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最新報告:創業成功關鍵在「交朋友、學經驗」

(圖:Mr.6白磚會:高階白領主管發言)

這兩天矽谷在熱一篇報告,這份報告是出自於一位才18歲的大一學生和他的夥伴們,這位學生叫做Max Marmer,跑出來開了一間創業家服務公司Blackbox,然後很認真的做了一個「The Startup Genome Report」研究,打算找出成功的新創公司的特質在哪裡?這個年輕的團隊分析了一共650間早期的新創公司,研究他們總共拿了多少資金、做了多少事情,這份報告長達67頁──最後,我讀了好幾篇報導的文章,他們對於這篇報告的總結,都是說,它是在鼓勵「業師、合作、互相幫助」──

比方說,他們發現,當一間新創公司的傻乎乎的年輕人有一位「業師」(mentor),幫助你隨時監控狀況,那麼最後可以募得7倍多的錢、使用者成長也是3.5倍。若沒業師,也要朋友,若是沒朋友、獨自一人出來創業的,那麼會別人還晚了3.6倍的時間才會成功。最佳狀況是二人是「異業」的相約一起出來創業,尤其是一個懂技術、一個懂商業,他們的使用者成長速度是其他的2.9倍,過度投資或成長的機會也少了19%。無論有沒有朋友,創業的過程要到成功的那一天,往往比創業家原先預估的還「晚」了2~3倍長的時間,這段時間,朋友、業師的幫忙更為重要了!

這樣的一篇報告,更堅定「Mr.6白磚會」的努力,我們這次加入了「桌長」,讓每一桌都有一位最重量級的人物來率領討論和用餐,這一次的白磚會,若無意外,我們三個桌子的桌長應該分別是「資深人資人士」、「資深網路人士」、「資深律師」(這次報名的來賓們,法律背景的特多),有興趣者歡迎報名本週六的第二次Mr.6白磚會,時間就在這個星期六(6月4日)的中午11:30~13:30,地點在台北101的85樓觀景餐廳包廂,一同用餐、交朋友。

看到這位矽谷18歲少年,做出的這份「成功創業家分析報告」,我想起我在2004年也曾在矽谷訪談20幾位創業家,當時也是和這位少年一樣,傻乎乎的想找出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在哪裡?我抱著一個決心:訪問完這些創業者,就算沒辦法出書、就算這段時間的日子都浪費掉了,至少我還「見到」並「訪談」了這些成功創業家,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也獲得未來的人脈;矽谷是全球難得可以讓你坐到億萬富翁的家裡、讓億萬富翁親自敞開心胸與你深談的地點,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學習很多。後來也出版了《別學北極熊》一書。

我想節錄一段《別學北極熊》書中,當年所整理出來的「學習」的重要,這一個特質,我叫做「從別人那裡偷經驗」──

(節錄於《別學北極熊》、2004年10月出版,作者/劉威麟)

好幾位科技富翁一再的跟我強調,「學習」就是他們的秘密武器。面對天天都在變化的科技萬象世界,「學習」會成為科技富翁的致勝所必要的特質之一,並不令人感到太意外,但是,科技富翁的所謂「樂在學習」,和一般一再提倡成陳腔濫調的「學習」仍然相當的不一樣。

科技富翁對於「學習」,絲毫沒有被強迫的感覺。他們學習,絕不是因為他們聽多了「不學習就會被科技業的競爭給淘汰」,或「不學習就無法成為頂尖科技人」,被逼得非得趕快學習不可,而是深深的相信「學習」對他們可以有直接的幫助。科技富翁絕不把學習當作討厭的「功課」,反而把它當作「秘密武器」、「截徑」、「機會」…,以致於他們只要一碰到任何可以學習新事物的機會,總會高興的一把抓下來。科技富翁面對「學習」的機會,不像一個徒弟在聆聽庭訓,反而像是一個孩子拿到禮物!

問科技富翁他們「如何學習」,他們總會眼睛一亮。那種光芒,比我問到他們「有哪些成就」時還要亮,彷彿他們有太多有趣的學習經驗想跟我分享。我還以為,以他們這麼有主張、有霸氣的人,應該不願意談起他們當年還是學徒的時候向誰學過甚麼東西。結果,科技富翁不但不會吝於談這些,而且還聊得非常有勁,講起當初懵懂之時,看了這麼一本書,見了這麼一個人,講著講著,他們的眼角還會隱隱泛起淚光…。

科技之路上是沒有指示牌的,很多人在這條科技之路上加速狂飆,照著「IT軟體成功」、「HR副總職位」、「賣配股變大富翁」指示牌走,走了一陣,雙向道突變單行道,前方的路突然岔成五條,聰明人大可以靠自己摸索來走這條難走的路,走到最後,走進山谷裡,兜了五年,回到原點;更聰明的人,則會停下來,問路。

人稱華人EDA教父、成功在矽谷創立多間公司的的黃炎松,說明自己在科技界成功了三十幾年來,如何不斷的「問路」。他很久以前就領悟到一個道理:牛頓耗了一生的時間,去研究出很多個科學定律,寫在課本裡。現在的中學生,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把牛頓「一生的心血」全都學進腦袋裡。對黃炎松來說,那些枯燥的大部頭課本、參考書,就像是科技之路上的「地圖」,都是從前的人竭盡一生心血所換來的智慧,而我們只要以非常便宜的錢,就能買到這麼多跨越時空近乎無價之寶的前人智慧結晶,每本書都在幫助後人省好多好多的時間。「看一本書,薄薄的,不會你花多少時間。」黃炎松抱著一種「撿到便宜」的欣喜:「最後學得卻很多。」

好幾位科技富翁,和我說到一半,突然想起甚麼,就會說:「等一等,我拿一個好東西給你看看,你就知道我在講甚麼。」

然後,科技富翁就會像「多啦A夢」一樣從懷裡取出寶物。有位科技富翁,拿出他的PDA送到我面前,正是《高效率人士的7個習慣》的重點,已經被他抄在PDA裡隨身攜帶,反覆出來溫習。另一位科技富翁,則拿來一本《孫子兵法》,訪談之中,隨時都引出兵法和佛經裡的教訓,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熟練度,反覆配合他所舉的所有成功案例上。還有一位科技富翁,轉身跑進書房,捧拿了好幾本書出來,「這籃球教練講的話很有啟發性,這本創業家的成功之道很值得一讀,這篇『菜根譚』是我治業處事的方針……。」這些都是他的寶貝,不肯讓我借走,特別用家裡的影印機,全都印了一份給我。科技富翁對於他們的書,彷彿比家中的古董更小心保護。

讀書之外,科技富翁更崇尚的,是從「人」所直接學來的資訊。我發現,科技富翁雖然才華洋溢,對自己信心十足,豪氣千雲,一吐氣就是一條黃河,但他們卻從不會覺得別人一定比他們差。現任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的創業家龔行憲說:「如果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差,心房的門就會關上,不可能學習了。」

「humble」(謙遜)這個字,常常出自科技富翁之口。「做為科技創新者,一定要學會謙遜,」取得美國資金回國創業的陳凱說:「永遠不要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罷,自己完全知道該怎麼做了。」永遠要張開耳朵,開敞心房,聽一聽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被媒體尊稱為「Dr. DNA」的科技富翁方瑞賢也表示,他在創業的時候,也曾經參考過很多間成功的公司,看看他們怎麼做。儘管這些都是令他討厭的競爭對手,他還是會去看看這些公司有什麼優點,再回頭看看自己還需要進步哪些地方。

《讀書最後一名、賺錢第一名》一書中,超級業務員高振興口述他如何從「全班最後一名」,到「全班賺錢第一名」。自栩為「copy大王」的他,在書中引了他的座右銘「copy別人武功,遠比自創武功輕鬆」。

自創人才獵頭公司的郭佩君曾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印度人,從很好的學校畢業,進入某家科技公司做工程師,在技術上一直都表現得非常優秀。他常想,奇怪,一年一年過去,已經進公司十幾年了,其他人要不就走掉,要不就升遷,只有自己還在原地。這位工程師以為,應該是自己身為印度人,在美國公司總會比較吃虧,但等到團隊裡其他的外籍同事都一一升遷或外調要職後,他實在受不了,決定找出原因,於是,有天,他想辦法約了一位在行銷部門的經理吃中飯,請教他,以行銷的角度以及對這公司的了解,像他這樣的一個工程師該怎麼在這家公司突破?

這位行銷部門的經理,第一件事就先把印度人從頭到腳看了一遍。「嗯,假如我是你,會換一雙好的鞋子。」印度人嚇一跳,沒想到她會這麼說。「除了鞋子,把衣服也換一換……。還有聲音。你講話的聲音可以再大聲一點…,開會的時候,用你的大嗓門,多多表現。」

這位印度人得到這些答案,覺得莫名其妙,但又礙於沒有其他方法,只好照作試試。隔天,他就照著行銷經理的建議,穿了很正式的服裝來上班,讓同事對著他指指點點。很快的,他學會在會議中會拍桌子,大聲的把他的意見講出來。果然,一兩年後,經理的位子就給他了!當了主管職,他繼續去學習管理,把握各次出差的機會,也搶著報名參加各式各樣的國際會議。最近,他剛滿五十歲,已經做到企業的副總裁,看他爬升的速度,簡直像是做直升機。

當然,這故事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企業,郭佩君只是強調,這位工程師的成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他動手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知道該改變,但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勇於去請教別人,得到了寶貴的意見,也扭轉了人生!

國內大科技公司如台積電,近年開始試辦「人生導師」(mentor)制,科技富翁則早在很久以前,就似乎都非常熱中的主動的與年紀、經驗、實力比他強的人討教,四處拜取「人生導師」。只要科技富翁一講起這些曾經給他們寶貴意見的「人生導師」,總常常講好久都講不完。

「世上的人很多,但成功的路卻很少。」黃炎松說:「所以,每一位成功的人,都是很值得學習的。」所以,他在做科技創業的重要決定前,都會花一點點時間,去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麼成功的。有些年輕創業家,覺得自己很行,常常就懶的做這一步,想「硬幹」下去。「要『硬幹』也可以,只是到頭來,會發現花的時間多好幾倍!」黃炎松肯定的說。

科技富翁陳宏當初剛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國矽谷,準備開始發展事業時,先到當地的科技社團華源協會做義工。當時的會長林元凱,是已有成就之人,很多年輕人,看到林元凱這種成功人士,都只敢跟他握個手、交換名片,並未抓住機會深談,也不可能拿到甚麼好建議。在社團很活躍陳宏卻和一般年輕人不同,常常能藉義工職務之便,和一股「初生之犢」的勇氣,向林元凱討教創業和科技的看法,受益良多。「要多找『有智慧』的朋友。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陳宏說。

看過無數創業公司起起落落的創投家謝忠高則觀察到,很多科技富翁都是懂得黏在前輩旁邊學習,等到學夠了功夫,再出來獨當一面。他研究這麼多不同的創業成功故事,發現最容易成功的模式,就是先找一位「曾經成功過的人」,等他準備開第二家公司的時候,找機會跟在他身邊一起創業,順便看看他怎麼開公司,從旁觀察他如何處理技術以外的那些財務、客戶、供應商、人事等。此外,從身邊的學長姐、親族長輩的朋友中多找一些「智囊團」,最好是能在比自己年長五歲的年齡層找一群、年長十五歲的再找一群,你會發現,大家都很願意為你「把脈」。

謝忠高也建議,「特助」這種工作,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出發點。他從前曾跟在台灣最資深的創投家徐大麟旁邊做特助,對於後來創業和現在的創投工作,幫助很大。他對科技界的研究與見解,很多也都是從當特助的那時候學習來的。

有實力成為下一個科技富翁的年輕人,因為實力夠,就覺得自己很行,不太相信前輩講的話。朱敏表示,這樣的心態,反而扼殺了這些年輕人的未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成不了科技富翁。

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著名創業家朱敏表示:「若沒有請教的機會,對年輕人反而是很大的內傷。」朱敏舉例,有些很有辦法的年輕人,一畢業就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還沒有甚麼經驗,就變成了某大公司的行銷處處長。這時候,他們為了求表現,不好意思屈身去向他屬下的小職員問傳單怎麼做,當然也不能請教上面的人,所以就只好裝作「甚麼都很懂」,慢慢的變成「空殼一個」,最後在公司裡高不成低不就,爬不上去,又不能自降職階。

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剛畢業就拿得到創業資金,自以為甚麼都會,就關在公司裡,閉門造車。當年以天價把公司賣給甲骨文的周宏泰就說,創業初期的年輕人,往往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好好準備」,很多創業家,一開始就很忙,就足不出戶,以為做出一個好東西,就可以賣;若可以賣,就可以賺錢。「工程師,常犯了『緊咬一處不放』的錯誤!」周宏泰建議:「應該多出去看看,多接觸別人,多把自己的東西跟別人講。」做出東西卻賣不出去,「內傷」就重了。

周宏泰當年就知道,一定要出門討教。他想,若能找到在外面成功過的資深人士,進入他新公司的董事會,一定能為自己成功的機率更向上翻昇,他也真很幸運,真的找到了當時還在IBM、大他十五屆的學長劉英武,進入他小小公司的董事會。創業之初有很多問題,周宏泰的「討教電話」,常常在三更半夜打到劉英武家。劉英武薑是老的辣,也沒讓小伙子失望。周宏泰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時候他自己為公司做預算,做了幾下,自覺得不錯了,想起應該問問劉英武的意見再做最後定奪,沒想到劉英武看了馬上說:「不,你們都懂得太粗淺,這種東西要請專業的會計師來做才行。」二話不說,劉馬上請了當時他公司裡的大老財務長,親自幫周宏泰計算。

科技富翁陳宏也有過類似周宏泰的經驗,只是周宏泰採納了建議,陳宏卻沒聽進去。當初陳宏的股票上市,一口氣漲到七十五元的高價,就高興的跑去找當時他的「人生導師」之一的黃炎松,沒想到黃炎松竟說了一串殺風景的建議,表示他做的東西太散了,東打西打,不好,不好,應該專注在某項東西上面。黃有次還跟他說:「你這股票喔,有五元就要偷笑了。」

那時候陳宏是多麼的意氣風發,對於黃炎松的建議,只是「哈哈」幾聲,哪會把這樣的話放在心裡。果然過了一陣子,他的股票隨著大盤,真的崩了,傷得不輕。陳宏苦笑著說,那時候若聽黃炎松的話,賣股票所得的財產,要比現在還多好幾倍哪!

陳宏回想,他的人生導師給他公司的建議,最後有九成以上,都證明對方是對的!這些科技富翁既然能走出來這條路,一定有原因的,自然也有他們的智慧在。他們有時就是一種直覺,一種判斷能力,稱之為「第六感」也行,總之,年輕人是無法馬上就學起來的。陳宏非常認真的建議:「所以,除非你能找到很好的理由,證明他說的是錯的,否則,最好還是信了他吧!」

(註:因字數太多,下次有空再分享該篇章剩下的給大家)

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FBuNHBGUDJJclZBQVRsWTQ3SFhjTHc6MA

22 comments

  1. 我們的人生,無論做什麼事、從事什麼工作或事業,都是在自我摸索以及尋求導師 (mentors) 的幫助,這兩種模式而成長的。

    小baby不可能一出生就會走路;小朋友不可能一騎就學會腳踏車。多摔幾次、多跌幾次,自己痛過的經驗印象最深刻。像學游泳,你除了可以選擇自學(多喝幾次水)之外,你也可以尋求教練的幫助;前者是試誤法;後者是由教練直接帶到正確的道路(正確的姿勢可能有很多方式、方法,教練只教他的方式、方法)。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 試誤法+ mentors。很多事情你不自己親身去試看看,你是不會知道答案的,試了好久,仍然找不到方向,這時候才需要mentors 的幫助。太早就engage 導師的幫助,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學習方式。

    我很喜歡90年代中期的一部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我心目中認為最好的導師形象,應該就像 Robin Williams 在劇中所飾演的心理學教授,他慢慢打開 Matt Damon (飾演Will Hunting) 緊鎖的心門,引導他走上正確的路途,並且找回自我與人生的價值觀。我認為這是最好的導師。

  2. 這篇文章真的獲益良多,像我目前正在構思的東西也是一樣。有一個能夠一起互補的朋友或夥伴甚至前輩能夠給與寶貴的意見或是指導,那真的都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一個人硬幹永遠都會有極限的啊!

  3. “要多找『有智慧』的朋友。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

    突然發現,在這本年內,好像都是我自己一人在幹耶!
    我的媽呀!

  4. Hi! Mr. 6! 請問本週六的第二次Mr.6白磚會的報名費用是? 要有什麼特定資格才能報名參加嗎? 謝謝! 請回覆! 🙂

  5. 科技富翁学习什么呢,好像他们学习没有固定的方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什么人、什么东西都是值得学习的

  6. 謙虛絕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一個人就像一個杯,如果把杯口封死了,又怎能貫注新知識呢?
    「讀書最後一名,賺錢第一名」有其道理。因為讀書第一名的人傲氣太重,很難向人要求幫助;反而最後一名的人傲氣最小,最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最能厚著面皮向人請求幫助。
    不過,靠不斷摸索,還是會取得成功方程式的;有業師可能會得到不少經驗之談,但也可能會被業師的意見所掣肘。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也必須隨時留意新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7. 科技富豪們對學習的態度,就像我們老師說的:「學習很有趣,學習本身就是樂趣!」

    小弟拙見,這種態度不是天生的,但也不是無法改變的,先逼自己好好看幾本書、好好上課等等,愛上學習的按鈕就會在某一天被按下。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