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站四年紀念文,7月17日一日私授講座

今日趕時間,沒時間找資料,看看日曆是六月的第二天,人類就是喜歡慶某一件事發生之後地球再次轉到同一個空間的那一天,將它稱為「周年」,所以就藉著可以慶祝六月六日這一天的機會,來寫一篇「開站四年紀念」。

這個月有一則有趣的話題,今年在TED大會中演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竟然講到「如何快樂」,真正讓大家真的眼睛一亮的話題,竟是發生在他講完之後,有人問問題,而這位學者引用了一個還不算知名的研究指出,他們已經找到了「快樂點」。

這快樂點,是被「薪資」所左右的

他們對60萬美國人的調查中,他們發現,讓美國人「快樂」的點,就是在年薪6萬美元左右(換算台幣大約是月薪16萬,人民幣則為月薪3.4萬元)。他們說,如果你住美國,而你的月收入數字還大,那麼你可能因為「想買的東西都買得起」而保持在一個相當快樂的水準,因為快樂,而造成你可能愈來愈富有。而你的月收入若比這數字還小,那麼你會因為什麼都買不起而不快樂,然後你就會愈來愈貧窮,也愈來愈不快樂……。

有趣的是,我是在這星期才看到這篇文章的,但幾周前已經寫了一篇《30雜誌》專欄文章,內容亦引用另一個來源指出這「六萬門檻」,我摘錄重點如下:

前陣子在美國某雜誌上再次看到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到底要多少錢才能買到快樂?」

有趣的是,這次該雜誌提到了曾是僅次於比爾蓋茲的世界第二首富的「艾利森」(Larry Ellison),文章說,單單是去年,艾利森就賺進了8450萬美元,這數字,已經是一般舊金山灣區民眾可賺的1690倍!但這篇文章在討論,這樣的一個數字,真的表示艾利森「買」到了其他一般人的1690倍的「快樂」嗎?

他們訪問了一位心理師,心理師說,曾有一位年收入高達1500萬台幣的客戶跑來找他訴苦,因為,他有另一個朋友賺到了高達2000萬台幣!他們的結論是,錢不必多,夠用就好,只要每天吃東西都用,該玩的也都夠玩,大部份的人可以得到「基本快樂」,更多的錢,並不會讓你特別的快樂!而這數字,他們甚至算出來,在舊金山灣區是:每個家庭一年6萬美元(200萬台幣),就可以買到「基本快樂」。

但我不認同以上的說法!

我認為,以上的說法,實在太悲觀,它的意思是,錢再多,也不會再更快樂;人的快樂,是不可能超過「基本快樂」。如果我還想用錢來「買」到快樂,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這個答案,我一直到五年前才找到

當時我正在Oracle上班,而艾利森正好就是我的大老闆;他旗下五萬名員工,大多座落在六棟玻璃惟幕大樓裡,我工作的部門剛好就在第五棟,剛好也是大老闆所在的那一棟。

每天早上,我開著自己的Honda小車來到Oracle上班,偶爾看到那個專屬艾利森的車位,車位上偶爾停著一輛超高檔的賓士跑車,無論上班下班,都會不小心瞄到一眼。

某日我運氣好,回家的時候,剛好看到艾利森走進他的跑車。我開著車,試著緊跟著他,沒想到他「發飆」了,一陣震耳的轟隆聲,艾利森的賓士車不知道有多少匹馬力瞬間加速,轉眼之間已消失在路的盡頭!

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就一個想法悄然闖進了我心頭:「無論今天我多努力的在這間公司爬,我……不可能變成艾利森。」

原因簡單,因為,當初艾利森並不是這樣「爬」上去的!

我「追」不上他!

因為,我還在「上班」

找到了「答案」一個月後,我辭掉了工作,開始創業,對於這個問題更瞭解了:「到底要多少錢才能買到快樂?」

讓自己快樂的不是「錢」,而是「夢」。

「上班」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厲害的「制約系統」,100年來它快速的完善,也讓社會菁英都願意待在裡面,奉獻勞力與腦力,但,坦白說,除了一些非常頂級的主管們,不然,大部份的公司其實只願意給我們一個「勉強過活」的薪資而已;重要的是,這個薪俸,沒有「夢」在裡面

就問:這薪俸有可能在明年double嗎?

要達到「不必上班」的程度,得要幾十年?(以上為摘錄)

在以上那篇文章中,我考慮了很久,才決定寫出「上班是史上最大的制約系統」這句話。

這是事實,但卻是「老闆」不想講的。

這句話,早在四年前的六月六日,我就想大聲的寫出來了,只是當時自己正在上班,我也需要一份上班的薪水,寫了之後,老闆發飆,恐怕「頭路不保」!到現在,我其實也不太願意寫,因為自己的公司也有同仁在「上班」,也要找新人來「上班」,但,我誠實的坦言,「上班,真的是史上最大的制約系統!」

不是因為它賺得少,事實上,許多人在上班的時候,賺得是「很多」的,尤其在有些新創公司老闆不支薪,或者一個月支個二萬元意思意思,員工如果是薪水加股票加紅利加加薪還再加年終大抽獎,賺的是老闆的三倍,不過,那又怎樣?

明年呢? 上班,在99%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有高成長」。

然而,如果你不是在上班,如果你自己獨立做事呢?有可能因為明年景氣漲一點點,你做的事情再「對」一點點,你的收入就直接「double」二倍上去,但上班族,無論景氣多好,無論南北韓會不會打仗,都不可能在明年的薪水就變二倍。喔不,在十年內的薪水變兩倍,都要看看你的「仕途」如何哦!但上班族知道,明年的二倍,也有可能因為景氣不好而變成二分之一,為了防止那二分之一的發生,於是上班族乖乖的待在自己的崗位上,想辦法從其他地方來快樂。

但,沒有夢想,就沒有快樂。上班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壓搾夢想的地方。我四年後,終於看到自己這四年來所做的事情,不只寫部落格,還有經營網路的個人品牌,因為細心的經營部落格與網路行銷,在收入上面不斷好轉。在大家看到我還是「部落客」,到今天也還叫我是「部落客」,頭銜爛沒關係,「賺錢」就好

我賺錢的模式算是很特殊的,和一般部落客不同,原本大家認同的部落客賺錢模式,就是寫作、出書、上電視、代言;有些和我同一時期出生的部落客現在已經成為「商品」,或成為「藝人」,應該是很好賺的!但,我的模式顯然「苦」很多,但是,這四年來,還算是一步一步,幾乎沒有踩「空」過──

回想四年前的六月六日,我對自己的收入很不滿意。儘管當時我還算是順利的,初期的月薪拿5萬元,不到一年就升了1萬,再過了一年已經拿到7~8萬的月薪,但,這個月薪沒有「夢」。我每天寫作,每天筆耕,曾經在這行業大家都在看部落格的時候,記者很熱心的跑來問道,「紅」的秘訣是什麼,我說我就寫寫寫。那麼「賺錢」的秘訣是什麼?我就答不上來,因為我真的沒什麼在賺錢,廣告費一點點而已,書又不賣座,此外,我寫的東西不像是可以印在商品上面的,我的長相也不像是可以上電視代言哪些產品的(雖然後來還是小小代言了幾隻手機),我的口才不夠去主持廣播節目或當談話節目固定來賓,我就繼續寫寫寫,一直探索著「賺錢」的道路。

說到「賺錢」,我的心其實不大,我認知到我是一個可憐的上班族,又笨,不投資股票,沒注意房地產,不懂基金,我只懂得定存,然後我只想再多賺一點月薪而已,我當時設下的目標有兩點,我希望我的部落格可以讓我:

一、不用上班。
二、月薪來到20萬。

就這樣。

在我寫部落格的第一年,看起來離這程度還「遠」得不像話,到了第二年初,雖然很多媒體採訪、很多很多的上電視的機會,演講簡直是接不完了,一周搭好幾次客運(後來是高鐵),但,奇妙的是(我自己也嚇一跳),到了年終,拿到了堆積如山的「扣繳憑單」,這裡三千、那裡五千,竟然也離這程度「差很多」,於是,我仍然緊緊地抓著我的工作,好像在汪洋中抓著一條浮木,不敢放掉!

可是到了第二年,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做了某一些事情,開始有公司會因為看到我一年前的文章,而跑來找我做某個顧問約;我的信箱開始多了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來信,後來我開了課程,也開始認真從事顧問,中間也再加入一兩家公司;我推掉了一些演講,也處理過電視、雜誌專欄等等,我不斷的調整我的「策略」,於是……。

某天,與一位資深的朋友聊天,他幫我算了一下當時的收入,他說,你其實可以活得很好,因為,我已經做到:

一、不用上班。
二、月薪來到20萬。

當然,也別羨慕。因為這個狀況,持續了幾個月,很快就不見了。我想快速擴展,於是成立一家公司,今天,每個月燒的錢已經超過了30萬,我現在,只是勉強著活著而已,因為我有更大的夢想在後面。但是,我的的確確達到了當初希望的事情,我確定了我已經跳出上班族的制約系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而且這是幾乎無風險的(不需要投資),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達成它。

去年我曾經想開這麼一堂「人生課」,當時我講明了這不是一場叫大家賺錢的課,這是大家「一起吃苦」的課,每天早上起來寫文章一定不是快樂的事,常常被人家罵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經過了這段時間的巧妙設計,只要你願意苦一點點,你有機會可以:

一、不必上班。
二、月薪來到20萬。

但,那堂課規畫出來,卻沒人報名,因為那是一次「半年份」的課,要大家跟著我,半年照著做,一邊做,我一邊幫大家調整……現在回想起來,還好我沒有開這堂課,因為一開下去,我就不必做其他「正事」了。

但這次,我想藉這「四周年」機會,來開一堂一天的分享會,這堂講座成為一個「紀念」,告訴大家怎麼賺錢。這個「一日私授」講座,只此一次,一人1萬元整。我們準備便當和飲料,只上一堂:7月17日(六),早上9:00到下午5:00,教你怎麼賺錢,幫你調整怎麼賺錢,十人以上才開班,若開不成就算了,當作沒這回事,若開得成,也就只上這麼一堂課,作為四周年紀念。

如果想賺大錢,我們沒辦法教你;想擁有財富,我們沒辦法教你,我自己還在這條路上奮鬥中,請其他大師吧。但,如果你只想「不上班」?這麼一個小小願望?我這一套,沒有「運氣」在裡面,你照做了,有機會(注意:並不保證)可以:

一、不必上班。
二、月薪來到20萬。

一日7個小時,我將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小動作、大動作都分析給你聽,也當場依你的狀況告訴你可以怎麼做,有興趣的話,請填寫這張表格,此「一日私授」若有開班,我們再主動與你聯繫。

謝謝各位大哥大姐四年的閱讀,小弟深深一鞠躬

3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