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總裁Steve Jobs回信學到,「事件」就是最高招的計畫
最近大家看到,蘋果在股票市值方面竟已正式的超過「微軟」來到了2200億美元。而微軟曾經是將它打在地上的公司,科技界早就已經習慣「蘋果率先推出,微軟是第二,但微軟憑開放而後來居上,蘋果市佔率永遠突破不了10%」,現在,相信很多科技人,一時之間還無法習慣,蘋果已成為比微軟還更大的公司!
眾多讚頌與驚奇中,《Wired雜誌》這期有一篇不經意的文章提到蘋果總裁Steve Jobs。它說,財星500大企業,就有500個執行長,在這五百人之中,Steve Jobs真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執行長,他的特別不只在他親自上台demo新產品的策略,也不只在他不斷給人一種「產品都是他的點子」的印象,Wired雜誌提到的是──Steve Jobs竟會「親自回答客戶email」。
這不是新聞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了,但,這次,Wired雜誌的文章將「Steve Jobs回信」看得更「大」。他們甚至說,這手法,是否將取代目前大企業所習慣的消息發布模式?
真的嗎?
大部份的執行長,平時躲在總部大樓頂樓的角落辦公室,外面層層的公關部人員,再外層又是好幾家公關公司,為他「處理掉」所有必須對外溝通、發布、回覆的事情,除非偶爾需要的時候,企業會舉辦「記者招待會」,然後執行長就會站出來,唸一份早就由公關公司擬好的新聞稿。但,Steve Jobs不是這樣做的。
這一兩年來,Steve Jobs開始「親自回信」,而且似乎是「愈回愈起勁」,Wired雜誌說,今年三~五月更是來到高峰,尤其在iPad發佈的那段時間,Steve Jobs已經親自回覆了高達12封的客戶來信,其中還包括一位記者的來信。這個頻率,不用說是所有執行長中最高的,也是Steve Jobs個人生涯最高的,顯然,他(與蘋果)已經將這種「直接回信」,正式納入正式公關程序!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騙人,Steve Jobs所謂的「親自回信」,一定是公關擬出來的,再怎麼看起來很口語化的描述,一定也是公關擬出來的!他怎麼可能「親自」回信?
但,看看Steve Jobs的回信,大家卻很難相信它是公關擬出來的。
那些信,根本就直率到不可思議,在信中,Steve Jobs一點都不客氣,他根本就是冷冰冰的,有一股霸氣和威嚴,對蘋果堅貞不移;有時候一封客客氣氣的客戶來信,Steve Jobs卻「兇狠回應」,完全顛覆公關該有的作法。其中經典案例之一是有位客戶來信抗議iPad延遲了全球上市時間,Steve Jobs的回信竟然是:「你是白癡嗎?(Are you nuts?) 我們已經盡力了。我們需要夠多的貨量才能確保一場負責任且完美的上市。」
之前還有幾次更好笑,有人問,如果他有一個非3G版的iPad,插上一個3G版的iPhone,可不可以使用那個iPhone的3G連線?這個客戶大概寫了五、六句,寫得非常詳細,結果,Jobs的回信卻只有一個字:「No」。
不行。
連個「抱歉」都沒說!
然後,信中還換一行,下面是「Sent from my iPhone」。這句話是現在Steve Jobs回信的「標誌」,常用iPhone和iPad兩種玩意的人就知道,這句話是每次使用iPhone或iPad的email軟體就會自動附上的字。換句話說,Steve Jobs的回信真的就只有一個字:「No」,當這則新聞被Gizmodo刊出來,大家看到雖然有點生氣,但看到這種冷冷的回信模式,真的也都笑翻了!
另外,還有一封信是某位蘋果客戶跑來問Steve Jobs是否iPad將會支援開放式的電子書,原信也是囉囉唆唆的講了一大堆,結果,Steve Jobs的回答也是簡短:
「Yes.」
然後,又換一行,下面寫的是「Sent from my iPad」。這封信相當出名,之前Steve Jobs總是「Sent from my iPhone」,而那是第一次從「Sent from my 『iPad』」。當一封信這麼短的時候,就好像在一個完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撞了一隻大鐘,鐘聲精短,卻餘音繚繞;由於回信就只有一個字,大家反而會開始分析它背後的「絃外之音」,甚至後面那句自動產生的「Sent from my iPad」是否又有何暗示。
而最近Steve Jobs和八卦部落格Gawker一位寫手的對話又更精彩,對方在罵說,App Store實在管得太嚴,什麼都不行,有損「數位的自由」(digital freedom),沒想到,Steve Jobs的回答還真直接──
「你是說,那些偷你機密資料的自由?」Steve Jobs寫道:「還是讓你電池亂用光光的自由?還是『色情照片』的自由?」
而這位部落客,還真的很白癡的以「色情根本不需自由,它是正常的、不應被禁止的」來回答,讀者反而覺得,這位部落客根本就是在狡辯!Steve Jobs好帥、好偉大!Wired雜誌形容得很好,像Steve Jobs這種回答,一般網友根本就無法抵擋,因為Steve Jobs巧妙的利用他的「地位」,好像媽媽打小孩一樣,「啪」一聲的打在對方的後腦,乎你啪落去。很直接,很沒禮貌,很叫人發怒,很不專業,但……卻竟然有一股奇特的「親切感」,你這個不乖的小孩,問太多了喔!閉緊你的嘴,和我一樣,趕快回去乖乖用iPhone吧!於是,網路上也每隔一陣子就會有部落格在討論, Steve Jobs又回一封信了,讀了Steve Jobs的信,讀者幾乎可以看到他穿著黑衣的瘦瘦的身子坐在沙發上,手指在iPad上面劃過來劃過去,快速的打了幾句話,當事人只能和Steve Jobs辯得面紅耳赤,Steve Jobs好像武林高手,隨便幾句話就四兩撥千金,旁觀者笑到肚子痛,每一次精彩萬分。
不過,我覺得Wired的文章雖相當深入了,但沒有分析到一個最關鍵的部份,我認為,Steve Jobs的特色,是在他將原本所做的事,轉變為「事件導向」(event-oriented)。
什麼意思?
一般的宣傳工作,其實很注重「計畫」,每一場行銷活動都需要「計畫」過,但,現在大家都喜歡搭著新聞起來,但上媒體卻是不容易被「計畫」的;大家都喜歡搭著網路上的輿論起來,但輿論卻是不容易被「計畫」的。你可能為了上新聞而花了三個月企畫一場看起來很有趣的活動,三個月後,卻發現因為有個環節不對,沒人前來報導,徒浪費了這麼多「計畫」。
但,Steve Jobs卻以「事件」來代替空蕩蕩的計畫,他顯然認為,「事件」就是他最好發揮的時機,看看Steve Jobs每次透過網友實際的email來回覆一些問題,個個都不是在自己「計畫」之中,而是有網友來信的「事件」發生的時候,他予以回應,透過回應,來傳達一些重要訊息,讓媒體報導。這樣的宣傳手法,不會被人認為是「刻意行銷」,但,真的不是「刻意」的嗎?真的嗎?不,他們說, Steve Jobs其實很聰明,他收到的「信」一定比他可以回的還多幾百倍,但是,Steve Jobs會從這些信件中,只選擇他想回的「適當題目」回覆予它,而通常這種回覆,若對方剛好就是一位部落客,一定會將此信「公開」在他的部落格裡,於是,全世界都看到Steve Jobs的信,也逐字全部看到Steve Jobs想要講的「每一個字」,比什麼冗長華麗的新聞稿都還要有用。想想,只要「事件」夠多,其實蘋果透過Steve Jobs的信件,不知省下了多少媒體宣傳預算、省下了多少記者會。
但你說,這種手法,可以用在每一位執行長身上嗎?一般的執行長又不是Steve Jobs,不會有人主動寫信給他,問他最近的產品做得怎樣嗎?但,若用心一點的話,「事件」也是可以被計畫的。人家Steve Jobs在他還沒開始回這麼多信之前,也是先從回覆一般客戶的問題開始,那些客戶第一次收到Steve Jobs的信,半信半疑,還po到網路上去,從此以後大家就知道「Steve Jobs可能會回信」,於是Steve Jobs這邊就多了很多很多信,琳瑯滿目,什麼題目都有,他可以從容自在的選一個最重要的題目,予以回覆,漂亮的完成任務。
最好的計畫,就是製造「事件」!
這「事件」的原理,不只用在宣傳上,我發現,它甚至也可以用在公司管理,或個人管理上!在之前的公司,我們做出很多產品,每一個產品都是我自己訂下完成日期,但,通常都無法在完成日期前「完成」,至少都會再拖一兩周,最晚拖一個月才會完成。現在我學會了「事件」的厲害,如果打算在五月就完成這個產品,那麼,第一件事就是去約一個日期,一定要辦一場公開活動,將這個新產品發佈出去,大家都開始報名了,那麼,該產品就一定會完成!這就是將「事件」納入計畫,善用「事件」的魔力,目標明確,志向清楚。
此外,這招也可以用在個人之上。我曾經自己立下好多計畫,五月要學什麼,六月要做什麼,七月又要去哪裡參訪……最後,都沒辦法實現,但,我後來學會,更高竿的不是靠計畫,而是靠「事件」,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去規畫這些「事件」,讓它盡量自然的發生,對小孩也是這樣,如果五月就已經報名要去參加鋼琴發表會,那,五月就一定會拚命的練琴啊,如果六月要去參加跑步比賽,那六月就一定會拚命的運動啊!為自己和身邊的人設立好幾個事件,一年之內,就會好好的往這些方向走。
周末要來了,還不知道要幹嘛嗎?先上網去買兩張電影票,別管要和誰看,先買了,你的計畫一定會實現。
我也越來越欣賞apple的一些產品~以前我覺得很難用~現在覺得真的很酷~~
而且Steve Jobs真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執行長~我覺得很直接的回覆一些客戶的問題~
也不跟你打官腔~越直接的溝通~越快~
微軟最近也好像沒有什麼利器可以打敗apple的話題~ㄏㄏ
http://minmaxeric.pixnet.net/blog
看了Steve Jobs的做事風格…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執行長能做得出來的!!
“事件效應”真的是很棒的想法!
人們通常對於沒有deadline的工作就會慢慢來…到最後變成延遲甚至沒做出來, 但”事件”是可以安排, 也應該要安排, 只可惜人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認同事件行銷~
總覺得現在的行銷太多包裝,想太多
反而忘了最直接溝通的感動~
透過事件行銷的確是有不錯的機會點~
微軟是走IBM模式, 但微軟只學到形, 沒有學到神! IBM是你什麼都交給我, 亂七八糟的東西我來搞定, 你只要付一太筆錢就好; MS 是你什麼都用我的, 出問題時可能是我的問題, 也可能是別人的問題, 你要去找出來…你可以付少一點錢給我….
的確
先做就對了
不要想太多
Are you nuts? 有幾個CEO敢對他的顧客這樣說呢?
Jobs 可是異類!
這個由賈伯斯親自回信的策略很高招,
而且賈伯斯會回的信一定是有一票人幫他篩選過的,
一定是從email分析寄信者是誰,
覺得某君比較愛現的, 才會把這信轉給老大回信,
否則搞了半天, 老大回了幾百封信才只有幾封被揭露出來,
不是太沒效率了嗎?
微軟已是”黃昏”.
這就是所謂的借題發揮.
我已經買電影票了
但是還遲遲找不到人陪我去…
業務幫的公司運作模式也是靠先製造事件發生日期,就會有行程跟計畫的執行內容,就會有事情做了
事件营销最高招。
傳奇人物
說不定幾年後 他是全球最富人
牛人就是这么炼成的.
apple的東西感覺就是酷,但好不好用已經是其次的問題了
我覺得jobs這樣坦率的回信方式倒是蠻欣賞的
反而有不一樣的效果
網頁設計 網頁設計公司
Jobs是傳奇人物,但是旁邊人的卻將他神話,連做什麼都好像有一翻道理,有沒有可能是無聊隨便回?…..
真的耶!後天要考證照,這兩天準備的量是前兩個月加起來的總和 = =
這讓我想起了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花大量的金錢為小孩舉辦才藝發表會。
蘋果最會創造事件了。
不然哪來這麼多事情阿……..~”~
趣活族創意商品
不排除無心插柳的可能性~~~簡短應是個人風格,就像apple的產品都很簡潔
像是先把自己逼到牆角 , 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At first this will be interesting. But how long it can be lasted? Short term operation of PR…. it is!
经常来看mr6的文章,很有启发,可是郁闷的是在搜索引擎上很难搜到mr6,很奇怪的,连谷歌收录的也很少!
经常来看mr6的文章,很有启发,可是郁闷的是在搜索引擎上很难搜到mr6
谢谢您的分享,很不错!我会常来的!
又一个月过去了,发现现在做网站好累啊?博主怎么样?
那是因为他是steve jobs
OK 我現在就去訂2010年7月的婚禮, 2011年5月的月子中心?!
haha,thanks for learning & laughing with me.*Sent from my iPhone!”-)Sincerely,Su3張子瑜
我之前的老闆 也會豪氣 大聲的罵客戶 idiot
然後我們PM或公關 就得收爛攤子……
我只能說 高度只要高 說什麼都對
好聲好氣 就是服務好
大聲辱罵 也可以說有個性 有堅持
甚至連 Yes No 都可以拿出來表揚
偷偷說: 我前老闆 姓蔣
沒看到之前告的亂七八糟, 現在一點消息也沒有.. 說不定也是”事件”行銷喔!!!!
fun
因為有這些死忠的蘋果迷,才會有今天Jobs的姿態吧? 今天換做是ACER的施振榮回同樣的一封信,媒體會有什麼反應,你想太多了啦。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人願意當小孩讓Jobs管,才會產生Jobs的老媽心態,然後再加上一堆崇拜他的記者,才會人把這件事當”事件”行銷。如果Jobs真的把這當做是一種”事件行銷”,那也只能說記者太賤,適合被人罵;消費者太賤,不適合被人用良好的態度來對待..
你以為apple迷是天上掉下來的? 那怎麼不掉一些下來給acer?
RIP for Steve Jobs, the greatest CEO!
我們得承認,當一個人的位階已經超過90%的大眾時,他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不經意的,都將成為漣漪的中心點。而這漣漪,有可能成為撼動全人類的思維模式!
賈伯斯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削世俗框架,帶給人類新的生活方式!!他對人類是有貢獻的!
ssssss
ssssss11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