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我還要我還要
2006年11月17日,星期五,Yahoo!去逛街,大概花了五千萬美元吧,買下了三個網站!這一天,各大喜歡捕風追影的部落客們都瘋了,好像消防車一樣跑東跑西,這裡才剛寫了一篇故事,另外一則消息又跑出來。
第一個被Yahoo!宣佈買下的應該是Bix.com,買價不詳。這個站試圖將人氣紅火的電視節目American Idol(就是大陸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美國原版)帶到線上,讓網友以自拍照片、自錄影片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得獎者可獲贈大獎與曝光管道。
接著,大約傍晚時刻傳出了Yahoo!以1000萬美元左右買下另一網站MyBlogLog。MyBlogLog是建構在部落客與部落格讀者之中的社群系統,這一塊確實是一直被忽略的強大社群,因為每一部落格讀者眾,卻不是人人喜歡留言,很多人也沒有自己的部落格可以trackback或放進blogroll。MyBlogLog所設立的架構讓這整個社群都可以知道對方是誰、是誰誰誰的朋友等等。
夜幕低垂後,Yahoo!又宣布以2130萬美元買下瑞典的手機軟體公司Kenet Works。Kenet Works創造的手機社群平台讓會員可在其中聊天並知道彼此地點,且和其他社群網站或隸屬的電信公司的會員平台作深度的結合。
Yahoo!一口氣購買三支社群網站,我們可以看出Yahoo!確實是想鞏固並強化它本身的社群地位,找尋更多的社群磁鐵,讓網友無論到哪裡social network,都要回到Yahoo!的伺服機裡。不過,在很難得的機會下,Yahoo!內部竟然出了包;當它買下這些公司的幾乎同時,Yahoo!也爆出了「公開信事件」,資深副總裁寫了一封公開信,訓責整個公司充滿了重覆的產品,上下懶散,已經缺乏了Internet第一名該有的鬥志與熱忱。由於寫信和買網站這兩件事應該都是經過一段不算短的醞釀時間(至少要一個月吧),所以,我們已經無法從它發生的前後順序來敲知,究竟這位「改革派」的資深副總是先知道這三個網站的購買以及其他人未知的內情才出言反對,還是「公司派」看了信才快快推出三個網站以明志,但我們一定知道一件事:Yahoo!在買這三個網站時,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凡事「精心設計」。原來,Yahoo!根本就沒有一份「集各家於一身」、「集各路於一條路」的詳盡計畫;無論Yahoo!盤算著是先是買人、買團隊、買產品、或買這些網站初起的人氣,它都是「先買過來再說」,整合的事情呢,以後再講。我想很快就會有分析師將這件事與Google買YouTube等事情合併一篇,看衰美國網路公司將如何重蹈千囍年網路覆轍,但,換作是我,會作以下這樣解讀:
社群網站未來如何發展,人們在四、五年後願意到哪裡申請帳號、黏在上面,已經超過Yahoo!高層可預測的,所以他們或許覺悟,一個網站要長長久久競爭,坦白說就是要「一直買」、「一直買」,盯著市場上所有新冒出來的公司,將那些已得到市場初步證明的網站與團隊,先納入Yahoo!,用一堆YHOO股票綁他個三、五年,不讓其他後起之秀有任何機會突起,也不讓任何其他一線、二線競爭者有機會突然集結成足以威脅今日Yahoo!霸業。
透過「公開信事件」這件事,等於是讓Yahoo!請來的超資深互聯網趨勢人士向全球的年輕的創業家親口證明了一點,雖然這點是如此的間接、迂迴、隱含,卻是這麼的響亮:「創業家在網路上的機會仍舊源源不絕,尤其是在社群網站的部份。」
所謂社群網站,就是一個讓我們在上面申請一個帳號,也看到別人的帳號,由於它的各式設計就是強調不只唯讀,所以可以藉由各種方式和別人作更多方向的互動;互動的時候不見得要做「交朋友」的動作也不見得要「直接聊天」,方式很多,新花招很多,但不變的是,使用者很黏,一天會回來好幾次,不容易跳到其他地方去。
上癮過任何社群網站的人,肯定會跟你說,社群網站實在有夠好玩!
因此,只要我們發現,互聯網上仍有一些使用者,覺得互聯網蠻無聊的,以為它只能看新聞、讀部落格、查信箱,那麼,永遠都有新的社群網站的潛在機會,在等著創業家去幫這些無聊人實現。
雖然明年我才多一歲,但我們已經根本不知道明年會有什麼新的玩意兒出來。更棒的是,新玩意兒和舊玩意兒,可以同時存在。未來,一個人可能擁有好幾個社群網站的帳號,一天可以到好幾個社群網站拜訪。
我們可以多想想還有什麼其他東西能吸引那些生活中缺乏社群網站的「廣義科技人」、「網路新爸媽」,看看身邊的弟弟妹妹們除了PTT和無名小站還有什麼玩法;還有,無論現在你的點子是什麼,或許都可以想辦法加進一些「社群」的新元素,讓它的黏性增加,也獲贈YHOO股票。
非常有趣 🙂
不過可以讓我知道一下,台灣 yahoo 曾經購買過台灣哪一個網站(Kimo 除外)嗎?
希望這個現象是在台灣也有機會的,而不是只有國外才能這麼振奮人心 😉
公開信?是內部的memo外流吧?memo刊登在華爾街日報上,然後各blog和新聞媒體都大大引用、評論…
倒是好奇,公司Memo或信件外流,這是蠻嚴重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人討論呢?
公司Memo外流倒是常有的事, 而且這次雅虎的事件看起來很有可能是內部故意外流出去的 …
當公司有一筆錢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併購,一種是自己幹,會選擇併購,不外是因為時間壓力、預期拼不過、錢太多必須要花掉、吸納人才、壟斷市場,會選擇自己幹? 是因為沒有時間壓力、預期拼得過、省錢、自己有人才、覺得市場還很大,當然也有可能是併購案談不成。
YAHOO台灣除了買下KIMO以外,並沒有再買其他網站了,想做新服務時都是選擇後者,因為毫無時間壓力,YAHOO只要提供流量,所有hard work都給內容提供商做就好,若台灣市場上出現什麼好產品,YAHOO只要觀察一陣子等市場成熟,自己做就好,因為大部分的人在他手上,沒有併購的需要。
美國YAHOO現在陷入小危機,花點錢買投資人和員工信心,同時加深社群深度和廣度是必須的move,這封”公開信”寫的很棒,我也學到了很多。
我想以後可能都會面臨到小公司被併購的命運,除非資金龐大可以來抗衡,不然被併購總比被淘汰好,Yahoo這樣的大公司其實也是可以自己來做,只是時間與成本的考量上不如直接併購比較划算。
wendell 講的很好 🙂
所以這個美好的 Yahoo現象,可能在台灣仍只是個看看過癮的創投夢 😛
這不見得美好喔!想想所有創新的startup都被Yahoo!奇摩納入,那跟他們什麼都做差別也不大了。
台灣網路要能百花齊放,就不能只寄望幾個major player施展M&A絕招。
“花生醬宣言”跟買那三家沒有什麼關係
最有關係的是 Yahoo! 跟 Google 的股價, 背後反映了老闆的經營方式, 是局內人都感受到的無奈
http://tw.myblog.yahoo.com/jw!zF8xQMiYHw5LxpwNxAIMog–/article?mid=179
http://tw.myblog.yahoo.com/jw!P4T_tf2YERS.qZa2emOwxOfIZ.I-/article?mid=103
嗯, 沒錯!
另外沒想到「花生醬宣言」的背後的時空背景竟這麼險峻,Yahoo不加油不行了,然,若計入海外的yahoo! 各支部不知狀況又是如何?
其實MyBlogLog 最後沒有被買走 … 大家亂傳一通 …
至少是”還”沒被買走
感謝分享~
感謝分享~^^
fgh5165t1e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