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成功關鍵:堅持原味,誤打誤撞

YouTube

《華爾街日報》報導YouTube正在和談併購,價錢高達16億美元(530億台幣),雖然八字還沒一撇,而且因侵權問題許多人並不看好這樁併購案,但除了要再次讚賞曾成功投資CiscoYahoo!GooglePayPal的知名矽谷創投Sequoia Capital竟然早在去年和今年初就投了YouTube1150萬美元的遠見,不禁還是要問,為什麼YouTube這種好事情會發生在矽谷中灣的San Mateo,而不是發生在我家?企業顧用了這麼多聰明的策略分析師,為何最後永遠還是將機會讓給了幾個30歲不到的年輕人  

YouTube最猛的地方在於它於去年的五月才開站,短短的一年又五個月就達到了今天的可怕流量,每天都有65千則新影片加入YouTube,每月播放25億次各形各樣的影片,而這些數字似乎還繼續以超過20%的速度逐月增加中。事實上,說到玩線上影片,台灣有Webs-TV早在六年前就在玩了;如果說玩家庭影片(Home Video)的分享,America’s Funniest Video早在二十年前就在做了。但YouTube率先提出「即時散播自己的video(broadcast yourself),強調即時就可分享、分享在自己網頁,絕對免費,並以這個創意為中心來分派版面設計,而且以Flash video的方式呈現影片,讓影片可以更輕鬆的嵌入任何網頁之中。 

這些都是YouTube的成功因素,談到成功因素肯定有專家各說各話,回歸到最後,YouTube的成功還是靠它原來的那一句話:「即時散播自己的video」,隨上傳,等待處理,然後就馬上上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創業家當初並沒有盤算到這句話的威力。他們不過也只是想解決自家拍攝的影片沒地方上傳與朋友分享的問題,才想做出一個可以「即時散播自己的video」的網站,他們並沒有預估到今天YouTube會這麼紅火,甚至沒有把握自己會得到前一間公司Palpal一半成功。但是,創業家仍然讓YouTube把握「即時散播自己的video」這個創意點,以這個大創意點為中心,所有在旁邊的功能只是在配合這個創意,堅持這個創業,最後,YouTube就誤打誤撞的碰到一個沒人發現的秘密 

這個包括創業家、創投、Google、教授學者、大家都不知道的大秘密就是:原來,影片可以是一種感染力特強的細菌!原來,分享影片這件事情,竟這麼有感染力!於是出現了「Viral Video」的詞彙。這裡有一個YouTubeFlickr的比較,可看見YouTubepageview很快就超過相簿網站Flickr,雖然這件事也因為YouTube競爭者比Flickr少很多且Flickr大量使用AJAX技術可能降低其Pageview,但影片是「病毒之王」無庸置疑,而且「影片比相片還毒」、「影片比文字還毒」,總之影片是就是讓人很想去散播、去傳,它是一個心理病毒,透過人的滑鼠與鍵盤四處擴散。這個現象,就算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概也不曾發現過。搞到最後,人們會因為某影片而認識YouTube,至今香港與中國大陸內地仍以「巴士阿叔的YouTube」來稱呼YouTube,當旗下次產品紛紛自己發揮自己的感染力,則原本母網站只會更成等比級數迅速發展,「Viral Video」以爆炸速度繼續蔓延。 

YouTube來破題只想提出一個討論。你說,為什麼Google沒發現這個「影片是毒王」的秘密?這就好像雖然Google現在的AdWordsAdSense廣告成金雞母,但當年Google的高層卻曾大力反對在排序版面放廣告,你不能罵它,因為當年的Yahoo!也不知道原來搜尋引擎可以賺這麼多錢;當然在互聯網開始之前,雖然坊間已閱讀了什麼《大未來》、大時代、大預測的書,卻從沒有人感受到五年後Yahoo!AmazoneBay竟有一年百億千億的實力。網路的未來從來都不曾屬於任何分析的人,網路的機會只給真正下手去做的人。只有下手去做,才有機會擊到YouTube的大秘密。 

可是,2000年網路泡沫殘渣還在的情況下,現代許多網站創業家,雖然表面上還在創業,但是卻愈做愈小心了。他們或許像YouTube一樣因為想做一個可以「即時散播自己的video」而決定創業,但後來改來改去、抄來抄去、加來加去,最後變成「可以即時或不定時的散播或儲存或自己或其他經過的video,而且可以定期加入比賽抽大獎並幫忙介紹給電視台播放」,他們以為更完整了、更有準備了,其實已經失焦,擊不中那個關鍵的甜蜜點(Sweet Spot) 

一般創投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創投聽了創業家的報告、讀了創業計畫書而決定投資此團隊,但做了一年下來,最後的產品往往會「改頭換面」,修修補補、敲敲打打,最後和一開始完全不同。這點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但這句話通常出自於老成的創投家,他目的只是想讓創業家隨時準備好照著「他所看到的」市場狀況調整自己的網站,這個建議有它的好處,但有可能是扼殺了當初的創意。 

調整,本來就是創業家會不斷進行的,創業家出去請教業界的人,總匯了各方意見於一身,然後開始調功能、調選項、調版面、調使用者流程,然後,開始增加一些新功能。這時候,創業家往往都會犯了「健忘症」,做到最後,網站愈來愈完善了,也愈來愈接近開站的日子,卻失去了當初讓你感動的那個原味!最初的原味,就是那個讓你跳起來,說:「靠!這真是一個好點子!」的那股衝動。 

網站最迷人之處是像YouTubeDiggFlickr,緊抓某個超創新的創意點,推出去給全世界使用,改變世界,也創造財富,至少也不白走一回,而不是像這種後來追趕、投入過度競爭或做EC生意的網站如ZapposBestHatStoreMyPhotoAlbum,竭力算計周邊似像又不像的競爭者,每天提心吊膽的和競爭對手比比看誰的付費頁面少人家一面、誰的按鈕放在比較好按的位置。網站創業家在經過好多人的「指點迷津」後,做出了一個什麼都有、什麼都齊備的網站,最後卻落到什麼都沒有。最後創業家在新網站好幾十樣花俏的功能背後,勉強給它塞了一個「改變全世界」、「讓人類整個相聯」這種說了等於沒說的slogan,最後什麼都沒得到。 

某總編輯曾跟我說過一句話,寫文章最難的不是把字寫出來,而是把寫過的字刪掉。創業的過程中,最致命的是讓「附加物」不斷的添加上來,然後還要想辦法幫怪瘤巨獸理出一條很有道理的邏輯,最後創業家自己覺得頗有道理,在外人眼中卻還是一隻怪瘤巨獸。 

網路的未來從來都不曾屬於任何太謹慎或太會分析的人,網路的機會只給真正不顧一切下手去幹的創業家。只有下手去做,才有機會擊到像YouTube這個大秘密;不過,創意只是一個開始,如何保留原味才是真正的挑戰。網路還有好多好多大秘密,留給那些堅持保留新創原味去誤打誤撞的創業家。 

2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