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有資格成功?「沒格」的人
這星期即將來到2009年最後一天,也是這個十年(decade)的最後一天。開春新希望,有沒有人希望2010年能「加速更成功」?
這樣的想法可分為兩種:第一是想要「升遷升得更快」,第二是想要「跳出來創業成功」。兩者都可來看看下面這幾篇文章──
兩篇都提到很類似的事,關於「資格」。他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誰夠資格成功?」
也就是誰有資格、誰有能力,被快速的升遷拉拔躍過其它同事?誰有資格推出成功產品來創業成功?
上周《富比士》有一篇文章觀察到「誰才夠格被快速升遷」,這是真實的故事,有兩個都很想升遷的人,兩位都從商學院畢業,來到一家投資公司,兩個人都想好好大幹一場!於是處心積慮,想辦法升升升、升升升,不過最後的結果是,其中一位在短短一年內被升為資深分析師,而另一個卻爬得很~慢~,為什麼?
第一位叫Ted,他是爬的比較慢的那位,但其實,他各方面能力都比人家強,一開始就知道,如果想爬快一點,就應該讓自己「和別人不同」,上班族通常讓自己和別人不同就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卓越工作」,在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的比其他人都還好,另一種是「加強社交」,也就是努力的去和一些高層打好關係,在老闆那邊可以美言幾句。以上兩點,Ted都努力的進行中,Ted資質聰穎、口才便給,又不怕加班、耐操耐練,份內工作做得很好,老闆都很喜歡。
不過,Ted後來卻發現,還另有一位叫做Mark的同事,和他同期進公司,工作表現沒他好,卻硬就是「爬」得比、他、還、快?
怎麼可能?
不夠「資格」的Mark,竟然爬得比資格更夠的Ted還快?原來,Mark用了「第三種方法」來讓自己與眾不同,還有什麼方法呢?Mark一進公司後就發現自己和同儕相比,並不是這麼有幹勁的人,也不確定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做到,這麼競爭激烈的場所,他這樣競爭也沒用。或許,就是因為Mark有這樣難得的「先見之明」,因此Mark做了一些別的很拚的年輕人不會做的事。這些事,因為大家都忙在自己的電腦裡把自己的事做得很好很好,因此都「忽略」了──
到底是什麼事呢?
Mark一邊做自己份內工作,一邊將剩下的時間拿來研究「別人在做什麼」,這一點,就是許多忙著競爭的小同事,不肯花時間去做的事了!他積極的跑去問他的同事,無論是小秘書,還是小經理,或是其他部門的人,只要碰面到的,他就跑去問問看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安排一天時間,如何將他們被指定的事情做完……。慢慢的,當他問了「夠多人」以後,Mark也很快察覺「同事之間」、「部門之間」有什麼地方可以被改進的,於是他先開始做一些看似瑣碎的事,幫忙周會訂便當,幫忙確認辦公室用品在用光之前就被訂足……他的主管很快就發現Mark正在做的事。於是,Mark雖然並不是表現最好的,也不是最有領導魅力的,並非人緣最好的,但大家都蠻感謝他。
後來,Mark開始自修Excel的程式語法,來幫忙「補」一個同事做不到的洞。很快的,他們發現,除了Mark以外,在公司裡已經沒有人比Mark還懂得內內外外這麼「廣」的資訊,如果要找人來開會,找Mark就對了!於是他開始被允許越級參加愈來愈多的會議、各式各樣的會議都會參加。一年還沒到終,他已經被升為資深研究員,而他所獲得的獎金比別人多50%!雖然Ted比他厲害好幾倍,但和其他同事相比並沒有傑出太多,而且天天累得像狗一樣,相較之下,Mark比Ted還輕鬆的就得到升遷機會。
Mark雖然「資格」不夠,但so what?
什麼叫「資格」?資格是誰訂的呢?
Mark心裡已經不是按照一般分析師的「資格」在想自己,它想的資格自成一套,或許他根本就是「沒格」(沒去想任何資格的事)!大部份的上班族都以為,「資格」就是自己本身的工作能力,或許是EQ或社交或人緣或語言能力…但其實,「資格」的定義根本就沒有絕對,我們真的需要的不是硬碰硬比「資格」,而是比「沒格」。
下一篇故事,是給一些想做「更大的改變」的,也就是辭掉豬頭工作,自行創業者,這周末剛好在美國出現「誰才有資格創業成功」的筆戰,起始者是最近愈來愈多有趣文章的「Study Hacks」部落格,他們提出一套相當大膽的「創業資格論」:「如果覺得怕怕的,還是不要隨便離開你這爛爛的工作,因為,或許你真的就是屬於這爛爛的工作!」
作者提到一個創業失敗實例,一位叫Lisa Feuer的行銷經理向來嚮往創業,到了38歲她終於陡然下決定遞出辭呈,去年夏天,Lisa的這段創業故事還曾經上了《紐約時報》;當時Lisa花了4000美元去自學瑜珈、做了瑜珈老師,開了一間叫「卡馬孩童瑜珈」(Karma Kids Yoga),這個點子聽起來很不錯,不過,沒多久後就垮了。先是因為她原本任教的一間瑜珈中心因經濟不景氣而倒閉,家長也因為支出緊縮而不想再付錢,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事實上這個「孩童瑜珈」也沒有想像中的需求這麼大、生意這麼好。2009年的今年,Lisa整年只賺了1萬5千美元,連基本生活開銷都付不夠!只好倒閉。
這篇文章的作者為「創業」這件事起了一個達爾文似的定義,他認為,Lisa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她沒有「認清她的能力範圍」,Lisa其實根本「不夠資格」去做她想做的那個創業家,她去上的那個瑜珈課只要付學費就可以學到,學到以後,她憑這些買來的「特色」,還不夠真正具備成功創業者應該具有的「特質」!而且這位作者甚至說,其實Lisa的失敗,她自己是感受得到「前兆」的。這個前兆就是,她當初創業前,其實感覺到「怕怕的」。作者說,這「怕怕的」就是很重要的前兆。他認為,創業不應該「怕怕的」,創業者如果會成功的話,他應該感到很輕鬆,不會怕怕的,這才表示他「有能力」創業。我們可能看到有些人哇塞這麼勇敢、敢跟著夢想走,但其實只看到表面,這些人敢這樣做,有可能是因為另外還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工作機會在等他,等半年,於是他想反正有一個「保護網」,就試試自行創業,半年後不行的話再回去工作,順便把創業貸款都還清!這一段是其他人看不到的,而這一段表示,創業其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的。因此,作者認為,如果你在準備離開時,可能心裡有點「怕怕的」,覺得「怪怪的」,充滿了不確定感,必須去請求很多人的安撫,那表示你的直覺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他主張,創業前的第一步應該是先讓自己「有資格」,不斷的去加強自己,直到沒有這股「害怕」,就表示自己「夠資格」了,再跳出去創業。
這篇文章出來後,我覺得怪怪的,另外也馬上也就有人寫文反對,他們提到,剛剛那篇文章的作者從來都不是一個創業者,他在這邊講這麼多也摸不到創業者的心情;這篇新文章的作者表示,Lisa雖然在「孩童瑜珈」失敗了,但這只是第一次,令人很期待Lisa在第二次的嘗試會是什麼樣?如果依剛剛第一位作者那樣寫法,那Lisa應該摸摸鼻子承認自己是個笨蛋,所以必須回去那笨公司去重新申請那個笨工作,做個乖乖的笨員工,這樣太可惜了!
這位作者以成功創業家的身份表示,任何一個創業者如果真的打算完全拋棄一份工作去創業,那麼「緊張」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已經丟掉了太多的東西。「唯一保證失敗的路,就是原地不動。」他嚴辭批評另一位作者。
人類在組織的成就,真是令人讚嘆!大部份的人們都已經被制約,從小拚好學校,畢業後就進入企業體系,有的在小公司,有的在大公司,攀著一個職位的名稱,從助理做到副理做到經理……月薪五千一萬的幾年往上加去;許多書籍雜誌所強調的都是怎麼做更厲害的員工(成功職人)、怎麼出來做更成功的創業家(開店心得)──奇特的是,真正最輕鬆賺錢的人,卻不在這個系統之中。因為,他們都已經不看什麼「資格不資格的」。資格是他們拿來找到更好幫手的手段,他們謝謝社會上的「資格」讓大家拚命忙一些小事,讓他們有資源去賺到大錢!
所以,世上從來沒有「誰有資格」來做什麼事,只有「格太小」。開春第一件事可能是將自己的格子擴張到最大,讓自己不必再被「資格」這個計算方法給箝控。
讓自己「沒格」。
寫得很棒!
亦有同感!
內容亦有同感
2010上班族新指標!
非常喜欢那个图片,和文章一样,说明了很多道理。
很有趣的文章,很能讓人自省。
创业实际上是选择哪条路走,然后在选对路的基础上,坚持走下去。能不能选对,能不能坚持,直接关系一个人的视野、能力,没有广阔、前卫的视野,那就会选错路;没有好的能力应对路途的百转千回,那就走不完这条路。结果就只能失败了。
看完後又怕又爽
说了很多新的道理~~更新了对‘资格’两字的认识~
謝謝,學到另一個思考方式。
跳脫原有的框架能看到一般人不能看到的,成功的機率就非常的高!
一切都是變數
真是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啊
一個字: 讚!
格局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GOOD
我還在研究創業計劃
不過很多點子都不少風險
真的是这个样子,大格局成就大事业啊~
第二故事 同意第二反對文章的說法…
而且對一件事情下絕對的斷定…感覺很蠢!
世上從來沒有「誰有資格」來做什麼事,只有「格太小」。開春第一件事可能是將自己的格子擴張到最大,讓自己不必再被「資格」這個計算方法給箝控。
想要成功,就要與眾不同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要成功就不能三心兩意
創業就是要能解決千頭萬緒的瑣事,不只是技術/專業面的問題
呱哈~這和之前六兄的一篇文章有相同巧妙之處,
大家都以為創業的人是最大膽的,
其實他們可是比誰都還要膽小呢~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看到現狀的安穩是一個假象,
為了脫離這個假象而去尋求真正可控制的安穩,
才會願意投入那個創業家的道路囉~呱哈!
Anyway, 如果想要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和大家走不同的方向!
當您走出去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路可走啦!
害怕!廢話誰不會害怕!呱哈~
重要的不是那個害怕的感覺~
重要的是你能夠越早體會失敗、認識失敗、接受失敗,
你就比人家更接近成功啦~呱哈!
感謝六兄的美文喔~感激不盡囉!
大部份的人們都已經被制約,從小拚好學校,畢業後就進入企業體系….──奇特的是,真正最輕鬆賺錢的人,卻不在這個系統之中。
مشاركة كبيرة
Mr6說的某一段我很喜歡..
作者認為,如果你在準備離開時,可能心裡有點「怕怕的」,覺得「怪怪的」,充滿了不確定感,必須去請求很多人的安撫,那表示你的直覺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他主張,創業前的第一步應該是先讓自己「有資格」,不斷的去加強自己,直到沒有這股「害怕」,就表示自己「夠資格」了,再跳出去創業。
現在的我應該先讓自己夠資格!!!!
現在要讓自己愈來愈與眾不同以經變難了
但是懂得觀察的人就是能找出一條可行之路
我覺得Mark也未必是沒格
他是在生活中先取得資格
近而在職場上就晉升了
說實在的
要在工作上突出說好聽是巧思說難聽就是心機阿
但也不是算計的那種心機
而是你必須比較細心
除了能力之外還得有一些”感情因素”
真是不容易啊
謝謝這篇文章
讓還沒踏入職場的我有更多認識和心理準備了
跳出這個框框,你看到就都不一樣。不要懷疑,這樣做沒有對錯之分。創業沒這麼難 覺得難的那些人始終都還沒有開始創業 哈哈
“2010”跳出舒適圈!
决战2010
有人說:成就不會超過自己的想像,
反正要面子就沒裡子,有藉口就沒出口,
放下身段,捲起衣袖,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真的做很重要啦,不然永遠都是想像!!!
6年前創業至今
跌跌撞撞
2009準備好了
2010勇敢出發
沒什麼好怕的
沒錯,全心專注在工作任務與專業的人,才能快速獲得成功!!
其實我看不太懂
不過我目前也碰到這個情況
我的家人覺得我沒有資格創業
(因為我從來就是一個內向的人 也沒有太多工作經驗)
但是我創業也並非辭掉工作
是一邊工作 一邊的創業
碰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 想辦法請別人協助
我覺得還蠻好 但是家人很擔心我被騙
有時候真的會想 人家做生意做了一輩子
我只不過是個初出茅廬新手而已
不過心理還是想嘗試
格這個字用得很棒
我個人請向朝性格與格局方面著手
性格與格局是一體兩面
以創業來講
在職場上能做大事的人通常在一開始
所佈的局就與一般人不一樣
但是格局大相對的也會增加風險
此時機運就扮演東風的角色
迎接新的一年除了執行未完成的目標
do something different
也是可以想一想的
祝所有Mr. 6的讀者們 有一個更好的
不一樣的新年
思维在不断碰撞中产生火花。非常值得思考。多谢。
了解的面廣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每個故事可能都是個案…
有人做了一輩子故事中”爬比較快”的那個人還是一樣在泥堆打滾….
有人就像行銷經理一樣勇於創業,然後衣錦還鄉…
沒人知道這場比賽上帝給與你的跑道會是什麼模樣….
準備好實力、做好功課..就好好衝刺吧….
2010年,卻是需要改變.創意發想團,討論科技,討論人性,討論行銷…勇敢的創業吧
不太認同這件事:
創業前的第一步應該是先讓自己「有資格」,不斷的去加強自己,直到沒有這股「害怕」,就表示自己「夠資格」了,再跳出去創業。
一般來說,大部分創業成功的人,事後的答案都是創業必須過程中『學習』的夠快,而且『堅持』到底,懂得快速『學習』調整,多的是連資格都還不具備是邊跑邊穿褲子的創業家,後來也成功的。
翻開創業的人經歷,第一次就成功的人固然值得羨慕,但是失敗好幾次後才成功的例子也是一籮筐。
其實沒格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臉皮厚啦,很多事只要自己做的自然,別人也就覺得理所當然。這種放得開的心態很容易讓自己步步高升!
其實是一種經驗的累積
你有嘗試每種事物必有心得
我覺得Mark也未必是沒格
他是在生活中先取得資格
近而在職場上就晉升了
補充 27 樓的留言:
“以偉大的思想培育心智,因為成就永遠無法超越思想。”
﹣﹣英國政治家 狄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brilliant!!!!! love it~
“世上從來沒有「誰有資格」來做什麼事,只有「格太小」。開春第一件事可能是將自己的格子擴張到最大,讓自己不必再被「資格」這個計算方法給箝控。
讓自己「沒格」。”
深表同意。
Read the story, but very sorry to say “can’t disagree more.”
If Mark is not one of those boot-lickers, he must be very good at self-promotion, i.e. increasing one’s own visibility. After all,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shortcuts to the promotion.
As for what’s said in the examples “並非人緣最好的,但大家都蠻感謝他…後來,Mark開始自修Excel的程式語法,來幫忙「補」一個同事做不到的洞…”, which is unfortunately “politically incorrect.”
As the Chinese sayings “不在其位…”, one should -NOT- take over duties from others because doing so can’t possibly get appreciation from them. Let alone you are threatening their job security.
No one likes to be out-shone by others, specially your bosses.
Pointing out area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company’s good also reveals area of mismanagement. Often times, that implies your bosses are incompetent too. (Between, which is most likely the case.) So they’ll spend all their time/effort denying it. If you are not smart enough to be quiet, God bless you!
All in all, Mark is considered “successful” as he gets promoted. There are millions of ways drawing a target after shooting the darts.
不錯!看完後,讓我對以往的一些想法有了改變。
努力對方向很重要,能發現問題更重要
寫得真好,很多都問題都是我們現在所遇到過的,看完後感受很深
UGG雪靴Converse愛迪達levisalife鞋
As the Chinese sayings “不在其位…”, one should -NOT- take over duties from others because doing so can’t possibly get appreciation from them. Let alone you are threatening their job security.
No one likes to be out-shone by others, specially your bo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