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拉登事件有感:網路上流傳的東西,真的有夠「假」?
今日忙碌,遂以在非凡新聞周刊的專欄文章分享--
上周賓拉登被美軍海豹部隊突襲事件,由於事出突然,全球媒體一陣慌亂,一張號稱是賓拉登的最後遺照,看起來幾假亂真,甚至一度登上很多主流媒體,直到最後被指認出顯然是從一張賓拉登的檔案照片直接Photoshop修改過才停歇。
其實,那不是唯一的假造事件。在同一時間,美國的網路上也流傳一則由已故的黑人意見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講的話:「儘管我為上千個罹難者致哀,我也不會為某個人的死亡而慶祝,就算他是敵人亦同。」(I mourn the loss of thousands of precious lives, but I will not rejoice in the death of one, not even an enemy.)。這句話,聽在賓拉登死亡的那一天,顯然特別適合;許多美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徹夜聚集在華府、紐約市集會「慶賀」賓拉登的死亡,其實並不贊同,因此,當這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傳出,立刻引起迴響,說不定多多少少也對其他準備出門「慶祝」的美國老小產生了制止的作用,由美國人所尊敬的馬丁路德金,制止了美國人再進一步的在媒體攝影機的鏡頭前大聲慶祝!
後來經專家查出,馬丁路德金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
有趣的是,沒人敢承認自己假造遺照,但這句「假馬丁路德金」,竟然有兩位以上的美國網友自稱是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男網友說:「是我借用了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的『Strength to love』作品,將一段很長的引言縮成短短一句,再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感想,抱歉啦!」另一位女網友,比較真實一點,還附上她在之前就寫的一段Facebook臉書的留言,留言時間的確就在賓拉登事件當天,因此可信度較高。
有趣的來了。如果這位比較真實的女網友,真的是馬丁路德金的留言的作者,那在在證明了網路的渲染力──
她在當天的留言,其實只有大約18個人按「讚」介紹給其他朋友,留言的也不超過五個人。而這位女網友在微網誌Twitter上也只有300個「粉絲」,換句話說,她的「聲音」並不大,怎麼可以創造出這樣的「聲量」?
從這位女網友的反應,可看出她相當的驚慌:「我真的嚇到了,我微小的聲音竟然引發了這麼深度的網路上的爭議。」
對啊!她的聲音如此微小,為何可以如此的大?
追朔她爆紅的過程,就會發現,沒錯,她剛寫下那篇假馬丁路德金的名言,的確只有不超過三十個人看到,但接下來,這三十個人之中,有其中一位,傳給了另一位朋友,而那位朋友剛好擁有1萬多名粉絲,雖然不夠多,但已經足夠讓這位小女子的一句假馬丁路德金名言,告訴更多的人……。就這樣,傳了出去。
不只這樣,當天也有其他「假引言」四處流竄著,包括馬克吐溫一句「我從來不會詛咒一個人死去,但我的確曾經以很愉悅的心情閱讀過某些訃文。」(I’ve never wished a man dead, but I have read some obituaries with great pleasure),而這句也被證明,馬克吐溫從來沒有說過,但還是來不及了,早就已經傳到整個網路都知道了。
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假造時代」,國際事件發生當下,大家都有「感想」,你想想,幾億顆腦袋,想出一句大家都感同身受的名言,絕非難事!若又被有心人再冠上名人的名字,在當下的氛圍,可能就瞬間傳遍全球了。
這個年代,儘管網路四通八達,網路的搜尋引擎極為強大,但更多的偽造事件也在同一時間傳遍全球,你很難去找到到底這句話是真的、是假的?還沒來得及確認,就已經透過主流媒體傳出,甚至到後來,知道這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是假的」,仍然不及當初看到這句話的人還多,於是,馬丁路德金真的「被迫」講了這句話了。看來這種事件不會停息,還會愈來愈多。
哈哈,這篇很有趣ㄋ,不過要抓造假也太辛苦了,網路很多東西都有可能錯,只要不會影響很大就好,既使馬丁路德沒說過這句話也不打緊,大家抒發情感嬤!!何必太認真..
感謝分享..
Social的威力真的很驚人,
小世界理論的實踐..
就算知道是假流言媒體也會瘋狂的去報導,
反正聳動的標題最後再加個問號就好了,
大家看多麻痺了媒體只好再去挖更勁爆的話題,
這樣惡性循環對大家都不好不是嗎?
她的聲音如此微小,為何可以如此的大?
——> 因為她說的是真理 ! (絕不是譁眾取寵)
一句能引起共鳴的話讓它暴紅了~xd
就跟王老師一樣ㄇ!!?? XD
網路上最大的假名言是這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泰戈爾根本沒講過這句話。
想知道一個家庭主婦如何靠網路賺老外的美金,一個月的收入達7位數台幣嗎?
請花10分鐘上網詳閱
http://ohbuyers.trialfreenow.com/
有特別優惠 只到5/31 !!
如果造成任何困擾 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