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設立目標,反而不想完成它?
今日再與大家請個假,不寫網路案例。
前陣子,台灣這邊都在討論「盧彥勳」,盧彥勳令人感動,有些選手(尤其網球選手)從小就一路被補助到大,但盧彥勳靠自己,直到最近依然自己繡贊助廠商的LOGO,自己扛水和食物回旅館……。
但是,如果盧彥勳一開始就得到很多很多的補助、贊助,會不會又不小心改變了某條「化學公式」,讓盧彥勳的成就,反而無法比現在還高?
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因為永遠不會發生,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但我們會猜想,贊助當然是「愈多愈好」啊!盧彥勳的「目標」已經很清楚,就是要成功頂尖的網球選手,補助,能讓他愈沒有後顧之憂,專心練球、專心打球。
不過,這期的《科學美國人》有一篇研究真的讓人深深省思,它是在說,如果已經「預設」一個目標,然後努力的去達成它,竟然、不會、收到、最好的效果,你相信嗎?
科學家發現,拿著一個「計畫」來要求自己努力去完成,雖然「計畫」已經如此的明確,但卻反而讓自己的「意願」降低了、「效率」也降低了,你相信嗎?
如果「計畫」不是最強,還有哪一種方式可以更強呢?
科學家對著一群志願者做了好幾場實驗,第一個實驗,請他們進行一些簡單的文字調換的任務,這任務很簡單,但也有點麻煩,要將一個單字譬如「sauce」的五個字母,重新排列成「cause」,或將「when」這個字再重新排列成「hewn」,不過,在開始考考他們之前,科學家將這群實驗者分成A、B兩組──
科學家直接告訴A組:「以下就是我們的目標,去排字吧!」然後A組就去排字了。
B組呢?科學家特別在排字以前,請他們想一想,「為什麼你們要排字?」
這問題很奇怪,明明是要叫他們排字,卻還要請他們自己「想一想」,為什麼要排字!科學家說,這個問句雖然「沒必要」,他們終究還是要排字的,但是,這一句神奇的話,卻巧妙的改變了B組實驗者的心態,他們的心態不再是「我要做這個!」,而是「我要不要做這個?」
這個簡單的「調整」,竟然讓B組排字的「效率」,整個比A組還高很多!
科學家再接再厲又做了第二場實驗,找來另一批實驗者,這次他更不直接的請A組拚命寫:「我要做!」請B組拚命寫「我要做嗎?」一個是肯定句,另一個是問句,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差異,竟然依舊發現B組的效率較好。
然後,科學家又進行了第三場實驗,請這些實驗者不要再排字了,換成「參加健身房」,然後,他們再次以問句詢問B組:「想一想你為何要健身?」,也再次以指使句要求A組「你要健身!」結果,B組最後參加健身房的效率,再次的是比A組還高!
以上的實驗,A、B二組主要的差異點都是在於B組的「目標」不很明確,至少自己不是抱著一個目標而進去的,而A組則是「別人幫他設定好」了,雖然B組也知道自己是來參加實驗,所謂「目標」其實仍是科學家幫他們定的,他們自己並沒有定目標的「權利」,但是,巧妙的請B組思考一下「你要不要做這個?」,就可以巧妙的提升B組的「產能」!
為什麼會這樣呢?
科學家分析,因為他們是用「問」的,所以實驗者就有了「自主」的感覺,所以「動力」就較強,他們說,有可能是因為人們自發性的設目標,因此他們心中的動力較強,他們不是「因為罪惡感才不得不做」,他們一邊做,一邊會知道這是他們自己設的目標。
我發現,東方教育之下,大家從小到大都習慣的被一直丟「計畫」、「計畫」、「計畫」,這些規定、計畫,是大人幫小朋友設定好的,沒什麼道理,就如同許多奇怪的「規定」,沒道理,但就把它背下來就是了、就去上課就好了、考試就去考就對了,也是因為這些規定的存在,「好小孩」已經因為符合太多規定而輕易的獲得了滿足,而「壞小孩」則因為無法符合太多規定而已經心中充滿了罪惡感、連自己都認定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因此,在面對未來的「計畫」時,動力是比較弱的。
而西方教育讓孩子隨便自己要幹嘛就幹嘛,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很是愚蠢!因為小孩這麼小,怎麼會知道自己應該要幹嘛?我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那些自由選擇的孩子,選到了他們真正喜歡的東西?不,其實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是「自己選」的,所以動力就是比較強,儘管選到後來自己也不怎麼喜歡,但動力就是比較強。這樣的「用問的」,小孩的「動力」就會比較強。
再回到盧彥勳,這場實驗和盧彥勳的關係並不強,只是認為,如果盧彥勳一開始就什麼都有,那麼,或許這些贊助已經為他接下來要做的事都已經設好了,他這種「自己選擇要做」的感覺就會愈來愈低。依照科學家的實驗來看,通常,自己選擇要去完成,遠比別人幫你設好的還強的話,那盧彥勳的現在可能又會不太一樣。
這件事也可以運用在「管理」上,與其設立一大堆「目標」,要做這個、要做那個,有的時候或許是矇著眼睛,一邊做一邊再問自己「真的要做這個?」「做什麼才好呢?」這樣的話,動力會源源不絕,效率好像也會較佳。
我就是常常做了很多計畫, 寫了一堆, 因為定太詳細了, 等寫完後就想說, 先休息一下
然後, 原有的衝勁就漸漸消失了
所以, 現在都只訂眼前的, 不寫太長期的計畫
一看就知道的”科學美國人”是吹牛的,請問沒有目標如何前進??,亂槍打鳥是科學方法??科學美國人一直存在一個很奇怪的茅盾,用科學的方式解釋非科學現象,試圖把它”科學化”,不過目標要明顯與單一在實戰的商業是很重要的,目標不明確或是多目標很容易造成失敗.
但是有一點是跟書上講的不一樣,目標是可以改變的,當然有更好得應用或是環境變化就要果決的改變立場,千萬不要大勢已去還在堅持目標,以”google”和”康師傅”為例.
(1) Google一開始其實那兩個創辦人也不知道他們的產品有多少應用,有些創投也很猶豫,後來他們就想說做為”企業搜尋資料”用,專攻企業,當然後來商業模式又變了,所以說………摸著石頭過河,邊看邊修正目標才實際….
(2) 那個康師傅也是在CEO走投資失敗頭無路時,在火車上想到的idea,才成為中國最大的食品公司,同樣的……摸著石頭過河,邊看邊修正目標才實際….
參考,參考..
一般說來運動選手比較缺乏的是資源得挹注,其中經費是最直接的問題,先不說先有補助會不會影響比賽成績,但是如果選手資源不足的話,肯定會影響比賽的機會及績效,其實所有運動選手應該比較希望得到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我們的主管機關都是這樣的思維,從來不想要如何從基礎及基層著手規劃及執行,都要等選手成績出來時,再來一個大拜拜的慶祝行情,等過了一段時間被其他的新聞蓋過後就不了了之了,你說,我們的運動產業怎能蓬勃發展呢?就像世足賽,最後我們只能幫別國選手拍手而已了
@mac
我個人認為很多企業故事未必是真實的
有時候只是為了增加品牌影響力而發布的品牌故事
我覺得這一篇文章有一些語病, 有目標才知道方向,只是再出發前了解用發問的磨模式來更了解自己的方向
並不是不要設定目標, 更了解自已在做的事情讓自已動力更強是不錯的~
http://minmaxeric.pixnet.net/blog
二樓的講的對極了! Google 剛做好搜尋引擎還想賣給pchome 番薯籐呢!!! 可惜沒人肯出小錢,只好硬著頭皮直到做出廣告新商業模式,一飛沖天!
原來有台灣人曾經可以擁有google!
康師傅更扯! 燒了許多錢,剩下一百多萬台幣,打算要回台灣了!在回家的路上搭火車為省錢拿台灣泡麵來吃!其他旅客紛紛要求轉賣給他們,一開始頂新老闆還不願意呢!心想剩下的要吃到回台灣,轉念才看到市場 !當然啦,他們原先作食用油品的,或許跨行較簡單! 那統一怎麼沒先看到呢??
如今豪氣買帝寶豪宅時,有沒有想起火車上省吃撿用吃泡麵的心情呢!
以上 贊聲作者的內容 大家互相鼓勵 當你創業到谷底的時候 轉彎或許就會成功
I also agree with 5th floor neighbor’s comment….
重點在於目標是要自己來設定的, 要能隨時調整目標計劃 “做中學 學中做”
2樓的Mac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唄
更大家分享囉
哈哈,6th johnny如果講的是事實就太勁爆了,原來Google的創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商業價值,那紡間稱讚google的書籍不就是可以丟到….資源回收桶,錯把運氣拿來合理解釋…cc….
如果Google賣給Pchome成交,那Pchome的人在判斷”商業價值”這方面就太厲害了,只可惜兩邊都不是很清楚,話說回來”商業價值”實在很難判斷,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生意人或是創頭,不過網路公司有一個明顯優勢,它的燒錢率很低,可以容忍”慢慢去開發”商業價值, 就像Youtube一樣,可以慢慢開發..
小弟有一個疑聞一直不敢問,那個Mr.6搞這摸久網路公司,好像都不比Mr6.cc網站有名,會不會”Mr6.cc本身就是很好的開發商業價值的platform”,而mr6一直沒發現,冒犯請原諒小弟..
標題的意思是直接果斷的, 但內容的意思應該是目標是自己想過而訂立的跟別人幫你設定好的,兩種差別. 我可以完全明白這之中的差異, 教養小孩時,直接跟她說這什麼,他會去做. 但是一陣子就做不到了, 但如果是跟小孩說, 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理解了這樣做的重要性, 他就會認真去執行. 人有一種劣根性, 如果幫她安排好, 他會越不這樣做, 這真的是有研究報告的, 這是人性.但只要好好講, 效果真的比較好, 所以目標自己真心思考後訂立, 達成率應該會比較高. 小小淺見, 僅供參考!!
我相信如果你問盧彥勳現在已經有這麼好的成就, 那是不是不需要贊助了?
盧彥勳的回答絕對是否定的!連盧彥勳自己都認為, 如果有更多的補助跟贊助, 他可以擁有更好的教練跟團隊, 可以拿到更好的成績.
再者『補助、贊助』跟『計畫』基本上是兩件不同的事吧?球員的計畫應該是讓自己更強, 贏更多球, 排名更前面, 甚至是世界第一. 這個球員的計畫應該不會因為有了更多的補助跟贊助而改變吧…
說的不錯,但是這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必經的過程。
的確如此
事實上我有時候會想參加一些比賽(徵文徵圖等等要在家先反覆修到最好的那種),但是神奇的是我總是一拖再拖提不起勁去做
竟然連「自己設立的目標」都會不想達成啊!
看了這篇,讓我有一個特別的見解!
我認為這是有沒有信念的問題!
設定好目標,然後必須去達成,這中間沒有”信念”
另一個狀況是,心理沒有底,但卻渴望這麼做!
就像是文中說的健身,這信念來自於人人都想健康!想健美苗條!
所以達成效果明顯比被指定完成的高…
談回台灣之光的情況來說,同樣的是因為他對網球的信念執著,超越念書千百倍!當他確定了自己就是要打球才有活著的意義時,他毅然決然選擇這條路!成為台灣之光並不是想要就能做到的,這中間包含著強大的信念與決心!
所以設定目標之前,應該先想清楚的是,自己有沒有決心,如果沒有自然無法持之以恆~~
這是說自己設定的目標才會有動力去執行嗎
或許在定下目標的時候
我們已經把目標在心中完成了50%
但其實現實中還是0%
如果甚麼都不想就去做 那真的才是有結果
還是覺得運動員是在越多的資源下才能得到越多的進步空間
把時間來練習揮拍或是讓手部休息都比自己鏽贊助商的 logo 來的強吧
與其寫這篇的用意
還不如來個把 0.1% 所得拿出來贊助他更值得大家替你鼓掌
你覺得呢
見仁見智吧@
盧彥勳這個例子…如果真的了解職業網球的生態的話,就不會拿他當範例。
例如張德培的天生體格在網球上並非優勢,可是他擁有極佳資源讓他接近頂尖,職業選手除了天生體能要佳,後天的資金和良好的支援團隊都非常重要,他們一但成為職業選手,目標幾乎都一樣,就是世界排名越高越好,如果不想完成它,那當初也不用當職業的了…
很有见地,设定明确的目标加之持之以恒的主观能动性,永远都是人感知世界、周遭事物的方法。
標題還蠻爛的
把盧彥勳跟這篇論文是錯誤連結,
照本文推論,那麼運動資源越少的國家運動應該越發達,
因為沒有人幫你”設定目標”,你才會變強,
所以台灣的弱勢運動,如足球,早該一飛衝天!
這篇論文說的其實是”是不是自發性的要求自己”對於效率的影響,
不是什麼有沒有目標這種事情,
這告訴我們,就算有科學方法的論文,遇上錯誤解讀一樣是白搭.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這一點,一個公司給部門訂KPI讓各個部門快速的運轉起來,但是卻沒有把主動性都完全的把握到位。如果每個領導都能看到這篇文章,是不是在做季度KPI報告的時候添加一句話呢,大家接下來為什麼要完成指標,你為什麼要注重這個指標,不需要任何人回答,指示兩個疑問,沒有給部門壓力,但是相信結果肯定會是每次都強加要求上去的好。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什麼,這才是重點。
好文
計畫往往跟不上變化,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囉…人生嘛何不過的隨性一點呢
網頁設計
果然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