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Buzz黏著Gmail幫你自動加入40個朋友,社群行銷本周再添一管道
它終於來了。這星期,亞洲這邊忙著過新年,但美國的Google不過年的、推出了一項新產品「Google Buzz」。昨天推出後,目前仍在一步步推廣到所有使用者。你說,這又不是Google最近推的唯一產品?尤其之前討論了好久的「Google Wave」,都沒在這麼驚訝了,為何這次Google Buzz,就連「Buzz」這個名字有抄來的嫌疑,竟然讓大家這麼刺激?
所謂Google Buzz,其實就是學Facebook的「動態訊息」(feed),你有一條時間河(或者不以時間排序),看到朋友們在做什麼事;有什麼要分享的、留言的、戳的、放屁的……就在這條時間河上面完成所有與朋友的互動。
而大家覺得很刺激,是因為Google這一步走得可說是相當慎妙(雖然許多美國網路人不認為如此)──
首先,Buzz並不是一個新的網站!它是「黏」著「Gmail」出來的。各位知道,Gmail在台灣來講大概也有幾百萬的活躍使用人口,可能是Google旗下被亞洲人使用最多的產品之一;現在Buzz直接進入Gmail系統,據報導,應該就在今明兩天,所有人進入Gmail後都會跳到一頁、被問到「要不要使用Buzz?」你在使用條款按OK以後,就開始了這段刺激之旅……。
根據目前Google所透露的資料,Google Buzz一共有「五大特色」,其中包括豐富的多媒體分享(就是說動態訊息上面會有照片影音一應俱全)、公開或私密的分享(就是說可以貼牆給所有人看,也可以只貼牆給某對象看)、完整的和Gmail的收件夾整合在一起(意思是說會「混」到你的email去時時提醒你Buzz的存在)等……但,其中相當令人期待的是「auto following」,信件的往來中或許自動看到對方發其他訊息。你可以想像,以後和素眛平生的某公司的某窗口以email聯絡,往來幾封信以後,明天開始也會看到她跑去染頭髮、她過年要出國玩……。
為何「Google Buzz」這個東西很令人看好?我認為還有以下更重要的5點原因:
一、Google Buzz自動要你跟了40個朋友:這可能是它最被重要看好的原因,當你加入Google Buzz,它會自動讓你去「追蹤」(follow)你自己的40個「朋友」。你問,它怎麼知道要「自動」的幫你找哪四十個朋友?原來,Buzz會分析你的email往返,找出40個「最頻繁聯絡」的人,自動成為好友!這招真的很厲害,你可以想像,明天單單在台灣這邊就有三百萬人會看Gmail信箱,然後大概至少有100萬人會點「我要加入Buzz」,然後這100萬人又各別馬上就看到40個朋友的消息,這些消息到底涵蓋得多深多廣我們還不清楚,但這100萬人只要有10萬人真的與這40個朋友做「任何互動」,其他39個朋友就會看到,若兩人朋友完全沒重疊則共有39 x 2 = 78個朋友會看到……於是,一連串的社群「漣漪」馬上就有機會擴散出去,美國網路人已經在討論Buzz對隱私權可能造成的影響。
二、Google Buzz提出的新動態型態,將真的開始取代IM、Email?常使用facebook或微網誌的會發現,這種「跟隨者」(follower)制度,真的很容易「上癮」,雖然它和MSN這類的即時通還是「不一樣」的功能,但有時候,它的趣味實在已經遠遠大過與IM,且功能也大多可完成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嫌IM傳得不夠「多人」或傳得不夠「深」,而Email我們也嫌「太慢」、「不知道會不會被看到」、「回覆很少」。這次Google Buzz也特別強調它的動態訊息竟然是「可以公開、私密分享」,這一點facebook也有做,但後來感覺上使用的人並不是很多?不過我們仍看好這次Google Buzz來做或許不一樣,一旦「不一樣」那麼這種動態更新的交流方式可能將取代IM,甚至威脅到email,讓IM和email從此變成兩個無藥可救的極端,而只有動態更新是可以「全做」。
三、Google Buzz與facebook之間的「人造連結」:目前依Google Buzz公佈的「轉貼」的項目大部份都是Google旗下產品,頂多加個twitter,似乎仍沒有Facebook的痕跡。但Google和Facebook兩家網站,剛好都很支持開發者自己寫app,可以預見,一定會有其他的開發者、網友,想出一個不錯的「連結方法」,將facebook與Buzz硬就是「連」在一起;就算兩家有一家想辦法禁掉(我猜是facebook先),但他們兩家都已經開放了這麼多「管道」,由他們也禁不得!或許只是一份從APP透過email寄到的信,偵測到Gmail,就可以和Buzz扯上關係……。
四、Google Buzz號稱會強調「速度」:我在想,使用過Gmail的會「上癮」,無法再使用其他的email系統,通常只是一種「速度」的感覺,難以言喻,雖然說動態河這類的資訊好像不太需要「速度」,但誰知道,這次Google Buzz到底可以讓人們在那條河流上幹什麼事?他們已經說,譬如「照片」的部份,會有一個類似Picasa自動播放之類的功能,或許就憑這個功能,就能讓這條動態河流可以變成大家最愛分享相片的地方,從相片開始,慢慢吃到其他的動態?有沒有可能?
五、Google Buzz倘若介入「排序」,將受囑目:當Facebook開始不再以時間來排序,而以所謂「動態匯總」的方式,大家終於感受到排序的「殘酷」!有些朋友,明明早在下午就發送過該訊息,它的訊息就是在你家的上面,你剛剛才發了一則自認為很重要的消息,卻被一些其他有的沒的給壓到幾乎到第二頁去了,而且我們永遠不太知道到底我們被排在哪一格,簡直要「起笑」(發瘋)。這時候,原本資料庫內就有一大堆「排序原則」的Google過來玩這個,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玩法?它或許能設計出更有道理的排序法,甚至「配合」現在優化的排序法;或者,最令SEO操作者不安的更是「反過來」,也就是使用朋友排序來決定網站的排序。總之,Google內部在提這個Buzz提案,想必這一部份的考量百分之百安排在中長程的規畫了,只是不知道他們會怎麼走?
有趣的是,這次,美國網路人有相當大的比例「不看好」這服務,其中當然有很多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因為Google自己經營社群一直都不成功,搞得大家都對他沒信心了,譬如他們自家的Orkut大家都看到了,之前買下Dodgeball也把它搞爛了,然後Jaiku也是搞爛了,搞爛不能怪Google,只能說「社群」這領域本就不屬於原本不做這個的網站,不過,美國網路人對Google Buzz的不看好程度之高也令人側目,這裡有一篇寫在CNN的專欄文章,另外重砲手Robert Scoble也再次發表一篇。
看到這些,我突然有個感想──
美國網路人實在談太多廢話了,問我們看不看好這服務,我們已經不想回答。如果你看好,我們就說「看好」。如果你不看好,我們就說「不看好」,這只是一個拿來聊天的題材而已。看好或不看好、猜對或不猜對,其實好像並不重要,因為那是「他們的事」──我指的是Google、Facebook、twitter、Yahoo!他們自己的事,不是嗎?
對於真正的創業家來說,Google Buzz跑出來,第一件想的事應該是「怎麼利用它」!
目前還沒看到「怎樣利用它」的文章,當美國愈多人使用了網路多,這樣的「怎麼利用它」的文章就愈少,這促使我們想開發「行銷料理包」課程與未來賣到海外,我們一直都在幫創業家(也幫自己)在每個案例之後整理出一些可用的資訊給大家(也給自己),現在我們更深入的去研究每一項可能的行銷管道,任何一項都不放過,包括Google Buzz!對我們來說,現在最好用的依然是Facebook使用者大軍,我們的所有社群行銷案子都是圍繞在它身上,畢竟Facebook扣除掉假帳號或重覆帳號,在台灣這邊依然有三百萬使用者是跑不掉的,接下來還有其他平台,我們都試、都try,如果你是企業行銷人員、有興趣跟著我們一起探索,歡迎來信詢問(contact.mr6@gmail.com );上次來過「Mr.6過年前行銷報告會」的同業先進們,也歡迎在新平台如Buzz出來的時候,來信互動,我們想與你多討論。
無太多g mail acc既朋友…….灰
我又要 buzzzzzzzzzzz
感覺buzz比facebook還好的樣子說!!
follower ,這一個行銷模式 , 越來越紅 , 利用人際關係拓展的速度真的很驚人 , 因為大家都信任朋友 , 從 FaceBook及一些微網誌的成功 , 不難看出端倪 , 這也是值得創業去思考 , 新的”甜蜜點 ”
是一個不錯的行銷利器!
http://minmaxeric.pixnet.net/blog
是否為了這個,要將使用mail的習慣改變?
因為朋友們通常不會使用gmail來互動
會用mail的通常都是合作的廠商
而要他們來看你的看活照,來關心你的生活動態
我覺得這行不通
不過如果說拿來做商業行銷,倒還可以試試
對於創業家來說,一個新服務出來
應該要想怎麼利用它!
的確會這樣想的人很少,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就在大陸谷歌遭中國黑客攻擊感到憂慮,谷歌批評大陸並威脅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而發生爭吵時,又中國年輕網友自創「谷姐」網站,引起國外媒體的關注引起很多網有的討論。就在此時,谷歌又推出社交網絡新服務,試圖跟Facebook等知名社群網站一爭高下,看來要經營社群行銷的人又多了一個發展空間
但是相对来说大陆的人还是为QQ所绑定。或者说习惯了实时在线的聊天方式。Email交流来得还是太少。
“美國網路人實在談太多廢話了” ?
你也為Google Buzz寫了一篇文章, 不是嗎?
Google Buzz和Google Wave一樣,
把一堆東西混在一起, 就自以為可以吃下整個市場…
不過下個商機有時候是從客戶的抱怨開始,小風險的新嘗試是件好事.
Google勇於嘗試總比copycat或”都是別人的錯”的公司服務來得好.
有人潮就有商機
嗯 我不希望在我 gmail account 裡的朋友對我用 Google Buzz 做行銷, 不然我會把他列入垃圾郵件名單中!
yahoo都有了的东西,google现在做
可是
google做的东西,就一定比yahoo好
Google建立的王國,在可見的未來,找不到對手了…
完全看好 Google Buzz
Google 完全會讓 Buzz 跑很快….!!!
自己今天进gmail看到了这个新功能,体验了一下,还不错!
不知道会不会又被大陆河蟹了。
Google 好像對社群市場也有興趣?
Gmail是個人郵件,
Facebook是社群,
有些人分的很開,Gmail處理公事,Facebook玩樂用,
如果把公事和私事混在一起(Buzz),
使用者在使用上可能有所顧慮…
可以試試看上不上手
昨天在gmail看見這項服務了
這的卻是個新的服務
google 也來參一腳
基於google 成功商品gmail
我們可以對它有期望!!
謝謝~
請別再EMAIL來公司廣告你那個行銷料理包了好嗎?
上回你來我們公司說幫我們達到多少粉絲數就收多少錢
結果呢?
通常Google 推的產品,會青出於藍. 我看Facebook 得小心了!!!
基本上贊同新工具出現時,創業家就應該靈敏到開始設想怎麼利用。經過了這一兩年的twitter/plurk、facebook討論熱潮,到現在的google buzz,一路都有實際運用過的創業家們應該都會有種感覺:這些工具都設計得很不錯,也抱持開放的態度來”利人利己”,但就是覺得跟自己想做的核心服務很難”無縫”地結合。
要碼就是太超過,把自己的網路服務搞得像app範例程式,要碼就是把這些工具當成純行銷工具來用,宣傳效果是有,但就是搔不到癢處。
其實除了整合這些工具之外,更值得學習的是裡頭”露一點點”的概念,也就是創業家們可以讓自己的核心服務的某一塊”露出來”,讓使用者間有一些些分享、競爭、比較之類的感覺,這樣或許能讓社群這個元素用得更恰到好處喔~
玩唔掂………
當你加入Google Buzz,它會自動讓你去「追蹤」(follow)你自己的40個「朋友」。你問,它怎麼知道要「自動」的幫你找哪四十個朋友?原來,Buzz會分析你的email往返,找出40個「最頻繁聯絡」的人,自動成為好友!這招真的很厲害,你可以想像這可能是伊朗封掉gmail最被重要的原因!!
email的革新开始了。
Google Buzz不錯用的說..比Facebook簡單很多.
文章寫得很不錯哦。用自己的創意真的可以源源不斷的創造商機,學習了,謝謝Converse all star和adidas是我的最愛,不如你也來看看了 呵 converse All Star帆布鞋
不看好 google 的社群
Google的Orkut失敗後轉向Buzz, 目前最大的問題應該是Privacy吧….
世界正在轉換 人與人的關係 越來越接近
網路的無遠弗屆 正在席捲 人類的互動模式
商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 萃煉出來
懂得運用的人 就是下一世代的 新銳貴族
Google Buzz 已經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