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Summit的六點感想回應

Web 2.0 Con

「正血統」的Web 2.0 Conference在美國舊金山落幕已經是一星期前的事,還在等資策會老朋友的照片。學習TempoCjin,並引用Asker的話,我加個「們」和「都」字,「我們實在都愛死了這種把tag打進去,就精準的找到一堆資料的感覺」,假如有去美國Web 2.0 Conference的,建議在您的Flickr相片加入以下tag: web20con2006sfofromtaiwan」。 

關於這場已經舉辦第三屆的Web 2.0界正統盛事,Tim O’ReillyO’Reilly Radar團隊經過幾天開會討論,於昨日整理出一篇簡單扼要的「六點摘要」,不管它算不算「官方感言」,我在此也針對它做個回應: 

他們的第一點觀察是,「全新的新公司加新產品似乎很少,許多是舊公司、新功能,或新公司、加強功能」。也就是說,大會請來了oDeskTimeBridgeVenyoAdifyInstructablesStikkitTurnIn the ChairOmnidrive3BKlostuSharpcast等新公司發表產品,但發現它們不是在功能上被視為舊功能的沿伸,就是在創新度與影響力上不及其他舊公司當場宣布的新產品如Yahoo! Mail的新IM系統等。這點我覺得並不公平,矽谷每天十間新網路公司出來,卻只有1%的可以獲選登堂入室到Web 2.0 Conference的講台上,只有10%的有辦法眨眼拿出3000美元買張門票來看這些西裝客握手寒喧。互聯網的創新一直在進行中,但這些辦活動或掌握評審資源的人辦到第三年,心是否開始變老了,才是重點。 

第二點觀察,Web 2.0商業化這件事情似乎開始嚇跑使用者」O’Reilly團隊會提出這點觀察,是因為他們發現Myspace的流量比前幾個月變少了。他們擔憂,使用者集體離開一個愈來愈商業化的網站,是否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我則認為,新網站所帶來的誘惑力,遠遠大於過度商業化為舊網站帶來的潛在排斥力;在2006年的這時代,舊網站想持續競爭,不如快點推出更有創意的新產品、以及更有創意的新商業模式來增加自己開發更多新創意的資源。假如有天Myspace被幹掉了,絕不是因為它商業化,而是因為其他網站用更入心的創新方式取得它的使用者;假如Myspace看不懂而誤以為是因為它的商業化才造成users driven away,那Myspace真的很快就會被幹掉。 

接下來的第三、四點觀察,是其中我覺得較值得去多作一點思考的,或許厲害的各位大大們有空可好好深究這兩點背後意味著怎樣的未來發展機會:「互聯網公司開始提供更多的實體服務(physical services),包括Amazon開始開放倉庫幫其他公司提供存貨物流系統服務,以及「使用者的資料將趨於可以更自由的移動」,這個趨勢繼許多Open Data標準支援之後,也被大站Google允諾支持。未來會針對這兩點再撰文討論。 

第五點觀察,「創業家都待在場外走廊不進場聽講」。這點我心有戚戚焉,在美國參加這種會議,誰想待在會議室內枯坐聽講!一定是站在外面才能和人互動。對創業家而言來這種聚會並不是想聽到台上每句每字,因為這些以後都可以向別人要的到、找得到。既來參加這種活動,最可貴的是將自己的東西和在場高手當面分享,聽聽他們最直接的意見。上次見到住在矽谷的台灣創業家楊孟祐學長(他近期準備有大作推出,敬請期待),他提醒我,我們當年就是在矽谷某會議的走廊上認識的,今天我還真慶幸當時是站在講廳外而不是講廳內。 

這點也讓我想到這場Web 2.0大會與「Web 2.0精神」相悖的一點,它收取這麼貴的門票,連續三天以老式的Keynote演講加Panel Discussion貫穿,請來一大堆對Web 2.0懵懵懂懂的「紐約西裝客」,把「層級」拉高到社會高層,難怪讓大部落客小部落客皆諷文不爽,認為「這不是Web」。不過,我倒覺得這個定調是對的,因為在這個社會大船上,這些「西裝客」畢竟仍是坐在「駕駛座」的、是最有權勢與財富的,其他大會不必請他們,但Web 2.0官方主辦單位一定要請他們,才可以將Web 2.0的討論推高到社會主流,全部一起來推動、來享受。Web 2.0若只限於矽谷一小撮人在關心,實在很可惜,或許台灣的FIND下次也可開一場「會外會」,為這些人特別量身訂做一個可近身接觸Web 2.0的場合。 

這就提到了第六點、也是他們的最後一點觀察,「這次大會把青少年帶進來一起開會了」,他們指的是「Teen Panel」,讓一群18-22歲的青少年在老人前面暢所欲言他們對於互聯網的看法。這些不知死活的小毛頭,還真的當著Tim O’ReillyMichael Arrington的面大剌剌的說出他們心中的話:「除了GoogleMyspaceYouTube外,我們根本不會去用其他Web 2.0網站。FireFox?我們根本不管。」這講法不禁讓O’Reilly團隊一邊冒汗一邊回憶,在之前的另一場完全是給Web 2.0愛好者參加的會議中,「比較不像Web 2.0」的相簿網站Photobucket的人好像也曾對全場的觀眾作過「誰使用我們?」的調查,原以為會得到很多隻手回應,結果發現現場的人都表示他們只用Flickr,讓站在台上的Photobucket非常困窘;事實上以流量數字來看Photobucket才是全球最大相簿網站,這個小故事再一次提醒Web 2.0族群的「五萬人現象」,或許如Michael Arrington所說的,應給它時間去慢慢擴散到大眾去,但顯然Web 2.0應該繼續不斷的審視分析自己的各項流量與使用狀況數據,以免不小心走入小眾文化而不自知。 

(撇下這不談,「Teen Panel」這做法讓我想起兩個月前停了很久的一個side projectKimmy,或許我們可以繼續了!) 

有趣的是,上次曾在文章中提過無名小站的林弘全穿著T恤牛仔褲上記者會,然後扯到FacebookMark Zuckerberg。這兩件不相干的事情還真的在Web 2.0 Conference同時出現了:Mark Zuckerburg還真的穿了藍色牛仔褲和襯衫外露到了會場,而且最誇張的是,他腳上的那雙「flip-flop,也就是「夾腳拖鞋」,十隻腳指頭向著你,和你說話的時候兩隻腳姆指偶爾還上下跳動。我覺得還蠻酷的。 

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