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試圖改變「醫生」或「律師」的商業模式的案例

我們很喜歡去看一些現有的商業模式,尤其是行之多年的,還可以怎麼被改變?今天想寫兩個很有趣的新商業模式,它改變的,竟然是兩個我們已經熟悉的產業──一個是「律師樓」、一個是「診所」。

你說,律師就這樣了,還有什麼好改?

醫生就這樣看診,還有什麼好改?

有趣的是,它改得不多。先來談談醫師的部份,這邊有一個有趣的女醫師,原本她還在一家大醫院工作,大醫院的狀況大家也知道,每一位病患,只得見10分鐘,但一天排五十、六十位,久了之後,這位女醫師發現她開始產生職業倦怠,才到35歲,她就已經好累好累了,而且非常沒有成就感!於是當時她決定「自立門戶」,自行開了一個診所,不是想賺更多錢,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的照顧每一個病人。

等到她真的自己開診所,她發現,果然病人不多,固定的病患大約就是100位,和之前2100位比起來輕鬆很多!由於病人少了,她甚至敢將她的手機號碼留給病人,讓她們可以24小時詢問,也可以在當天掛號。原本她打算就這樣當一輩子的好醫生了,有趣的是,她開診所大約五年後,她卻發現,她似乎又花了太多時間在病患上!病患會開始打電話給她,請她做一些無法立刻收費的服務,久而久之,她發現:這樣也不行啊!

於是,她決定向病人另外「收費」──

她的診所設計了四種「方案」出來,如果要成為她的病患,必須要付一年360~5000美元不等,視你加入哪一種「方案」。換句話說,你買了這個方案,如果這一年都沒有生病,依然要付這個錢,如果生一次病,或生100次病,都要付這個錢,再加上每一次看病的錢。你付了這筆方案費,就可以享有這個醫生的特別服務!

其實,這樣的方法,從1996年就有醫師率先推出,後來吸引了其它州的醫生跟著傚仿,目前在美國已有大約5000位醫師,進行這樣的收費模式,每一間診所的方案也不相同。當然,這種「方案型」的醫院收費方式也有爭議,因為,如果每位醫生都開出了他們的「方案」,開始收取這樣的費用,健保又不能給付,那以後較貧窮的人慢慢就愈來愈不易找到醫生可看了。

有趣的是,剛好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老產業──「律師樓」,也出現了一位女律師,她決定朝「另一個方向」來修改。她發現,正是因為有太多窮人找不起律師樓,而她們剛好主攻家庭法的,許多來找她們的都是經濟困頓、需要幫助的女性,所以她將原本律師樓死板板的收費模式,主動拆開,和剛剛醫師的做法恰恰相反──

原來,一般你去找律師,看看是要幹什麼,一定有一個收費標準。除了一開始是訪談之後,剩下的,就是根據那個標準來收費,但這個律師樓卻提供另一種服務,他們不再收取任何前置的費用,無論你打什麼官司,他們就只是先以時數來收費,盡量幫你忙,時價是99~129美元一小時,還比一般的284美元還要少了一半以上。

你說,這樣是否又是將商業當善事做,律師樓會倒!不不,她們是這樣看的,有些東西,其實當事人可能可以「自己進行」,那她們就不幫忙了,所以才有這樣的收費方法。她們比喻,這好像找她們來幫忙建房子,有些工夫譬如粉刷牆壁,客戶自己買油漆自己漆也是可以的,她們不像其他律師樓直接向你收整棟房子的錢,而是一點一點的依付出時數收費。有些事情譬如填寫表格或送件的,就由當事人自己處理。

以上兩個案例,不像我們之前談的網路行銷案例這麼驚世駭俗,但卻都是在我們所熟悉的「老領域」做出一個很簡單的修改,就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服務──

前者(醫師)是在原本低價、隨興的診所看診上面,外加一層我們稱「Retainer Fee」的價錢,作為此服務的額外定價,讓客戶得到更好的照顧。而後者(律師),卻是將原本常有的「Retainer Fee」給砍掉,只留下後面赤裸裸的零散的個別計價,同樣的,也是為了讓客戶得到更好的照顧!所以我們創業的時候,可以考慮在「Retainer Fee」上面做修改,原本習慣預收太多的產業,改成不要預收、見機再收,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而原本習慣見機再收的產業,則可以改成預收,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

上周宣布的「一萬元獎金」,目前投稿的十幾個點子中,有些還不錯,但有些仍是給終端消費者的創新。我們希望藉大家的產業經驗,來研究看看,目前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企業」做生意的方法,還可能會有哪些創意?或者,可以提供哪一些更有趣的創意,給「企業」?

企業的門檻是比較高的,一般的我們也不知道企業想要什麼。但,相對於使用者的需求已經被滿足了80%以上,企業的需求只被滿足50%,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或許也可考慮直接透過創新的企業服務來改變企業,像剛剛這位醫生以及律師,其實改變了更多的人!入圍的選項,會在下星期五(1月28日)當天下午,讓全場與會人士公開投票,得主可得1萬元現金,每個人皆可免費報名參加,歡迎大家努力參與,儘量從自己工作環境去思考,還有哪些修改,是企業可以做的?有哪些新服務,是企業有需要的?(點子請來這邊投稿

1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