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皆小贏的世代,「負數」反而是大贏的第一步?

這周讀到兩篇文章,成強烈對比──

其中一篇講到一位叫Terrance Watanabe的超級富翁,他在2007年那年是拉斯維加斯賭城的常客,最常去的就是Caesars Palace和Rio兩間旅館,結果,他創下一個記錄──

一年內,在牌桌上輸掉了1.27億美元

在賭場內要怎麼輸這麼快我也不知道。不過這樣一輸,可就將他二十年來所賺的錢,幾乎都輸掉了。不過,神奇的是,他還是可以很快的將1.12億美元「還回去」,剩下1400萬美元沒還是因為他不高興該旅館和他收取費用所以還在訴訟中。

在這傢伙風光的時候,據說他口袋裡常常裝滿了好幾張100美元鈔票,一張一張的亂給出去;最多曾經一天總和給到2萬美元。他還買來一大堆的Tiffany禮物盒子,裡面裝了50美元的禮券和100美元的紀念幣,隨手送給當天服務他的那些服務員、司機、甚至保全人員,這些行徑,聽起來讓人覺得有點「噁心」了。

另一篇文章講的則是一位教授,這位教授有出書,也有相當不錯的知名度,不過,竟然也同樣的陷入財務危機。他笑說,大家都以為只有年輕人會刷爆卡付不出來?萬萬沒想到一位有才氣也有知名度的學者,竟然也發生同樣的事。他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是這些出自貧窮,卻決定選擇學者一途的,終究還是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跳脫貧窮,過的生活甚至比小時候還差!他將原因歸疚於現代太容易舉債,當年他一直也沒有購買房子、沒有存款習慣,他對財務的索求從他那輛破爛爛的老車就看得出來。

兩篇文章講的是兩個人,分別都陷入了債務的危機。重要的是,兩者有什麼差別

你認為呢?

我們會覺得,前者雖然欠大了,但應該只是「一時」,之後有可能會賺回所有的錢。但當然也有可能被抓去關、或含恨而死之類的。後者,雖然不會這麼極端,但說實在話,他再翻轉成為富有人的機會遠遠不如前者。

這,只是一個直覺而已。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都會看到的感覺--

大家都知道,有錢人想的和我們不一樣,如果你有這麼一個機會輸了上千萬,那你也會有機會贏了上千萬甚至更多,曾經在Facebook引用過一篇文章,提到怎樣的特質可能是個超級百萬「業務戰將」?該文章建議,那些什麼自信、三寸不爛之舌……特質都不夠,真正好的業務、真正的超級戰將,一定有個特色:「他喜歡買……『貴』的東西!」他可能腕戴勞力士手錶,戴高級的皮帶,口袋還插著一枝Monte Blanc筆;他家裡可能擺著一張名畫,全身邋遢卻開一台好車。因為這種特質代表了兩件事:第一,他曾經有些輝煌業績,買得起這些。第二,他以後得繼續再創輝煌業績,才「養」得起這些昂貴個人收藏品。

相較之下,那位同樣陷入財務危機的學者,自己也表示,他其實非常投入自己的研究,為了研究而忽略了每天的收入的重要,以致於自己陷入困頓;教職是神聖的事,本文不是在討論這個層面,我們只是就財務面來看。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賺大錢,但每個人一定都希望自己不要陷入財務危機,能夠不在一個窮困的狀態下過活。

為什麼學者會窮,而大亨會富有?

因為,大亨願意負1000萬而不眨眼,而學者只負了1000元就開始分析社會系統是否有不對的地方。糟糕的是,學者不認為他自己是「負」的,儘管沒錢,但他是精神富足,而大亨承認他現在是負的,不過他會努力「轉負為正」,不然他可能就活不下去。

重點來了:現在我們發現,這件事,已經不只是財務方面──

怎麼說呢?

現代是一個很特別的和平時代。幾十年前無論各個社會仍存在威權,在社會、在公司、在組織、甚至在學校。今天不同了,人人都有信心他們有一天可以出頭,每個人都認識一兩個「名人」,打開雜誌全是我朋友寫的專欄;我認為,這是Web 2.0時代帶給人類一個永遠的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人人都不是從「負數」開始

大家都有一點點成就!大家都有一點點的虛榮!從前的時候,每個人想爬到高位、開名牌跑車,有好多好多的理由,現在,大部份的理由並不需要我們爬到高位、開名牌跑車就可以得到了,說不定爬到高位和開名牌跑車這些成功人士還不如一個網路上成功人士所享有的虛榮感還大;於是,大家不想比賽了

因為已經贏了,儘管那個贏是多麼的虛。

兩周前,TechCrunch也出現一篇引發相當討論的文章,它提到,創業比賽不但不表示創業可以成功,事實上,如果一個創業家「輸了」創業比賽,反而一件好事!怎麼說呢?創業比賽就算贏了也得到小獎金,除了獎金以外它引來真正成功的比率是一樣的,這個機會與其讓自己陷入一個「成功者」的模樣,不如趁這個機會當一個「失敗者」,這樣,從心理開始,就已經贏過其他自以為已經成功的創業家了

我們要虛贏,還是實贏?

在現今和平的世代裡,沒有威權,因此每個人都正在享受著大大小小的「虛榮」,在大家都以為自己已經「還不錯」的這時候,如果你都還沒有成就,那正是一個很棒的狀態,不只是贏過了其他創業家,是贏過了同一時代的其他人,唯一和你一樣的是這些忙著照顧小孩的媽媽們或是五十歲以上不會用電腦的人。你會是很少數的年輕人,在自己的上空完全沒有厚雲層,你是從零開始,甚至還從負數開始,這個可以為你省了多少的其他的雜音?省了多少的影響?

文章裡還引用了一本書叫《Nuture Shock》,這本書先前引起爭議,因它倡導「讚美小孩」其實不對。它認為,現代的孩子人人平等,就算考最後一名也有值得被鼓勵的地方,這點在自信的培養上面是好的,但是另外會有副作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不是從負數開始,因此上面已經沒有更好的目標;如果原本就是第一名的那就繼續保持第一名就好,但如果不是第一名,他的專長或特色又無法成為糊口的工具,那這個「從來不是負數」的氛圍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可能無法奮力游到對岸。這本書認為,一眛的「讚美」是沒有教導價值在裡面的,反而是指正(並非罵)才對小孩較好?

孩子因為沒有輸了一千萬,他也不認為自己正在輸了一千萬的過程之中。他感到人生這樣即可。在這個世代,他已經輸了。

反之,要讓自己得到這股動能,應該也是蠻簡單,第一件事,先讓自己最care的部份,輸掉一千萬開始。能輸掉這麼大,很快的未來也一定能「贏回」……這麼多。

2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