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完美的咖啡館
徵求中:
Mr.6團隊想找「室友」:我們最近想搬到捷運南京東路站附近,徵求想一起租辦公室的「室友」,房間的話月租會在1萬~2萬(未定),單個位子的話每個位子月付6000~8000元,歡迎一起來作伙,尤其歡迎異業的(譬如網拍商家),歡迎以「室友」為主題寄信給我們 contact.mr6@gmail.com、invite.mr6@gmail.com。
前陣子曾經差點找一個辦公室,安定下來,不過,才過了兩天的時間,我就想念起咖啡廳的生活,於是就取消了辦公室的計畫,回到咖啡廳作遊牧科技人,喝咖啡、談是非(不,我是說…生意)還蠻愜意的,刺激更多的創意…。
不過,咖啡廳不是沒有缺點的。如果是在比較大的咖啡廳,我們來到一個地方,就會發現隔壁怎麼也在討論和我們差不多的話題。我們或許就會講小聲一點。有幾次還被隔壁桌認出來,只好再換個地方;這時候,又會很希望有一個隱密的辦公室,起飛的秘密基地。
今日忙碌,就轉貼了許久前的專欄作品給各位享用,若有興趣的,可以購買這期的《非凡新聞周刊》,看到最新的專欄文章:
《華爾街日報》提及紐約市的「咖啡館」的新災難!報導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原本自己也是電腦動畫設計師的女性,開了一間咖啡館,從前都很歡迎電腦族來到她的咖啡館上網、工作、喝咖啡聊是非,不過,受到今年經濟不景氣影響,「網路族」大增,網路族進來往往就只點一杯咖啡,使用自己的電腦上網,太愉快了,就賴到中午還不走,使得中午上班族的主要客群(他們的平均購買金額較高)沒位子坐,收入陡減。
於是,這位咖啡館老闆娘最近忍痛作了決定,將插座用「膠布」封了起來!希望這些電腦族「電池用光了」,就會離去。
報導說,十年來,咖啡廳因為SOHO族而興盛,但也有可能因為同樣的人而衰敗。隨著NB電池愈做愈久、EEEPC這種小型筆電不斷推出,於是,咖啡館的老闆們有麻煩了!由於網路人大多有與咖啡館有過「太美好的經驗」,因此這篇《華爾街日報》文章一出,立刻引起大家重視,引發網路上許多討論--
其中,《經濟學人》浪漫的回顧,第一間咖啡館其實早在1652年就出現在英國倫敦,當時的咖啡館,已經可以讓你坐在那邊喝杯咖啡、閱讀所有的報紙,然後與人一起高談闊論、針貶時事。而同一時期,同樣的模式,在古中國是以「茶館」的形式出現,在法國則是露天小座。當時這些地方,其實就有如現今網路上的部落格、討論區,只不過,現代人看似獨自坐在咖啡館,其實是在另一處的另一座咖啡館的其它人,在網路上共同工作罷了!
到底,像「咖啡館」這樣的地方,魅力在哪裡?他們將咖啡館稱為「第三地」(The Third Place),提供了不同於「家」這個「第一地」,或「辦公室」這個「第二地」的放鬆、休息、充電、思考的地方。因此,咖啡容易上癮,「咖啡館」更容易上癮,一旦你的生活多出了「第三地」,就很難再沒有它。有些公司甚至已經不喜歡在會議室開會,寧可到樓下點一杯飲料,彷彿這樣的氣氛才談得定生意,因此這「第三地」,現在已經有點變成「第二地」。
這,就是目前咖啡館老闆們最怕的噩夢。
但,真的應該當噩夢來看嗎?有些腦筋動得快的人,卻已經看到咖啡館從「第三地」轉型為「第二地」的更龐大商機!
根據第一手消息,我已有認識的、住在美國的知名華裔網路創業家,和幾個創業家聯合著手計畫在舊金山、紐約等地開設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廳 + 育成中心」,假設他們夠執行力,應該在最近幾個月就會聽到初步風聲,他們會提供和咖啡館一模一樣的環境、飲料、音樂、雜誌,卻也提供印表機、傳真機、甚至櫃台服務員。當然,收費模式也會有點不同,最後這個創業家是充滿信心這會是一場多贏的生意!
(註:這些美國創業家後來就沒有消息了,不知道是否已經開設,真的還蠻期待的。)
事實上,也有一些咖啡館已證明,這模式是可行的。遠在坎薩斯州的一處小報引用了一家當地大學旁邊的熱門咖啡館「Caffe Posto」的案例,這間小咖啡館一直張開雙臂歡迎SOHO族和學生,結果現在已經有人直接在裡面和夥伴一起工作、幾乎將工作室開在裡面,而咖啡館的生意似乎反而更旺盛,還打算開第二家,由此證明「第二地」是有「錢」途的!
我認為,如果將現在的咖啡館視為一個終端,育成中心再視為另一個終端,這「第二地」和「第三地」中間還有好多好多的「2.5地」模式可做。每個現代的城市裡,都有數以十萬計的「網路大軍」,飢渴的拿著鈔票等待下一個讓它們流著口水的……咖啡工作室!
從一個同樣是創業者的角度,我們天天都在盼望,能找到一間咖啡館,更符合我們心中的「2.5地」的模式,那這樣一來,我們一定會天天去造訪、天天去那邊開會與工作。但是,目前的咖啡館並沒辦法做到這樣,一般的辦公室仍然太封閉了,於是,我們大家都還在尋找。
如果你也是遊牧工作者,四處走來走去的,或是目前待業中的?說不定,大家下次可一起來在咖啡廳或未來某個地方「一起工作」,最好是以下類別的工作人員:(1)網站技術者 (2)網頁設計人 (3)動畫設計。說不定,我們可以一起找三、五個人,定期包下某間小小的咖啡館,或某個小地方將它打造成2.5地的咖啡館?請寄信給我(contact.mr6@gmail.com),一起探索未來咖啡館。
咖啡廳成為第二工作室,其實已經不限於美國台灣,也不限於時間彈性的自由工作者了。
今年3月30日出刊的日本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中提到,甚至連日本鈴木汽車社長鈴木修,都以咖啡廳代替社長室,於全工廠架設超過兩百台的網路攝影機,遠端掌握公司狀況與員工聯繫。他的說法是:”沒必要浪費錢蓋一間社長辦公室”。
國際虛擬辦公室的興起,背後的真相其實是: 大家都在家中車庫或咖啡廳中工作! 咖啡廳工作室(特別是私人經營的咖啡廳)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另一類型的虛擬辦公室(還不用交租金)也不一定,如此將大大改寫連鎖咖啡廳的經營模式,這股潮流值得密切注意。
我想,這樣的咖啡廳(館)商業模式,在郭先生(郭台銘)眼下,恐怕是不屑一顧吧?
我感覺這的確是一個趨勢…
如同一樓說的虛擬辦公室的概念
會越來越盛行
很期待符合網路創業家需求的”完美咖啡館”出現!
這讓我想起了,我有一陣子也是在忠孝東路某大學對面的伯x咖啡,那種感覺還真的不錯…
不過最近再去時,也發現有一區的插頭也被封起來,不知道是不是也發生了同樣的情形?
這家是我看過生意最好的咖啡廳,非常的成功!
Maybe the Hub is the way forward?
http://www.the-hub.net
現在很多辦公室,尤其是網路及媒體,或是創意工作室,
都打造咖啡廳的氛圍,就是要員工流連忘返~
如果真的要在咖啡官設辦公室
我覺得重要的是衛生
如果在咖啡廳裡面影印
微粒會到處飄
大家每天在裡面生活
得cancel的機率還蠻高的 ^^”
另外
我覺得一時的話還能接受
但是長久下去 會影響工作
譬如人來人往 很難專注
人在公共場合會有緊張感等
不過總得來說
我蠻喜歡這個idea的
如果我有多餘的錢會去做這類投資 ^_^
提案給誠品這個第2.5地育成中心或許可行
對藝術型的工作者來說咖啡館的氛圍很享受,但對工程人員來說,咖啡館大都只為了方便提神.
贝塔咖啡的努力方向
我想,這種咖啡店或許只能在小區旁,或者不是很繁華的地段才能有利潤吧……
有點像是將Google之類號稱舒適放鬆的辦公室環境移轉出來
改成用租(使用者付費)方式,讓一般人體驗到這樣的環境
讓別人打點環境、飲食等等的
是否能提高效率、就見人見智了
這不過是重回歷史,要知道現代金融中保險、股票證券交易,許多現代商業模式也的出現與咖啡館關係密不可分。
現代倫敦羅依德保險巨頭,最早起源於十七世紀80年代愛德華.羅依德(Edward Lloyd)於英國倫敦所開設羅依德咖啡館(Lloyd’s Coffee House),當時是許多船東、船長及海員聚集的固定場所,一些作船務保險的人便在這咖啡館租起房間作成辦公室,固定辦公承接業務。隨著業務量愈來愈大,名氣愈來愈響,1771年79位保險業主在這咖啡館聯合成英國史上著名的“羅依德公會”(Society Lloyd’s)。
十七世紀末倫敦的股票生意,許多股票交易人、批發商,經常聚集在英國倫敦宮廷外的喬納森咖啡館(Jonathan’s Coffee House)及葛瑞威咖啡館(Garraway’s Coffee House),他們在那裡進行交流資訊、洽談生意,並進行貸款、合股,賣買等交易。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1773年在喬納森的那批人不得不搬到附近的另一幢建築物,後來那裡便成為倫敦股票交易市場(London Stock Exchange)。
現在只是由原先咖啡館搬出去的,現在又搬回來吧!
這纇工作模式本就是人見人愛的,但現實中,試問有幾個老闆肯忍受員工舒舒服服的樣子,優哉的工作方式。
倒是咖啡館,複合式餐飲店可以參考類似APPLE IPHONE STORE 的 IDEA,讓商品也可以讓消費者一同使用,或試想只提供一個WIFI功能是否無法滿足消費者。
i love starbucks. i can stay there forever
我常去麥當勞,大多也只是為了看個報紙、切換環境,
也常在麥當勞看到保險或其它金融從業人員滔滔不絕的跟客戶介紹,
或是學生猛待在那而K書,想來也是同樣的原因吧。
最近我們團隊在創造一個學習氛圍的咖啡廳
今天看到6先生的文章讓我更有啟發了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工作,还是不错的办法!
轻松、愉悦的环境确实能是让人舒服的工作,催生出的咖啡馆的生意也是有更多的机会,呵呵,需要脑瓜灵转的才行,不然可能做“咖啡館老闆娘最近忍痛作了決定,將插座用「膠布」封了起來”决定的也会不少
很有興趣知道下一步~ 😀
QK咖啡就可以這樣,有些門市還有投影機、多功能事務機等,剛開始時候還是免費供應電源,之后很多家都將插座封了,有些則規定最低消費,例如內用最低消費40元,如果要用電源的話則要75元。過去兩個月在台北生活,想找免費提供網路和電源的咖啡廳,感覺還真難找。有朋友介紹我伯X咖啡,不過聽樓上的Neo說電源插座被封了之后,感覺上這種免費服務會愈來愈少的樣子….T_T
我在馬來西亞,這很多連鎖咖啡廳都免費提供網路以及電源插座,星巴克還提供延長線,這是因為馬來西亞這里的SOHO族沒有台北那么多嗎?
鬆藕合的工作團隊
看似美好
可是當要分工&分錢時就…
有些事真的還是要有老闆扛的啦!!!
麥當勞在桃園大興西路設的旗鑑店,設有許多的插座與上網座位區,每次客滿時候,一字排開的筆電陣仗,讓人驚奇,也讓人感動業者的貼心,雖然離家不遠,卻喜歡和大家「客燒」, 一起享受這種happy,希望老闆不要因為人太多,也開始貼「賿布」~~~
重點是要找到能獲利又能讓消費者多掏出錢來的價格平衡點,或是收費模式吧?就那種最低消費門檻而言,似乎也只能降低單一客人只點少量餐然後留很久的成本,到不了獲利的程度?
就個人而言,很好奇那些美國創業家後來找到的模式是什麼?
在有咖啡香氣的地方工作 很幸福哩…
不好意思!第26次留言:
看到咖啡店用封插座的方式來對待客人,只能說是”商障”的行為,如果客人光顧卻發生如此絕對大大扣分,口碑行銷就變負面的,如果規劃一小區域做給專門喝咖啡順便上網的人,然後採”預約優先”方式,不是就解決問題了,然後再用高明的手段控制”只喝咖啡”跟”喝咖啡順便上網”人的比例,讓門面看起來熱鬧滾滾,就更棒了…..
小弟是不看好咖啡店的發展,看看星巴克的財務結構,光是折舊跟人事費用就幾乎要把賺的錢吐回去了,而且只有咖啡單一產品,在加上咖啡屬於非必需品,可喝可不喝,,風險極高,沒像麥當勞產品多元而且又屬於近似必需品.咖啡可不是好產業,之前星巴克在全球關了很多分店……這也許就是為何巴菲特投資麥當勞而沒有星巴克
看到2F提到郭台銘看不起做咖啡,老郭實在是無里頭,一大堆碩士已經陪他”葬生”在代工黑手業,任他蹂躪,他還要怎樣?碩士要去修”製具”可是要踐踏自己的尊顏………
不過從上面討論的感覺外面上網的需求很高,也許這裡藏著商機,一種同時提供上網和飲食的商機……..介於”網咖”跟”餐飲附屬上網”中間的model….也許可以細思量…..
感謝Mr.6分享
溫哥華 Gastown 有一間 WorkSpace
一個月membership加幣 $100+
像個大間的辦公室, 影印機 wifi 插座 會議室 mailbox 等樣樣不缺
大片玻璃窗戶 + 無敵西北溫美景 + barista 沖泡咖啡 (latte, americano etc) 咖啡一開始要錢後來變成免費提供
該 WorkSpace 今年八月入不敷出關門大吉
不過我想這idea機會還是大大看好
可是現在在好像可以上網的地方…就一堆人賴著很久…當作辦公室或會議中心!
NYC 有沒有這樣的地方?
我比想好奇的是,我們到咖啡館去工作,是為了逃離像辦公室這樣的場域,轉換一下心情,當有一天咖啡館變成了工作的辦公室後,是否我們依樣會那樣迷戀咖啡館?
個人認為…這方法在國外可行
在國外因為要去可以有影印傳真的地方都不方便
加上收費又高, 所以可以在咖啡館裡頭設置
但是在台灣…你影印一張超過兩塊錢就很貴了
加上7-11到處都是, 也就是說如果你影印傳真的價格超過7-11
搞不好就會變成…大家在你的咖啡館使用你的資源然後…
跑去隔壁的7-11影印傳真…orz
覺得7-11若複合式經營咖啡廳就很驚人…
我家附近的7-11空出一個區塊放桌椅,常常看到大學生團聚。
列印、傳真、吃吃喝喝,就只差加個無線網路…
只是出入的人太多,恐怕過吵難以專心工作…
Mr6,第一次留言。^_^
我在上海, 我們公司隔壁就是一家2.5型的咖啡館。但是他把自己更定位一個可以集合各個小型創意型創業者們的場所。你可以租用他的辦公桌,辦公室,可以選擇開放的,可以選擇封閉的。咖啡當然提供,不過是自助機器的,沒有人工服務。
最大的好處覺得是可以認識到很多同業的人員,甚至可能開展合作等。可是還遠沒有達到咖啡館那種舒適和享受的程度。
我也是咖啡館遊牧族
會比較城市內哪家咖啡館有電源 有的是無限供應
有的第一個小時免費 之後每小時15元
有的網路免費
有的仍要HINTE的一分鐘一元
因此如何在這當中找到自己合適 就看情境
還要看那個時段吵鬧 哪個時段安靜
這樣可以辦公的
以前有網咖業者把一部分電腦做成商業用 有印表機等等
現在少去網咖多去咖啡廳
不知道這種網咖還存在嗎
(似乎只剩下玩遊戲的網咖嗎???)
當第二變第一,它就不是第二了。
我就很喜欢到咖啡厅,对着电脑.
一来有美女看,
二来环境的紧张感令人工作,
三来我太爱吃和喝了~
可是我就顶不住一件事,
每次出去都要穿上正装, 不够舒服~
我喜歡聞咖啡味道與喝茶,在辦公事裡處理公事
不太喜歡坐在咖啡廳裡工作,情緒很容易受到干擾而想入非非
咖啡館給人的是一種舒適度,讓心情放鬆、可與人聊天交換意見、
聽聽新的訊息、隨意吃點東西就能打發一餐。
我喜歡到咖啡館裡聽聽顧客們聊哪些話題???喝哪些飲品???這是一種社會趨勢的觀察與掌握喔!!!這比做問卷調查還快速有效、可能還更省成本。我喝不喝咖啡都無所謂囉!!??
太妙了!!!
咖啡厅一度是我生活的另一片天地
Mr.6 您好, 我想要在以下網頁連結您的這篇文章, 不知是否可以? http://www.nucafe.tw/category/%E5%92%96%E5%95%A1%E7%94%9F%E6%B4%BB%E5%88%86%E4%BA%AB/%E9%83%A8%E8%90%BD%E6%A0%BC%E5%A5%BD%E6%96%87%E6%8E%A8%E8%96%A6
我會做連結, 並會將部落格作者的簡介做歸檔, 倘若日後在網頁中介紹您的文章, 都會做好連結並介紹文章作者. 希望有機會讓我的網友看到您的好文, 期待您的回覆, 謝謝!
非常有意思的合租。。
同住一屋必须“同流合污”
去咖啡館工作 省錢 又可以吹冷氣
沒有靈感的時候 還可以看看窗外行走的行人
增添一絲創意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