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新怪象:抗議的都不是大事,真正該抗議的卻還傻傻照做

上星期網路上的最大事件大概就是Facebook邀請使用者更改一下隱私設定,所有的使用者進去Facebook,都會看到一個「來自Facebook的重要訊息」,它會說:「我們進行了一些調整……。」一開始可以按「略過」下次再提醒,這幾天來已經規定一定得填寫之後按「儲存」,不然這個視窗就揮之不去。

到底……要調整什麼?

各位應該讀過四處的文章了,Facebook是在鼓勵我們將某些資訊設為公開,譬如「關於我」、「學歷與工作經歷」、「我發佈的內容」、「近況更新」,還有「相片」、「影片」、「網誌」等等,當然你可以設成不公開。另外,「有我在內的相片和影片」、「生日」的訊息,Facebook則鼓勵你至少設定成只給朋友的朋友看。而「電郵地址和 IM」、「電話號碼」、「地址」等則建議只給朋友看,至於一些原自訂隱私則繼續不變。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激進、積極的邀請,不想修改的,必須要費心將所有設定都改到右邊去才能「保留原設定」,重要的是,無論你怎麼設定,有些小地方,Facebook已經決定幫你永遠的公開了,譬如,現在你無論怎麼做都已經無法將「自己的朋友」遮起來,所以,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看到你的朋友。你也無法將加入的粉絲專頁遮起來,任何一個人都看到你加入什麼專頁。你只能調整搜尋設定,讓其他人「搜尋」不到而已。當然,Facebook會這樣做,是為了讓整個個人的檔案更透明化,更容易被搜尋引擎搜到,讓他可以成為網路上最大的提供資訊的網站,另外也提升「閱覽到其他陌生人的樂趣」。

不過,這麼一場相當激進、積極的邀請,果然讓很多人群起「抗議」!在上星期,網路上已經輪番罵過一輪了,Facebook宣告的網頁上就有高達2500則負面留言,然後,八卦網站Gawker馬上就間接踢爆了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私人派對照片,總共290張。這些照片原本只給他的朋友看的,設定修改後,這些照片也給了「朋友的朋友」看,他們揶揄道,是不是Facebook設定改太快,改得馬克小子自己的頭都昏了!不過,我們從這事件也瞭解到,原來,設定成「朋友的朋友」就形同公開了,只要有一人知道,整個網路都看到了。

但,我們想問的是,人們,真的這麼珍惜Facebook曾經給大家的「封閉社群」嗎

據資料,有高達80%的使用者,是從不修改他們的隱私資料的,只使用Facebook幫他們設定好的設定,從不過問是否隱私過份曝露。大部份的使用者,其實從來沒有將自己帳號上的所有隱私設定好好的看一遍、記起來。換句話說,大家平常都是很笨、很傻的,但這次的「修改」,因為Facebook好心的高調的在登入的時候「提醒大家」,大家突然知道「有些東西和之前不一樣」!,看起來「自己的隱私會再被透露更多」!這,就讓所有人(包括我在內)整個緊張發抖

然後,就跑出去抗議了!

還差點沒跑上街道去舉牌了!

人性,就是這樣的奇怪,該聰明的時候不聰明。周末有另外一則新聞更有意思,它真的說明了人們正在抗議的事,其實都不是大事,真正該抗議的,到目前為止大家都還是「渾然不覺」──

這篇新聞是在講到,知名大型購物網站、亦是上市公司的Overstock的執行長Patrick Byrne,竟然被抓到他利用Facebook的力量,去「駭」進他「敵人」的「社交圈」,可能從中竊聽重要資料或蒐集所有個人的來往記錄--

啥米?

先來看看Overstock的簡介,它早在90年代就是一個網路知名的讚點子,這個購物網站的商業模式就是四處和廠商簽約,專門代銷他們過剩的、過季的、過多的庫存商品,原公司於1997年創立,在1999年被現在這個執行長Patrick Byrne買下之後,據維基百科所述,就再也沒有盈餘過。後來股票上市,還有一些關於提倡某種放空股票手法的爭議(naked short-selling),於是,Overstock十年的歷史下來,這位執行長一直站在「火線」上;十年下來,從華爾街、記者圈、部落格圈,許多金融界的人士,一直不斷的撰文批評Overstock的爭議做法。甚至到我們讀維基百科這篇文章,也可隱隱感受到兩派人馬在上面,對這段歷史修來修去的攻防戰。

纏鬥十年後,最近這位執行長有了新的動作,首先是之前某位Overstock的抨擊者發現,有一個可疑的陌生人,在Facebook上面試圖和他做朋友!這個人叫「Larry Bergman」,在高盛工作,長得也真的一臉像Larry的模樣。不過,其實這個名字並不是此人的真名,照片也不是此人真的照片,這個人的真名叫做「Judd Bagley」,他是那個Overstock執行長的助手。據這位部落客說,他積極的使用這些化名,去和所有這個產業的「關鍵人物」建立關係。其實這動作還算蠻正常的,有些人本來就需要認識更多此業界的人,Facebook是好辦法。這位部落客之所以認定他「圖謀不軌」,是因為這個「假人」不只是第一層搜索,還很有耐心的去一一加上他們好友名單的所有朋友

這件事已經不知進行了多久了,說不定有一年以上,說不定有兩年。兩年來,這個假帳號拚命的加入這個業界的名單,然後連所有好友都不放過,於是,這個「假人」真的將所有「關鍵人物」的「非思不可帳號」都拿到手了

看!這位「假人」的好友名單中,現在已經有了譬如《紐約時報》記者,還有幾個其實是知名的常常批評Overstock的部落客,還有一些雜誌如《Big Money》的編輯,還有一些金融界常常買賣Overstock股票的人。大部份的好友,都是以前曾經批評過Overstock的人。他將這些人,全部集中在這個帳號裡!

這種做法,其實在駭客圈已經傳了好幾年的「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pretexting」,在Facebook裡,常見的一招就是做一隻非常完美的「假人」,然後讓他去和其他人朋友。理論上來說,所有的人都是連在一起的,舉個例子,某位業務員可能換過三個工作,這三個工作的公司有可能都是同一個產業,因此只要認識到他,就可以去認識一缸子「其他公司」的員工,這間「其他公司」說不定就是你的競爭者;即使裡面的100名員工都守口如瓶,難保偶爾有一兩位「離職」的員工,而這些離職的員工,也剛好都會是這100名員工的朋友。這個人大概發現,從這邊一路「交朋友」下去,可以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以這個部落客自己說,他雖然後來發現這傢伙是「假人」而將他踢除,但為時以晚,他的太太已經不小心加入了此人為好友,而,有一位Sam Antar的業界人士發現此人加入他帳號後,發現他的16歲小孩的Facebook帳號竟然也有此朋友,「連小孩都不放過!」這位部落客咬牙切齒的說。

但更扯的是,這些人為何加朋友的時候都不會「看一看」是誰?

為何在路上有人要送你東西都會先看一下是否是詐騙集團,在Facebook上面卻「來者不拒」?

原來,人性就是很容易陷入「沒人會特別注意我」的錯覺;大家碰到有人要加朋友,通常不疑有他,大多也都以為是真的人,說不定在哪裡碰過,所以都加入。早就有人一直以這樣「拚命加朋友」的手法來做一些商業宣傳。這就如同金光黨跑來問老婦人信用卡密碼,老婦人心想「歹徒不可能來找我這個看起來窮窮的老太婆」、「不可能運氣這麼差是我」,所以就被牽著鼻子走。

大家認為,他就算加入,「能對我怎樣嗎?」沒錯,是不能怎樣,但他能對你的「朋友」怎樣。一個人性可能不容易有漏洞,但許多人的人性加在一起,加上這一群人又是同類型族群者,就會「漏洞百出」。然後,他就真的能怎樣了!他可以打破所有隱私之牆,伸入到你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深度。

這種漏洞,是「補」不起來的。我們可能花了五年的時間才成功的教育自己的孩子,當有陌生人要問路的時候,你應該說「No」而不是傻傻跟著走,千萬連「一步」都不能走。這是一個這麼困難的一步,而現在,你可能要花多少年才能讓大家(尤其你的所有朋友,和你所有朋友的朋友)都知道如何使用這些隱私權來保護自己?如何在一個人要交朋友的時候,小心的看著他;當他可能不是朋友時,趕快將他刪除掉?

於是,這就變成了另一場遊戲了。我們必須反過來看這件事──如果有些人默默的利用「當你的朋友」來看到你的資訊,那不如把這些資訊全部公開來,或許大家還會比較警惕的發言一點?這樣來看,Facebook的做法也許是正確的,現在會有一段「陣痛期」,長高的時候,腳底都會痛;人類的朋友總數要從110~130人成長到1000人,一定要經過陣痛……。不過,Facebook到底最佳隱私設定值應該是怎樣,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我們真正學到的是,這世界上常常會有「抗議」,但大部份的抗議都是針對一個小小的「習慣的改變」,譬如一條路上突然間鋪出一條行人專用道,車子原本有三條線,現在只剩兩條線塞車,抗議聲就來了!這些抗議聲非常響亮,用詞非常毒辣,讓商家聽得頭昏腦脹……。

但,對於一些其他「有心人」來說,這些「抗議」其實正是最天然的屏障,讓一些他們最大的競爭者,會在那邊「動也不動」,讓那些競爭者只敢這邊調一點、那邊調一點以防現代網友掀起如洪水般的抗議聲浪,這時候,你在下面默默的、靜靜的、不動聲色的,建築一條真正能將世界翻過來的秘密渠道

在這個抗議聲愈來愈大聲的世界中,感覺上,真正能做「大事」的,是先利用大家所看不到的人性「默默的進行」,等到十年以後,才來出來拚輸贏。換句話說,現在的抗議、現在在報導這些抗議的新聞、或是現在引用這些報導還在分析這些抗議的評論(如這篇文章),其實都是……大便,未來的市場也變得更詭譎了。

2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