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新聞稿大舉入侵澳洲媒體攻佔55%新聞,震驚英語系國家
澳洲在全世界網路的地位?沒有什麼。但,昨天澳洲卻出現一則震驚全球網路的報導,這抱導不是什麼大網站開站或被買走,而是一則「研究」──關於「媒體」的研究。
網路人早習慣周周出新聞稿,就算是小型的網站,也懂得「新聞稿」的重要,所以我在搜尋新聞時往往會驚嘆,哇塞,這些美國小網站們,真有時間噴出一大堆華麗的名詞,只為了形容一個才嗷嗷待哺的小網站?但,沒有人去研究,總體來看,到底這些公關稿的「效果」如何?
「公關稿」這件事情,到底在媒體圈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於是,這個調查出現了!這是一個叫「Spinning the Media」的調查,這調查技術上與雪梨的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TS) Sydney合作,負責人本身也是媒體出身,以前從事調查型記者工作且得過媒體界的大獎肯定,而此調查分析了周一~周五共五天的媒體報導,他們一共分析了10份各行業的報紙(報上的新聞應該比網路上還要精準吧),包括了二千二百零三篇新聞,包括全國的、全球的新聞,結果呢?他們竟然發現,在澳洲,平均來看,有高達「55%」的報導應該是來自於公關稿,而不是記者自己發起寫作的題材--
報導說,其中以《The Daily Telegraph》這間報社所提供的報導中「最嚴重」,高達70%是來自於公關稿,而最少公關稿的是《Sydney Morning Herald》,只有42%,但還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他們說,這場研究最大的意義就是「55%已經『過半』」,意思就是,在澳洲,理應要公平、視公平為天職的媒體,其實已經過半數被商業的產品給操作。
為什麼會這樣?
這報導提到,記者們其實已經是史上最忙碌的時期、且資源有限,另外媒體的人力大幅被裁員,從他們人力懸殊的比例來看,甚至令人訝異「記者竟然還有力寫出剩下45%的報導」。
有趣的是,報導提到,當他們打電話給記者們做這個調查,大部份的記者都不願配合調查,他們很害怕此事曝光會影響到他們的狀況,不過,他們還是設法訪問了幾位記者,對於這些「公關稿泛濫」的做法,一位資深的記者就從「教育」和「資源」的大角度去看:「三十年來,資源不斷的從新聞媒體外流到公關公司,只要看大學生畢業,有多少人想到PR業,又有多少人想去新聞媒體當記者,就知道了。」
這件事或許很多媒體界或公關界的人早就發現了,但其他人並不知道。這篇文章出來,嚇到的主要是「網路人」,而網路人各行各業,終於都了解到了現在媒體與公關之間的失衡狀態,或許讓很多人覺得生氣,但若是從商的、做行銷的、做公關的,當然會覺得這是一場「大勝利」,只是接下來會怎麼反彈,就不是可以知道的了,可確定的是這篇文章應該會為2010年的網路掀起一些波瀾的開始,而這個「趨勢」所帶來的網路機會會有哪些呢?
或許在澳洲,以後新聞稿皆會經過一間專發公評的公司,稿子發出去是經由網友公評較為公正客觀的,這樣的「公平認證」的機制可能是可以做的。這商機一定是屬於獨立的機構,而且有機會爭取立法通過強迫所有新聞稿皆通過這間,因此人人都有機會。
不過我看到這報導,想的卻是另一件事──也就是它提到,現代的記者產業人力吃緊的狀況,所有人的時間都比以前還少。
所有的產業都是這樣,不是嗎?
我們發現,這好像已經不是賺錢或不賺錢的問題。這是好幾個趨勢層層疊疊之後的必然結果,從消費者開始,大家的喜好變幻得很快,兩年前怎麼可能買Samsung,兩年後它變成聖牌,所以以往那種「一進IBM就可以終老」已經過去了;另外,更多的人投入了資訊領域,改變了公司基本的型態,從前五條生產線的日產量就是這麼多,不可能再多,大家做完份內工作就好,但現在每人桌上都有一台電腦,這種「生產線」本就「可伸可縮」,可以無限制的伸長,等到人體不堪負荷先早掛了,那就換一個人再來用他/她的電腦,所以其他同業都已經這樣的情況下,那麼大家就來比比看誰能以最少的人力做到最多的事情;此外「電腦」這種工作模式真的會讓人忘記時間,於是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工作狂」,亂掉了人類之間原本的體能平衡……一大堆的「可能因素」是講不完的,我們也會發現,這種問題也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而這些問題真的是「懸而未決」,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打破一些傳統的產業,開始在改變生態,其速度說不定比網路在改變傳統產業還巨大。所以PR已經入侵55%媒體新聞這種報導或許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什麼公司,或什麼商業方式,可以藉這樣的世代更迭而「趁虛而入」呢?尤其是運用網路的方式,抓住一個產業的內部員工早已無法應付,來供給他們一些營養,讓他們做得好,自己也從中獲利?這是「外包商」的大進擊,做外包太辛苦,或許,做入侵比較快一點。
大自然會幫我們解決 一場大型地球災難 就可以把脆弱不堪的人類給摧毀 到時 有關電器產品只是個屁 因為沒電沒驅動…
連新聞都被商業入侵了,真不知該相信什麼.
置入式行銷的商業手法在台灣新聞,媒體界已經不是新聞了.
這也是報業會没落的原因之一. 報業老在報怨網路或是google毀了他們, 但事實上呢? 自甘墮落才是最大的原因吧!
很多的新聞還是公關稿很多都市以商業的利益為出發點~
可以知道大家為了賺錢~還是做了這一些事~不過還是有一些媒體是很公正的~
但是這也突顯新聞的客觀跟公正性~以經被公關公司炒作的工具
http://minmaxeric.pixnet.net/blog
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如果我是大公司老闆, 我寧可發公關稿也不讓記者來採訪…
這沒為什麼,
因為記者常常亂報, 有時是記者的偏見, 有時是記者專業能力的問題,
不是寫出不實報導或是寫錯報導,
寫完報導就逕自刊出, 也不讓被採訪者先過目一下,
完全不尊重被採訪者.
所以現在媒體刊出的公關稿比重那麼高, 沒什麼!
到底該相信什麼….為了生活 偷拐搶騙…..惡性循環了
也许要有新闻“分类”制:采访到的新闻和公关稿。
放上disclaimer: 此消息源于XXX公司。。
所謂的公關稿就是新聞稿,是公司發佈新聞給媒體,又不是花錢買的版面,媒體經過判斷覺得這新聞有價值,再去蒐集其他資料來寫報導,優秀的媒體記者是不會照新聞稿的內容完全直接刊登,一定有自己的觀察,如果說一字不漏的照抄那太懶了。
如果只是說50%新聞來源很多來自公關稿,那麼這則新聞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公關本來就是服務於企業及媒體之間,有助於媒體有效率的獲取新聞資源,這則新聞只能說更多的公司知道如何運用公關與媒體溝通,專業的媒體與專業的公關相互配合,對新聞發展是良性的影響。
什麼是新聞?對跑各產業線的記者來說,各大公司發生的事情就是新聞,所以從各大公司公關部獲得資訊有甚麼好奇怪的?新聞稿一定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作為公關人我們也希望與媒體有更多專業上的交流,而不是“炒作“或“操弄“新聞,而事實上專業而素質高的記者還是不少的。
公司開產品發表會時
連電子檔都要幫記者準備好
有這樣的消息出來
並不意外
接收者的判斷力相形之下就更重要了。
比較敏銳的讀者都可以很容易分辨”公關產出”或是”記者產出”,再者許多媒體讓這種免養記者又有現成稿源可用又可增加營收,從商業利益來說真是多贏局面,從道德觀來說對觀眾讀者就……
上面公關小兵朋友說得蠻實在。
十年前我在網路媒體服務(只在網路上發新聞、不印實體紙張報),我們主要關心的是電腦資訊網路產業。公關公司發來的<公關稿>其實就是他們所做的新聞事件報導,是業者那一方面希望能提供給大眾知道的訊息;身為記者,我們的確有時會參考其中資料,但我們九成以上會先向公關公司查證、要求他們給我們業者的相關聯絡人,然後我直接向業者方面做電話採訪、詢問等動作。
真的只有<很爛的媒體>才會照登公關(新聞)稿,至少我的同事不是那種貨色。
如果五成五新聞來自公關稿這件事會讓網路界及媒體界吃驚,我只能說:這條新聞並不精確。我們應該說<五成五新聞來自業界>,但各產業要報導的內容本來就是來自業界動態啊!難道業界主動提供的消息就一定是作假、沒價值的嗎?何況你怎知那些媒體有無先做查證動作呢?除非澳洲人能證明(仔細比對)出那個公關新聞稿佔七成的媒體、是<百分之百採用公關稿內容原文>,則此時再去關切他們的記者到底有沒有求證過、還是完全不用心來稿照登,還不太遲吧。
再會自己寫報導的記者,他的發想也一定是來自<業界某業者的某動態>,關於這些動態,通通都需要實際上的事實資料來支撐(如 Vista 賣出多少套、幾成是 bundle 幾成是零售等等),這些資料有些事涉營業機密,業界是不可能主動提供的;但敏銳的記者可從業界透過公關部門或公關公司發的新聞稿裡嗅出一些蛛絲馬跡,這時能不能追得下去、或這記者之前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產業敏感度,就可以決定他寫出來的報導的深度與強度。但我可以保證,他多少一定得參考<業界新聞稿>裡提到的資料,即使那資料只是一筆公司聯絡人的 title。
至少我個人認為,參考公關新聞稿真的是正常生態,只有完全照登且不查證、才值得撻伐。
其實媒體之間<互相抄襲新聞>不是更令人詬病?在台灣這甚至變成顯學,早上的電視新聞讓主播拿著各報頭條唸,接下來各線記者就跑出去追蹤報紙上的某幾條新聞中的主角…..,這可是名目張膽的抄襲ㄝ!就算你說電視新聞有影像、有後續追蹤,但我真的看不出只追不到一天的新聞能有什麼狗x深度?!
以前還會有報紙媒體<照登>網路媒體前幾個月登過的新聞的事,我們只當是同業間互助一下也就算了,不然每則被抄的都要找公司法律顧問去抗議,也是太累啦。
我再澳洲都看電視報導多過看報紙
這樣會比較少公關稿嗎?
哈~
澳洲報紙有不少也是跟台灣一樣免費
所以公關稿免不了
跟台灣的爽報一樣容易在人口密集的車站取得
至於調查實際與否
我想澳洲人自己也是會判斷@@
因為很好分辨!^^
如果分不出來~那就表示公關稿寫得很專業~ㄎ
事實上版大可以看看政府行銷工作
幾乎有關各項政府施政或活動的新聞
記者只要打通電話給政府單位,
要求一份新聞稿
自己連寫都不用,就是一篇新聞了
不然就是一堆「據某某人說」,聲稱之類的文章集結
甚至政府單位還要付很多錢給媒體拜託幫忙寫施政或活動訊息
這就是台灣現行面對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