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000億的結婚商機
「結婚商機」究竟有多大?這篇文章估計在成長二成後每年「上看」二億元,二億元?顯然是大大低估了。在中國文化中,一生中花最多錢的大概就是「新家庭5年」期,也就是從結婚開始,到生小孩的五年內;它花錢之所以花得兇猛,是因為真正在花錢的並不是個人,而是所有的親戚朋友;禮尚往來,一包紅包換一包,這些紅包不只發了紅包紙商,裡面的現金也並未入主人的口袋,反倒轉而設置宴席、購買金飾、糕點、尿布…,這裡有個很有趣的「今生非凡」部落格,格主Jojo是專業婚禮顧問,在「台灣結婚市場的消費者行為」這篇分析了台灣婚顧市場,果然不出所料,訂婚喜餅(七萬)、美容瘦身(二萬)、婚紗攝影(五萬)、家電嫁妝(十萬)、新房裝潢(15萬)、珠寶首飾(15萬)、蜜月旅行(10萬)、婚宴酒席(20萬~30萬),平均每對新人在結婚的過程中就要消費一百萬元上下,尤其是婚宴酒席部份應還有低估的狀況,以台北市的標準來看,一桌15000為均價,平均每對新人要請40桌(含結婚、訂婚),計算下來,每次結婚在宴客上面就要給餐廳60萬元。只看台北市就好,每年有2萬對以上結婚,光在這個城市中,每年花在婚宴請客上面就超過了100億元,假如將所有的項目、所有縣市都加進來,一年500億元應該跑不掉;如果將「新家庭5年期」通通加進來,或許一年可花費高達1000億元。所以,假如今天在家附近又看到一間豪氣衝天的婚宴會場正在興建中,別懷疑,這塊市場絕不會寂寞的。
奇怪的是,台灣的互聯網對於這個超巨大的市場到目前為止似乎並沒有出現成比例的回應。比較美國市場來看,美國人結婚的花費顯然不需要中國人這麼多,不過他們也是「禮」尚往來,該請的還是要請,該送的還是會送,網站創業家拚命挖這塊市場,使得「結婚商機」在美國互聯網上蓬勃發展,仔細細看每一個和結婚相關的網站,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巧思、各有各的創意,其中目前最熱門是給小倆口的「首頁網站」,包括eWedding、WedQuarters,Wedding Window等,提供了相簿、活動、簽名簿、結婚日記等功能,我在美國幾乎所有準備結婚的朋友都申請了這麼一個首頁,讓親戚朋友在這段期間能在上面逛逛、了解狀況、留言祝福。另外一派是幫新人收集每個城市最棒的場地、攝影師、三層蛋糕、音響、外燴師、花店等等,營運與獲利方式就像一本特殊版的線上電話簿,代表網站包括MyWedding.com、Ultimate Wedding等,另外,西方婚禮以禮物代替紅包,透過所謂「禮物清單」(Registry)的方式告訴親友該帶什麼禮物過來,這部份更熱鬧了,梅西百貨Macy’s、大賣場Target、寢浴用品家具店Bed Bath & Beyond、精品家具店Crate&Barrel都分別提供了線上Registry服務,全球最大B2C線上商店Amazon也來湊熱鬧,另外還有一些點子也出現了,像MyRegistry、YourWeddingRegistry,讓新人儘管把家裡旁邊的隨便一家店的隨便一個商品都加進清單,當親友選購時,這些網站會自動幫他們買到手。慢慢的,有的網站做大了,開始統合以上所有的服務,譬如Wedding Channel、The Knot如今已成美國最大的結婚入口網站。這塊市場在網路上不斷有新東西推陳出新各式各樣新花招,網站多到竟然還有像是Top Wedding Sites、Best Wedding Sites、Top 100 Wedding Sites這類專門收集連結的,也擠到搜尋引擎樓頂,揮大旗、湊熱鬧。
而,回頭來看台灣的互聯網在「結婚」這塊的開發,最出名的是「非常婚禮」(VeryWed)、「婚享主義」(UrStyle)等,強調的是討論區與個人經驗分享,而比較商品導向的則有「My Wedding我的婚禮」提供特殊個人化商品,另外還有可艾結婚事務所(Kute)、我的婚禮網等等,幾乎沒有其他的了。這塊領域在台灣的互聯網的感覺也沒有美國這麼「放」,這些網站的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式似乎仍不脫傳統,最終只是成為所有資訊的集中地,憑這些資訊,將人潮「導引」到實體商店去;忙到最後,「網路」除了收集了更多人的結婚經驗外,並沒有為「結婚」這件事提出什麼新的做法。以一年一千億的市場來看,每年在城市有2萬對新人,只要做到100對的生意(0.5%市佔),就有機會賺到上億營收,創業家為何不針對結婚市場,試試在網路上開發新的創意?
忙著在結婚市場搶生意的實體商家們,看網路的態度是,網路並沒有辦法為他們做什麼事。但網路的潛力,何只是幫人架個討論區、相簿、購物車、CIS形象首頁而已!幾個可能的方向,第一,「省錢」這部份,目前台灣沒有一個結婚網站真正是靠網路通路降低成本來幫結婚新人「省錢」的(那些打八折的行銷噱頭不算)。第二,許多親友在國外,「線上祝賀」的這部份,有極大的需求,但目前沒人願開發小小的技術來讓這些成真,可做到者,一場婚宴收取2萬元並非難事。第三,異國婚姻方面,目前中越聯姻每個月平均有1200對,利用網路到更特別的地區找尋天命伴侶或許不外乎是個好辦法。
目前,像「我的婚禮」這些實體廠商為了競爭,都推出了一系列非傳統的個人婚禮商品,那麼,互聯網沒理由不能推出更有創意的商業模式。結婚是件喜事,消費者絕對可以接受更爆的創意,只要創業家想得出來,半年後就會有好幾千對的新人,個個拎著幾十萬、幾百萬的預算,等著買你的東西。然後,香港去年有3萬對結婚,中國大陸內地則是一天就有2萬2千對結婚,這些都是下一步可碰觸的大市場。
有人說,經濟不景氣、少子化、競爭激烈,都是事實,但有些事情民眾還是要做的,有些錢就是註定還是要花的,創業家靠「創新」搶市場,不是「搶到」就是「搶不到」。搶不到就是搶不到,但若真的被你搶到的話,隨便挖一點,就可以發展出一間鼎天立地的新企業了。誠如許多大老闆常掛在嘴邊的,商業的東西,有時候並不是任何「學位」可以教我們的。去唸個MBA,或許可以幫忙一間百人公司變成千人,但終究還是別人的薪奴、為別人工作;愈多的理論,愈多的case study,換來的是愈來愈僵化的頭腦、愈遲緩的腳步與愈被別人操在手裡的職涯規畫。心思慎密的專家們,等到將該套的名辭都一一套上去,依從前前例分析完成,然後再收集資料,已經慢了創業家一大大步,而且很可能中途就遲疑了、轉向了,永永遠遠都做不出任何東西來。
懂得「從一百人提升到一千人」的專家,註定只能幫別人工作,換來比一般人多一點點的酬勞;「從零到一百人」才是最困難處,也是對這社會真正有幫助的經濟創造,這件事只有真正的創業家才能做到,成功創業家憑的是「直覺」、「創意」、「堅持」,以這麼大的市場為基礎,以這麼方便的互聯網做工具,睡一覺醒來,想到一個點子,把它立刻落實完成,明天的景況絕對是超乎想像。
(圖片來源:fancyflours.com)
在台灣,近年來結婚的新人雖然都是網路世代,但是婚禮相關服務的消費決策者與使用者,卻仍有戰後嬰兒潮年紀以上的老年人口扮演多數成份.不知各位認為這是否足以構成婚禮網路商機的障礙?
一想到我的婚禮變成一群有如鯊魚一般的商人眼中的肥肉,就算真想結婚都沒有興致了。
創業
真有趣
這讓我想到前幾年看到的國外個人網站
上面提供婚禮留言祝福,或是一些聯絡方式等等
個人認為其中最有可能商業化的,就是禮品招認
YES!新人在自己的網路上擺出可供認領的禮品,然後給不能前來的親朋好友做認領,還可以刷卡
如果有這類平台,相信有一定商機在
赞,君子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