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社群是「鬥勇」讓更多人被侵犯,還是「鬥智」解決人們問題?

今日文章有點囉嗦,很多例子想表達這個「鬥智」的看法。下一代社群,是鬥智而非鬥勇,這句話最近不知從哪裡聽來的,忘記是哪一場演講的共同講者,還是從網路上看來的,還是發夢想到的,在心中一直縈繞──

所謂「鬥勇」,就是用既有的噱頭直接喊人、盡量的分享,直到把所有人都榨乾為止,所謂「鬥智」,則是細細的想到一個萬全的策略,讓大家不得不轉寄、傳播給朋友,傳播之後也沒有強迫的感覺。有趣的是,昨天的「智慧」,用過太多次以後,也會變成「虛勇」,得再想一想更新潮的「智慧」去處理。簡單來說,鬥勇是在逞會員數、擴散力,鬥智則是在真正的「解決問題」

最近有一個理論和一個案例,先講理論的部份,上周有人提出「下一代社群」(Social Networking 3.0),另一篇文章可看這裡。原來,他們認為,即將有一個叫做「社群感知」(Social Awareness)的玩意,來取代了「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ing)。

什麼意思?

歐盟贊助的一個叫「ASTRA」的研究計畫,剛剛推出了一個「下一代的社群」概念,這種社群,如影片中所示,將是由一些我們身邊的機器、感應器、辨識軟體,「自動的」發出狀態更新,然後也不見得只發送到Facebook,而是發送到我們身邊任何地方,甚至你進電梯包廂,可看到電梯裡的螢幕正在播放你女兒自動傳出的狀態更新。就算你完全沒有接近鍵盤,也沒有打開Facebook,這些動態、這些訊息,都會不斷不斷又不斷的傳輸到你所認可的朋友、家人的面前。你說,為何需要這麼積極?因為當這麼多自動傳輸後,每個人就會有一種「其他人如影隨形」的感覺;對於最親的家人或男女朋友,這樣的功能讓忙碌的城市人可和所有人保持社群關係。

這樣的「下一代社群」,如何?

再講案例的部份。最近「ElfYourself」再次回來了,它所做的就是讓你上傳五張照片,這部份已經比第一代只能上傳你自己還要厲害一些了。然後,今年的新版,可以發佈在Facebook的塗鴉牆上,讓我們來觀察今年的ElfYourself會再創從2006、2007年來的佳績。據說去年ElfYourself的表現不如往年,他們將原因歸咎於去年的版本要求使用者註冊並登入,今年他們不但移除不必要的麻煩,還外加上Facebook的連結,希望可以透過「社群」更傳播出去。

真的嗎?

愈來愈有一個感覺,無論是ASTRA的「社群感知」,還是ElfYourself的新玩法,歐美人士的所謂「下一代社群」,或今天推出的新的社群手法,一直都是在「鬥勇」。他們提出了第一波社群概念,的確很成功的打開了人類的潛能,訓練了人們的習慣,但很奇特的是,很多「問題」依然留在那邊沒有解決--

真的很奇怪。譬如,朋友之間,應該是可以透過Facebook保持聯繫,但Facebook真的讓所有朋友都保持聯繫了嗎?還是有一些人,愈連繫,愈躲得遠遠的?

朋友應該可以分享最好的東西,但我們所收到的東西,真的是朋友心中真心認為最好的嗎?

如果人人都連在一起,我們應該能輕易的找到「真愛」。請問現在的社群網站,有讓我們身邊的單身人士,比以前還更少嗎?更容易找到真愛嗎?

說到真愛,最近有一個有趣的小APP叫「Cupid Code」,是一位軟體工程師做的。這個小遊戲讓我想起之前寫過的Omegle,很直接的一個小點子,卻有著比ElfYourself那種「直接來」的還要有趣的設計──據說,這個APP是一個工程師,因為喜歡一個女孩,所以就做了一個小小的程式,讓大家來猜猜,「他喜歡誰?」

是Jenny,Jennifer,還是Jenna?

是那個短頭髮麻子臉的女生,還是那個黑髮眼睛大大的女生哩?

我還以為……這,是只有小學生才會玩的遊戲?喜歡班上哪個小男生還小女生,其他人追問,不講,最後才一點一滴的吐露。那個「猜猜看」的過程,無論是猜的人還是被猜的人甚至可能的男/女主角都是非常刺激有趣的。這個工程師現在將小時候那種猜猜看的趣味直接搬到網路上面來,要他的朋友猜猜看,他正在暗戀哪個女孩?

後來,他成功的追到這個女生了,並已經開始和這個女孩約會兩星期,高興之餘,這位工程師也將這個小遊戲稍微寫複雜一點,現在它讓每個人都可以一進去就將自己喜歡的女生的名字填入,它就給你一個特別碼。譬如我填我老婆的名字,假設叫Grace好了,那它就給你一個公開網址在這裡,還有一個私人網址在這裡。朋友進去公開網址猜猜看是誰?猜錯的話,它會回應:「對不起,你猜錯囉!」你則進入私人網址看看今天有誰猜、誰猜了誰?

這樣的網站,就有一點點「鬥智」的策略在裡面了。朋友看到的塗鴉牆上,至少已經不是一次發五個朋友的訊息,而是要你猜猜看,你所暗戀的人到底是誰?它不再「鬥勇」的將私密訊息想辦法給所有人知道,而是「鬥智」的引出人們想表達私密訊息的渴望,以及適當的透露給其他人知道。這樣的感覺,不會很暴力,不會強迫推廣,不會讓好多人都對Facebook產生「隱私被揭發」的恐懼!

它是鬥智,不是鬥勇。

我開始覺得,如果下一代社群是在鬥智而非鬥勇,那麼,華人有可能是這方面的專家。用智慧,加上歐美所建立的社群架構,利用人性,達成「不能達成的任務」──

這一期的非凡新聞周刊專欄就有一篇相當有關係的,我寫到大陸的網路界流行一句話:「先開槍、再瞄準」,用這句話來形容現在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但在山寨文化下,這個流程其實是「先借槍、再開槍、再瞄準」,這借槍的動作,就是先參考已經成功的歐美案例,再帶進來產生中國特色,所謂的「山寨」是也。兩周前的TechCrunch文章再次提起「山寨」,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竟然對「山寨」已經心服口服。若想看我的全文歡迎去購買這期的周刊,以下摘錄:

………可惜的是,歐美人士一直對「山寨」不以為然,我們從來沒看到,有西方人發言表示「崇拜」山寨文化。

不過,這個星期,一切改觀。

美國網路界這周討論起「山寨」,知名美國部落格TechCrunch寫出了史上第一篇由西方人寫出的、對山寨表示「敬意」的文章。

文章中,他們討論一位叫李松的中國創業家。李松以前在美國受高等教育,然後在華爾街與香港都當過證券分析師;回流後,他曾投資ChinaHR,以2億美元高價賣給美國的Monster.com「一戰成名」,然後經營了兩個網站,一個叫滴咕(Digu)是學美國微網誌Twitter,另一個則是「珍愛網」(Zhenai.com)。令美國人吃驚的是,儘管「珍愛網」就像Match.com這類的交友網站一樣,卻將交友網站的「芯」整個抽掉,換上一個美國人從來沒看過的手法──

這個男女交友網站的背後,竟然聘有350位「客服人員」來充當「媒婆」。如果你在網站上看到某位喜歡的對象,就打電話給這些「媒婆」,由她們為你「安排」,這部份得收取半年3000元人民幣,成為珍愛網的主要收入來源。重要的是,安排男女雙方約會後,媒婆還會打電話給兩位,問問是否滿意?若不滿意的,他們會請對方填寫一份詳細問卷,然後打電話給另一方,告訴他/她這個殘酷的事實,並告訴他/她還需要改進什麼地方。這做法的確很像古代的媒婆什麼事都管的「精神」,為了有效管理這麼多「媒婆」,珍愛網還搭配了一套最複雜的CRM客戶管理系統在後台。

李松得到了美國網路人的尊敬,因為珍愛網已擁有高達2200萬會員,每天加入會員高達4萬名!而珍愛網每月的收入亦已高達200萬美元(6600萬台幣),營收以10%以上的月成長速度快速成長中,雖然,這是一個從Match.com類似點子開始的網站,但它卻可以靠剛剛這些巧妙的方法,成為真正的「成功率最高的白領征婚網站」,這下子,美國人也得服氣了。

不敢叫人家克隆、複製貓。他們……必須對山寨敬禮了………(後文省略)。

同一篇文章也有提到,創辦人對「珍愛網」的了解,他發現,在中國,如果妳是長頭髮,那妳有60%的機會會取得第二次約會;如果是短頭髮又是捲捲的,只有5%的機會取得第二次約會。哇塞,真的假的?然後,比較吸引人的女性,剛好她們的臀圍與腰圍的比率不超過0.7。從這些資訊,可感受到「珍愛網」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用心程度。

從「珍愛網」可看出亞洲與美國不同做法,美國人做網站的方法就是,網站來定規矩,其他網友跟著就是了,抓不起別人的興趣,就想辦法買廣告、說大話……平常的時候可以看出來是這樣的做法,但亞洲人較細膩,會想到利用一些「手法」來達到目的。在社群的時代,可以操作的手法太多,因為我們不再只是硬碰硬的去拉來10,000個人,而是細膩的想辦法透過朋友的引薦,去拉來這10,000個有關係的人。這是一個雍關「手法」的時代,是一個「鬥智」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華人似乎是不會缺席的,大家加油。

2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