境」(immediate environment),將自己的東西收藏在同一處,這是上班族的一點點小小特權。仔細想想,在自己的桌上擺設一些個人的物品,你認為,真的去看你桌上這些東西的同事會有幾位?但,每個人就是會精心打扮這塊70cm x 100cm的小桌子,還有那不到50公分高的小牆,讓它充滿了「你」的感覺。

當老闆連這個小小的「特權」都予以剝除時,人性的原則已被違反──

不只這些,我們常看到一直有一些新的管理方法被提出來,也有一些被接受,但我後來發現,所有的修改還是回歸到一點──

這些修改是讓員工高興一些?

有些會高興?高興的過半?

還是,其實是為了公司而修改,員工沒人高興,但也得配合?

現代辦公室每個人眼前一台電腦;到各商務中心看看,各行各業,再奇怪的公司,每個人面前還是擺著一台電腦,這是以「腦力」工作的時代,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實力取決於員工的大腦,當然,老闆的角度和員工的出發點本來就不一樣、也永遠會不一樣,但是,我想,每一個省掉的表面,背後一定有也被省掉的內裏,看到「Hotelling」雖然省掉了28%的「空間」,但也讓員工因此而少了動力、少了「時間」。

大家還可以來思考,員工最好擁有自己的固定座位,是否也最好擁有自己「固定的會議室」

大部份的辦公室在「會議室」的制度上是採「Hotelling」的,也就是全部共享幾間會議室,需要的人必須先預約,是否,應該讓每個部門擁有「自己的會議室」?我看過有公司是這樣做的,該會議室裡就擺滿了那個部門的照片、文件、等等,整個就像一間溫暖的客廳,這種配置恐怕會佔到更多的坪數,須付出更多的租金,但,只要讓愈多人愈喜歡待在辦公室裡,所換到的「時間」,絕不是「空間」可比的了。

2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