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遇到伯樂,還是「戳樂」?

img

今天原本要寫的內容尚未經確認,跳票了,所以改成來談談之前在中時部落格碰到的「戳樂」(troller)現象,所謂的「戳樂」,這篇外國文章講得很清楚Wikipedia也有詳細說明,就是「總是試著從無中生有的留言、起始一場爭吵」,他們以「戳」為樂,戳的對象通常是作者、主人、站長。文中淺淺探討他們愛「戳」的原因,認為是某種想得到注意的表現,而當站長忿而刪文或反彈時,「戳樂」常使用的反擊理由是:「網路是個開放的世界,我有我的自由。」所以反對「戳樂」就是反對開放,就是要搞專制,因為這樣,部落客要刪留言得面對自己良心的譴責,「戳樂」卻往往站得住腳,而且永遠匿名。 

別人看戳樂是個「問題」,我則認為它是自然現象,透露了網站、Web 2.0精神的一個先天的極限。「戳樂」只是聲音大了一點的批評者。網路把所有人放在同一個房間,必定爭吵不斷,你講的話我聽不懂,我講的話你也聽不懂,最後組成小圈圈,在某些場合短兵相接,最後,這樣充滿爭吵的場合只能平衡的完成一些任務,卻沒辦法以眾人創造什麼了不起的新東西(看看全世界的國會就知道了)。戳樂不是壞人,今天我的網站被戳樂所亂,明天或許我自己也會變成其他站的戳樂。 

人類永遠沒有絕對的「最好」,你的最好就是某些人的最不好,你最愛的政治人物是某些人心中的最恨,你最恨的也是某些人的最愛,既然人類社會已證明是這樣,網路呢?當互聯網愈走向Web 2.0,雖增加了很多介面讓眾人近身接觸、合作,卻也同時開闢了更多戰線。Web 2.0確實以眾志推出了前所未見的內容網站,但是當這些Web 2.0網站開始慢慢擴張出「五萬名重度使用者」範圍,是否能繼續讓所有人眾志票選出全世界最了不起的新文章,製造出全世界最公正完整的百科全書,還是會自己變成一個小圈圈,得靠其他似正經不正經的反派網站如「懷疑者字典」Skeptics Dictionary「偽基百科」Uncyclopedia來平衡一下?各Web 2.0網站本身是否將走入只供某特定族群讀與寫?  

中時部落格和其他作家談過這件事,這些初入部落格的寫作者,和戳樂們打過一場仗之後的基本結論是:戳樂們的「自由發言」已嚴重破壞了部落客「自由寫作」。假如部落格文章是隨意的突發之作,裡面問題肯定多多,用字也亂七八糟;許多讀者是因為喜歡這種爆發力十足的內容而過來成為這些部落客的忠實讀者,但戳樂卻無法用這樣的心情來閱讀這些內容;戳樂往往無法意會眼前這篇文章的重點,生氣的他即使將一篇文章逐字讀完,心中不斷思考的也是「哪裡有洞」,看到漏洞趕快跑出來表達意見,並指出「站長應該負責」。碰到這樣指控,部落客的回答永遠是:「是你自己要進來讀,關我什麼事?」造成的可怕結果是,部落客寫久了,寫作愈來愈趨近於一般媒體,當初的「沒有稿費,創意發聲」的爆發力漸漸消失,部落客為了配合戳樂,不敢表達心中原本的意見,或者要順著戳樂去寫,配合戳樂的喜好,文筆愈來愈傾向某一邊的辛辣,以致於自己愈來愈像另一種的戳樂。 

網路的開放言論的大自由世界理想,勢必走向一個最矛盾的瓶頸,那就是人的個性的segmentation。今天假如每個人的個性與他所做出的網路動作,呈數學學理上的「continuous」且隨機(random)的話,那麼理論上來說,所有的開放平台都會有各種人物的聲音在裡面,大家表達意見,讓意見互相衝突,爭執之後會有一個更棒的新結論出來。但事實上是,視每個網站的性質,都有某種特定背景的人特別愛寫、有的特別愛讀、有的特別讀了愛留言,有的愛寫也愛留言;有的喜歡按下推或噓,有的喜歡默默抓文下來收集。在某個場合做某種動作組合的,都會傾向是同一批相同背景或個性的人,而這群人和被寫的對象一有對立的機會,就會群起攻之,如同群眾運動的鼓譟效果(在場的支持者愈喊愈大聲,不支持者則趕快閃人回家)。尤其是在Internet上面看不到長相,只有文字;每個人皆來自不同的文化、不同成長背景,會對同一文字有不同的感受。文字很難表達一個人的誠意與善意,所以憑文字所架構出來的人形象,往往是兩極化、二分法的「好人、壞人」,因為一個字的小誤會或小觀感,很有可能從此成為大好人或大壞人,從此在形象上,好人只會愈好,壞人只會愈壞。曾聽人說,「網路上的朋友結交方式,從來不因為互相合作提拔而成,而是一起幹譙而成的。」假如這樣,那與其說Web 2.0是個眾人合作的大天堂,不如說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地獄了。 

糟糕的是,受戳樂所苦的部落客沒發現,有更大的讀者群其實是默默在閱讀的,沒有這麼大的動力與習慣去找尋哪裡可以讓他留言,這群人的意見長期被忽略了。等到「戳樂」像吸血鬼一樣,把作者也變成了吸血鬼,一無所值了,原本這些默默的讀者也會跟著不見。 

類似的問題,Digg正在感受中。Digg沒有「戳樂」,但小圈圈問題難免,因為文章經過同樣的Type 1的一百人的審核,這些人在個性上有些共同之處;有些人(Type 2)開始發現,好東西沒被digg,被digg的總是某些東西,他們平常懶得去投票,看到這問題卻忿忿不平,大規格寫文章反映出這現象,然後Type 1的也不爽了,揚言離開。Digg認為解決的方法是改變權重,但我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這只是暫時的方法,還是帶進來另一批某個type的相似族群? 

網路上的言辭,我想全球都是一樣的犀利,在這犀利的背後,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圈;這點勢必會是Web 2.0未來必須面對的瓶頸。有興趣繼續守住「公平分享」、「公平眾志成城」的推動家,會有興趣試試看新版的Digg;有興趣再開新的Web 2.0網站的創業家,也會有很多機會來創造新的事業。能夠發明出這個東西的創業家,或許可以瞬間擊敗digg,好像彩色電影擊拜黑白電影這麼簡單。 

2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