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回歸製造業?

img

最近私下與好幾人就「令人吃驚的一萬人門檻」一文繼續查證與討論,此文中提出「流動」(flow)Ingram大所說的「互動性」(interaction),其實都是在策進一種「流量(traffic)之外」的價值資訊的測量。假如誰能做出這麼一個「測量價值」的工具,對網站的估值會更有幫助,或許我們有天也能真正去「計算」譬如Google買下YouTube的價值流動的情形。最近恰巧在看幾間軟體公司,思考著如何在創投公司裡報案子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更為強烈。

軟體公司,尤其是網站公司,與傳統硬體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差別。硬體公司或傳統製造的商品,通常是以個數的單位計價,譬如一台筆記型電腦內含一套背光模組,每套模組內再含兩片擴散膜和一片增亮膜以及兩條燈管,假如明年筆電全球上看一億台的話,那總共就是二億片擴散膜和一億片增亮膜及二億根燈管賣出去了。假如一片擴散膜賣10元,則擴散膜在筆電就有10億元的市場規膜,如果我專作這個並搶得15%市場,我明年營收可以上看1.5億,剩下的毛利與淨利就要看我的原物料成本、製造設備等。這樣的計算讓創投與公司都很容易去判斷某個產品的趨勢,以及努力的方向。至少,只要「做進」一樣人氣商品,就整個生意都可以跟著市場的數字而起來。

愈進步的社會,愈應該擺脫這樣的製造工業,製造業理應被服務業所取代。服務產業在先進的地區已佔到GDP70%美國已經超過75%以上,台灣的GDP也達67%。你說網站公司是某種「服務業」?絕對是正確的,不過,網站公司是更特別的服務業,不但因為它的商務模式(business model)更有創意(尤其是Web 2.0的),收進來的錢往往也不是非常的固定、定價標準不一;對網站公司而言真正的固定數字是「會員數」、「Page View」、「登錄筆數」、「討論區提及次數」等,但這些數字往往又不能直接換算成營收。目前估一個網站價值的唯一量化方式竟然是用古代菜市場裡的那一招「橘子比蘋果,蘋果比橘子」(Myspace都值了6億,那我的也該值5億),加上上述幾條關於使用者流量的數字來輔佐。由於許多地區(如台灣)對網站的投資依然在摸索階段的氛圍,這樣的估值方式在我看來其實真是非常非常的危險。今天Google願以16.5億買了YouTube,假如明天它不買呢?YouTube垮了,橘子沒人愛吃了,蘋果自然也沒人想要,於是大家都說,網站沒價值了、網路又泡沫化了。投資人的信心與耐心都有限,如果網站再次被批為「泡沫化」,那我們或許就再也沒有資源可以去嘗試Web 3.04.0的新世代了。

網路有泡沫嗎?雖然投資人在2000年賠了一狗票,但對於網路使用者而言,從1993年取得第一個email住址一直到今年,在使用習慣上根本不曾看到任何泡沫化,只是在某些被投資的方向的發展不是這麼快,商務模式不是這麼正確,收費的價錢或許也有問題,而這些一大堆問題的最根本原因,都是在於「網站的價值難以計算」,所以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沒被看到任何價值,在沒價值的地方看到一大堆美麗的氣泡,投資人一屁股坐錯了位子,噗通,「泡沫化」。

所以,我認為,新創的網站公司急需一個更有條理、更有道理的量化的價值計算方式,而且這些價值數字本身就像硬體的數量、價錢一樣,只要乘以什麼或除以什麼,就會得到另一個同樣準確的價值數字。這樣的一個機制,本身會是Web 2.0世代另類的商業機會。

價值量化了,肯定也會開始促進更多的併購案的發生。看,從前對併購這件事並不手軟的微軟,面對Google這個大巨人,竟然不知該併什麼來急起跟它對抗。在搜尋方面,據說微軟做了一套搜尋系統,打字進去搜,會出現兩排結果,左邊是微軟用自己的「Live Search」所產生的結果,右邊是在Google搜尋後所產生的結果,請所有內部員工幫忙測試,還有什麼好東西被Google搜到,而微軟Live Search卻搜不到的,請記下來寄給Live Search的開發人員,憑哪個數字才能說明微軟的Live Search的素質還差Google多少?說不定已經贏過了?在軟體產業這樣的「模糊地帶」處處都是,但在硬體產業這種事情卻不常見,因為所有硬體商品的功能可以被量化、品質可以被量化,價格、數量本身也都是量化數字,所以大廠併小廠,可以較容易去直接計算它換來了什麼東西。

黑貘愛麗絲野貓的團隊繼部落格觀察之後,正在醞釀另一套「神秘C產品」,利用各網站的貼紙所計算的流量直接製出一張排行榜,從他們的資料可以看出這句「台灣的部落格平均日流量,不超過一萬人次」的驚人說法還真的有幾分正確。目前此服務還在作最後修整,很快就可正式上線。同時,我也經由其他管道另外查證彎彎的超人氣部落格,真的跌破眼鏡,一天可達5萬~10萬人次,可能是第二名部落客的三~八倍以上,一支獨秀。為何彎彎可以是其他部落客的這麼多倍,背後是什麼意思呢?彎彎的價值又是其他部落客的幾倍?值得玩味。無論如何,我覺得部落客價值肯定尚未完全發揮,可是要在哪方面發揮,卻沒有一個量化的資訊可以指引未來的方向。

目前有一些鑑價單位可以為網站、軟體鑑價,這些鑑價方式在同業商界的接受度仍低。我想,現在除了企盼最大市調機構創市際,或創業家如「部落格觀察」外,假如每個Web 2.0的創業家都能夠在自己的創業計畫中,順便想辦法幫自己整理出一套有條理又有道理的量化計算,大家一起收集了這些創業計畫,或許能從這裡抓一點、那裡學一點,一起兜出一套真正有條理又有道理的軟體價值計算機制,網站回歸製造業,或許台灣的創投很快就可以馬上「買單」。

(圖片來源:http://www.mindfully.org

8 comments

  1. 不管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基本上都是在为用户提供一种服务。关键是要看怎么样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看IBM就知道了

  2. Google在眾多的tool中,目前提供一種更精準的流動計算方式: Google Analytics (http://www.google.com/analytics/),
    加一段Google提供的Javascript,Google就能提供你精細的使用者訪問分析數據,且分析結果針對技術、市場、行銷各有其著重的數字結果與呈現方式,這套工具出發點應該是提供使用AdWords的人可以瞭解採用AdWords的效益,不過也可以直接拿來紀錄自己的網站流動狀況,『神秘C產品』應該也是類似的功用吧。

  3. 『部落格是名詞?還是動詞?』-談談部落格的本質…

    能夠『書寫』是人類從古以來與其他地球上的生物有所區分的一項知識外顯的技能。因為人類可以書寫,得以讓許多不同的知識累積保存下來,而不受人類壽命有限的影響。 實然在過往,當…

  4. 昨日12/7參與高雄的WEB2.0創業種子研討會,本以為能聽聽您的見解,卻不見您出席… 深感可惜…

  5. Rayback: 很抱歉讓南部朋友失望了,主辦單位力邀了,但由於這幾天就要當爸爸,無法飛到高雄去,所以這次就只講台北場,如果還有下次的話,一定不會錯過啦!!

  6. 昨天也是到web2.0創業種子研討會後,才發現沒有Mr.6,有點失望。不過接替的中山大學張教授也分享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也算有所收獲!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