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畫地自限最多50粉絲,反而產生3大化學效應

自從提到Instagram、Kik之後,不得不再寫另一個在最近很有名的iPhone應用程式,你不必擁有一個iPhone,也要知道這個應用程式,因為它實在太妙了,自從昨天正式推出後,昨天一整個美國網路圈都在講這個東東,它叫作──「Path」

說穿了,Path只是一個分享照片的應用APP,免費下載安裝到你的iPhone上面,你就可以拍照,拍照之後,它也有「follow制」,你的朋友當了你的粉絲,不認識的人當了你的粉絲,他們都會自動收到你所拍攝的照片,那它為什麼可以超過Instagram?

答案是:不,它並沒有超過Instagram。

「不准」自己爆紅,《富比士》給它的標題,是一條數學公式:「Path = iPhone + Instagram + Facebook – 499,999,950 Friends」,原來,Path限制了你的粉絲數,最多只能50人,不能超過。

嘩?50人?

人家facebook已經夠殘忍了,也能裝5000人,然後MSN已經龜毛了,之前也能裝1200人以上,你一個相片的分享器只能裝50人,意思就是說,我一開始是加了好幾個朋友,但很快就加滿到50人了,才發現我最親的親戚友人來信要求加入,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只好從50粉絲,選其中一人砍掉,讓這位親戚友人可以成為粉絲……。

Path自限「50人」,就是故意要考驗你,讓你絕對會面臨這樣必須「砍掉朋友」的難題,社會學家已經說每個人平均會有130個朋友,50人還不到它的一半,不過,你拍的每一張照片,其實還是可以分享給單一個人,但如果要「群組分享」,最多只能讓50人看到!

這個「50人限制」來得真是莫名其妙,當然這樣的話或許讓Path可以推出一些高頻寬用量的服務,譬如50人同步對話加視頻之類的,但Path主要目的不在這裡,創辦人自有另一想法。原來,創辦人認為每個人在iPhone上面,其實有潛力「亂拍」,看看自己iPhone裡面目前有八百多張相片,這一年來我很謹慎沒有亂拍,但還是八百多張,很多是從來不會再去看、不會再去用的,如果你的相簿分享是給1000個粉絲,那麼你就不會好好的去用這個軟體「亂拍」了,不過如果你將粉絲數巧妙的限制在50人,你可能會繼續利用Path來「亂拍」,這,就是他要的了!

但,這是他心裡在想的。目前Path在網路界掀起一陣旋風,絕對不是因為上述的「亂拍」的夢想成真,而是因為一連串的「效應」。

怎麼說呢?

Path的「畫地自限50人」,巧妙的「引發」了更多「未知」。就好像twitter類的微博,微博因為只能寫「少少字」,所以大家反而「多多寫」,讓藝人、名人、意見人說話非常自然、直接、一針見血……精彩萬分!它限制140字,但換來的是人人都分享更多,比原本一篇文章1400字還更多的分享。有趣的是, Path的50人限制,我們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它根本就是拿這個限制,來玩一場不知道結果的遊戲!

目前我們只知道,這一場不知道的遊戲,可能分為三個效應--

一、先讓「50人」本身產生不可知的「化學效應」:限制之後,讓你拍照的模式都變得不一樣了,除了剛剛創辦人說的「會放心亂拍」的效應之外,Path說不定和微博一樣,可以帶來另一種有趣的感覺,譬如,或許它會讓朋友圈產生「競爭的狀況」,想像一群人拍照,你拿起iPhone,裡面有三個人已互為好友,但第四個人並不是朋友,她也來不及加入,這會是什麼感覺?而且還有強大的「好奇心」,你可以想像,某個朋友去旅行,但她已經加滿50人,你真的很好奇她拍了什麼東西,想擠進那50人裡面,這又會產生什麼化學效應?

二、先讓這「50人」產生不可知的「人言效應」:這「50人限制」不會讓一些人真的愛用,但至少有一些人真的樂翻了,他們早已經對facebook這類的社群網站、隨便就拉了1000位「朋友」感到「不以為然」,大家愛翻了,於是讓很多很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報導。Robert Scoble是說,一定有公關公司在後面操作,不然Path這周怎麼突然間一口氣上這麼多媒體?但,我覺得或許沒有公關公司,是Path真的在主流媒體的記者圈產生了HYPE了。這個「減少朋友」的「梗」實在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產生了「人言效應」為這個新創的Path帶來超便利的大名氣,一推出就轟動登場,而接下來,愛說話的網路人還會繼續的圍繞這「50人限制」繼續的討論、繼續的耍嘴皮、繼續的亂辯一通,最後大家不一定有安裝這Path,卻都幫忙Path在宣傳給更多人知道,尤其這個「50字」創辦Path的創業家叫Dave Morin,以前在facebook工作,而它的另一個創辦人,以前也是Napster的共同創辦人之一,這樣的組合讓Path更充滿話題性,嘩,從facebook出來的、從Napster出來的,竟然不再搞「分享」?還故意限制朋友數?

三、再讓這「人言效應」再繼續產生出不可知的「化學效應」:最有趣的是這些人言效應,都是由網路上一些金頭腦在想的,這時候,也會讓Path的知名度開始產生奇妙的變化,首先,它會先深入一般其他網路服務無法深入的群眾(譬如美國中部那一群人),或是讓較老的資深人士願意看它一眼。接下來,這些人會開始為Path設下一些奇怪的定義,就有如當年Flickr被定位成「Web 2.0網站」一樣,這些定義會強迫人們心中對Path的印象變成另一個樣、另一個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可能性……。

太有趣了!

自限50字,產生更多的、不可預測的未來!

不禁一嘆,我們現在一直在搞傳播、搞渲染,但,最新的幾個成功案例如微博、Path告訴我們,「畫地自限」反而帶來更大的傳播

這一點,目前還沒被運用到網路行銷上,到底,「畫地自限」要怎麼運用到網路行銷呢?它對於行銷的意義是什麼?

目前可以分享的是,之前有一陣子,我們拚命推出一些行銷活動是關於「限制傳給朋友數」,限制發給幾個朋友誰都會做,但,我們會將這個限制給「視覺化」,讓你一目瞭然,被「限制」的感覺非常明顯,反而讓你更想傳出去!譬如說,之前我們辦過一場facebook行銷,你進來玩,只能選一個朋友傳給他,然後我們會畫出朋友之間目前是怎麼傳的(因為只能傳一個人,所以誰傳給誰,誰再傳給誰,都非常清楚明白,可以用一條線畫出來),單單看這條線就很有意思了!另外,我們也辦過「只能傳給三個人」,這時候我們會畫出一張「麻將桌」,你坐在一方,剩下三張椅子就是要指派給另外三個人,視覺效果非常清楚。我們發現,這樣的「限制」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從後台我們收集的數字可以看到,行銷效益的走勢呈現出和一般「儘量多、儘量廣」的狀況不太一樣。

但,限制傳播的「朋友數」,一定不是唯一的限制,但大家想得好~慢~喔。微博的140字,到現在的50個朋友,整整過了三年,下一個「畫地自限」的創意在哪裡?可不可以不要再等三年呢?

17 comments

  1. 的確很廣泛,以Online Game來說,物品的格子限制是最常見的,這會讓玩家想要消耗或交易物品,對於遊戲內的循環有正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賣背包之類增加格數的東西,又可以再賺一筆

  2. 限制50人,其實嚴格說是夠用,這樣就7分熟,3分熟的朋友都可以隔離在外面,對較內向的人是覺得沒影響!至少聯廣告的名單也可以被擋在外面!要用粉多人數的!其實他們還是有的選擇!

    不知!常這樣看來看去!有時是看不太出來這些細微的差異!因為就大多數人,只要會用就好,哪管什麼是web1.0, web2.0 ….這就像都是車,雖然有分不同用途及價位!說穿了就是車!

  3. Less is more ????
    Facebook 的 “朋友群" 讓我很不舒服。
    for someone, 也許這樣的朋友群讓 someone feels he becomes somebody, however, not everyone needs that.

  4. 如果您是:
    * 家庭主婦(夫),不便外出工作者;
    * 失業無工作者;
    * 各行各業精英利用閑暇兼職者;
    * 退休賦閑在家者;
    * 學生兼職者;

    如果你希望:
    * 能夠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可賺取額外收入
    * 能擁有一份永久的工作和收入
    * 能不影響目前收入而同時擁有安全的第二收入
    * 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您親愛的家人
    * 能隨時選擇放假,並決定假期的長短
    * 能在舒適的家裏工作,並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

    那請選擇您想要的生活方式—-> http://happylife.ftp.cc

    謝謝您撥空閱讀,請別連瞭解的機會都放棄,瞭解對您絕無損失!

  5. 本文提到一個有趣的重點,但path的重點還建立在另外一個前提之上:

    「申請Path帳號需要填寫你的手機號碼。」

    這令人想到日本封閉性的SNS「Mixi」,是的,Path需要比facebook更嚴格的個人身份認證。換言之,Path的設計就是「不要說路人了,連不夠熟的朋友都不要來」

    若,當你是「名人」呢?比如說,你追卡卡的twitter,這沒啥稀奇,全世界幾百萬人一起follow,但若今天你是林志玲path的50人之一呢?

    這就產生了足以外人羨慕的誇耀與滿足感,因為外人會認為「你能夠知道更多隱私」,而人的好奇和羨慕/嫉妒的兩岐性就會在其中一覽無遺。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