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效率輸德國人:開會開太多,削弱個人競爭力

昨天讀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作者拿「德國人」來和「美國人」作比較,他說,你知道嗎?德國人儘管比美國人還多「假期」,他們所產出的工作結果量,卻不輸美國人!根據研究顯示,德國人一年要工作1436個小時,美國人一年要工作1804個小時,整整差了20%左右,但是德國人卻可以靠少了20%的時間,產出一樣的工作量……為什麼?

對啊,為什麼啊?

這篇文章的解釋令人震驚,他說,很簡單,美國人比德國人還要「社交」太多了,美國工作者常常倒一杯咖啡,可以待在休息室一陣子與同事聊聊天;開會的時候,前面15分鐘和後面15分鐘都在聊天與暖場;中午的時候,吃飯可以吃兩小時,天南地北從公事聊私事,文章說,有一位美國主管一來到德國馬上發現,德國的工作者顯得很個人獨立、甚至都有點「孤僻」

白話一點的說,德國工作者是「孤單的怪咖」,而美國工作者是「團隊合作」。團隊合作的人,效率反而沒有比孤獨單幹的還高?

他發現另一個重要線索──

德國人和美國人還有一點不同,德國人很注重工作的「結果」如何,而不是「過程」花多少時間。這可能是德國人的秘密心法,比較注重結果的結果,就是他們的「結果」,的確還真的就比美國人好!

問題是,為何美國人就比較重視「過程花多少時間」這種虛虛的事呢?

原來,美國人就是因為太注重團隊合作,反而個人的表現難以被「看到」,所以,和團隊相處的時間、待在公司的時間有多久,就很重要了!反之,德國人就是因為不怎打團隊戰,社交較少,他們都是獨立工作著,個人的表現也比較容易被計算,所以,德國人所評斷自己的工作的成效,並不是決定於他們與同事相處的時間(也就是共同合作的時間)的多寡,在德國人上班的時間內,他們習慣專注自己「一個人」把它搞定,沒有太多的會議、太多的討論,來分心或拖垮他們的時間;當他們「一個人」搞定後,也很容易被看到,久而久之,他們專攻實際的「個人產出」,不再在意虛虛的在公司待多久時間。

它甚至說,美國職場文化的這種「社交狂熱」顯然一代比一代嚴重,從前的美國人不是這樣的,在1960年代,美國人比現在花的假期還多,而再更早以前的美國人,花用的假期又比1960年代還多。我們的父母輩可能會將手上的假期全部都用光,但現在的美國人根據Expedia研究有高達31%的不會將他們的假期用完,而一代比一代嚴重於「社交狂熱」的主要原因,是現代的組織愈來愈注重「團隊合作」,愈來愈注重團隊的結果,就是個人愈來愈無法輕易看到產出,也因此大家除了奮力工作,還要怕自己沒被看到,為了避免如此,沒人敢將假期放完,明明自己工作已做完,卻要待在公司「陪」團體其他人做完。

這讓我們深思,將時間大量投注在工作上,肯定更有成就,但大量投注在一個「習慣大量溝通的組織」裡呢?一直開會、一直寫信、一直打電話?之前讀過另一篇科學報導更誇張,科學家使用電腦模型來模擬在一個組織裡頭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透過溝通,這些「小點」可以互相調整自己的位置,做得很好,不過,隨著科學家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加後,整個系統並不會變得更好。譬如說,如果有兩個點之間的溝通因為任何原因而有所延遲,那這番延遲會慢慢的、慢慢的,不成比例的「拖垮」整個系統!

當然,這樣的論點其實有一個盲點,雖然德國人的工作產出量不輸美國人,但這研究是以「人」為單位,沒有考量到「組織」,畢竟共同工作還是有它的好處,到最後,一個組織要做大一點,做得更大一點,無論這些咖啡間的閒聊、會議間的噓寒問暖、隔間之間的廢廢話話有多麼浪費你的時間,他們在一個組織裡面還是「必要」的,畢竟,靠一個人是不夠的,單靠幾個超強的人也是不夠的,他們是打300人、700人、五千人的「團隊戰」,所以你聘用一群單幹戰力很強的德國人,不會比聘用一群彼此習慣一起合作工作、一起修好過程的美國人還要有利!

不過,看了德國人與美國人的差異,還會想到一件事──

管理學一路下來,強調的是公司裡面的成員要怎麼「一起」運作才能完美,所以有更棒的獎勵制度、更有效率的組織層級設計……這些制度經過一兩代、幾十年的傳遞,現在已經不只是一間公司組織內的文化,而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現在所有職人無論怎麼換公司,都必須在這樣的制度下,薪水多少、title掛啥……都被這樣的「團體管理學」所「壓」著,讓一般上班族很自然的認為,所謂要「成功」,就是要成為這種團體管理學底下所制定的成功組織中的一個成功的零件,這樣就會一路順暢,也能取代你主管的位子,還有你的主管的主管的位子……。

不過,這一套原本定義給「成功的組織」的一套,並不是給「成功的個人」的

企業管理,是在管理組織的,而不是在管理個人的。個人無法被公司給管理,而是被自己給管理,問題來了,在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到七點整走出家門,再到中午吃飯,再到晚上回家,再上床睡覺……我們真的有在管理「自己」嗎?還是我們只是「被管理」?

德國人的故事令人震撼,它提醒我們,最後還是自己的產出最重要。你待在一個愈注重團隊的組織,就愈不容易顯示自己的強度,也因為不容易顯示自己的強度,所以必須強調自己在團隊裡的貢獻度,也就是好好的開一場又一場冗長又低效率的會議,以及好好的與同事與整個部門天天待到半夜十二點,也好好的參加每一場團隊活動……,這是一個死循環,我們永遠不會讓自己的實力被上司、被客戶、被任何人看到。

我們不知不覺的習慣「被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慢慢的被削弱了

要將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帶回來,可能只有一種方法──

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獨處」

獨處,來完成一件事,最好是不太容易的事,我還真的會發現,當我們自己獨處,真的可以「調節」自己的工作效能,找到一些點,再「塞」更多的工作到裡面去

獨處的時候,才有這種能力。

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沒有」這種能力

常常開會常常溝通,「沒有」這種能力。

若不想再加班這麼多「時間」,就要記得,不要習慣於「被管理」,一定要多點獨處的時間,更學會「管理自己」;如果在團隊工作中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那麼能力一定要再更好,好到你的鋒芒再也無法再被遮掩住,那麼就可以變成德國人,比人家少工作20%,放心上班,放心放假!

22 comments

  1. 這個我喜歡~因為我也是德國派的︿︿
    感謝Mr.6給我理論上的資料,給你一個讚
    ░░░░░░░░░░░░▄▄
    ░░░░░░░░░░░█░░█
    ░░░░░░░░░░░█░░█
    ░░░░░░░░░░█░░░█
    ░░░░░░░░░█░░░░█
    ██████▄▄█░░░░░██████▄
    ▓▓▓▓▓▓█░░░░░░░░░░░░░░█
    ▓▓▓▓▓▓█░░░░░░░░░░░░░░█
    ▓▓▓▓▓▓█░░░░░░░░░░░░░░█
    ▓▓▓▓▓▓█░░░░░░░░░░░░░░█
    ▓▓▓▓▓▓█░░░░░░░░░░░░░░█
    ▓▓▓▓▓▓█████░░░░░░░░░█
    ██████▀░░░░▀▀██████▀

  2. 嗯~ 個人也是prefer精實的德國人作風,不想跟同事搞太多social
    如果個人能力強到Google、Facebook要來挖走你,我想,你每天準時上下班也不會有人說什麼…

  3. 我也是德國派的!早就深覺美國、甚至華人社會一尾麻目提倡"團隊"、就是要"團隊",你沒有跟別人"團"在一齊就是不對 的這種價值觀很無奈,就連自己表現太強,也要被人說"你不合作"。

  4. 我想大概應該說是社交與工作取得平衡巴
    如果只是能力強
    而沒有社交只可能導致無法升職
    就算是強調個人能力的大公司
    他們也不會讓一個不會溝通的人當管理職不是嗎??
    但是如果只有社交的話
    那麼就很有可能會發現政治行為的動作變得很多
    公司也跟著衰敗

  5. 為甚麼德國沒有沒有microsoft, apple, 也沒有 google, 為甚麼美國做不出 BMW, Mercedes. 各有各的優缺點吧

  6. 沒有上司˙沒有通勤˙沒有加班
    網路+電腦=持續收入
    1.每月有320元能投資一事業機會
    2.虛心學習,常上網並有強烈賺錢企圖心達到財務自由
    3.備有麥克風耳機能與工作夥伴互相連絡
    4.堅強毅力,忍住3個月到半年投資才能打平
    5.想在自己電腦前面兼職或全職
    6想要未來不工作也有收入理想
    7.不滿現在生活品質,想改變一切
    如果你有以上條件,想要合作,請與我連絡
    http://www.daai.ws
    http://blog.xuite.net/a31628

  7. 一天工作八小時計
    德國人一年要工作1436個小時,等於工作 179.5 天
    一年只工作半年?

  8. 哈~這剛好與最近看到的一本新書"工作大解放:這樣做事反而更成功"相呼應..描寫37signals的創業故事…

    摘錄書內:
    工作做不完不是工作太多,而是干擾太多,趕快戒掉溝通成癮的習慣…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