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行銷由OUT轉IN,「入境行銷」(Inbound Marketing)受資金青睞
這星期看到一篇奇文,在昨晚的NET-MBA網路流量提升成功案例課程也有提及,由OnStartups.com的印度裔美國部落客所寫的,他所開的一間公司「HubSpot」最近再次取得了創投資金,雖然他一直說他不是在這部落格裡臭屁,但所有讀者想必都聞到了他充滿興奮的味道。畢竟,在這個年代,一間網路公司可以從一開始的幾百萬美元,到去年就成功增到1700萬美元(台幣5.6億),最近再增資成功,整個公司已經到了3300萬美元(台幣11億)的水準,據創業家稱,單單放在銀行帳戶裡定存的就有600百萬美元(2億台幣),這個「錢太多」的狀態令所有創業家一邊流口水一邊讀他這篇文章。
該篇「不臭屁」的文章通篇都在解釋到底他怎麼拿到這些資金,為何他可以成功拿到這些資金,這傢伙是MIT畢業,夥伴也都是MIT的同學,他說他現在其實完全不需要資金,但就是在不需要資金的時候來找錢,錢才找得多啊……之類。但我今天的重點不想放在那邊,我想來研究一下,哇塞,這間「HubSpot」到底是做什麼的?
這種募資的速度,肯定是一個趨勢指標,這一是某個新發起的趨勢。但,這個趨勢是什麼?
看一看,竟然是關於「網路行銷」的趨勢,而且和我目前在做的、在計畫的差不多──
先看看HubSpot這間公司的歷史,它只創立兩年多,一開始就「只是」一間專門做搜尋引擎優化、社群行銷的「工具公司」。這樣的公司其實已經四處都是,有的小至個人、小團隊、小部落客,做出一兩個小「工具」,先給自己的客戶用看看,不錯用,就拿出來試著賣給其他客戶。通常這種工具公司一定要搭配「顧問服務」,為每間企業做客製化的行銷專案,在必要的時候,使出他們的「工具」。我們很好奇的是,為何這位印裔創業家的HubSpot,以優化工具起家,就可以募這麼多錢?
嗯,先再來看看他的「工具」,也許真的與眾不同──的確,HubSpot一開始打江山的工具叫「Website Grader」,它會自動跑來分析你的網站,然後給這個網站一個優化的成績。這樣的工具省了HubSpot很多上門拜訪的功夫,它只要不斷四處去「爬」、去分析所有大中小企業的「官方網站」,不斷的產生自動分析的成績,然後拿去告訴每個企業官網的service小老鼠或admin小老鼠email帳號,哇哈哈,你的網站的排行在這30萬個網站中排行在倒數20%!我們不能保證它的這個名次到底「誤差」有多大,但這種爬蟲的行銷法向來很有效,到一個網站,算出成績,成績太爛,就寄出信件,對方收到信件,一定會緊張,想要更好?就來使用HubSpot吧!
但,這是一種行銷手段,若説在最熱時募得一些錢就算了。不可能再繼續募錢。而且,如圖表所示,HubSpot的付費客戶在去年短短半年內就有750間,而從去年到今年又增加了近1000間,而且據這位印度裔創業家所說,每個客戶的平均付費還增加中,這樣可怕的成績,我很難想像,竟然是靠這麼一隻「優化」的工具?
我們再看一下,終於發現,哦,原來……
原來,HubSpot有一個新概念在後面!通常一間行銷公司天天見客戶,聽客戶的需求,和其他傳統行銷管道一起爭客戶的行銷預算,聽多了以後,HubSpot就練出了新的方向。這個新方向是什麼?
HubSpot不知何時已經微調了它的定位,現在,整個HubSpot網站已經將自己定位成一種特殊的行銷手法「入境行銷」(Inbound Marketing,應亦可翻成「入向行銷」)的專門提供商,使得這間顧問公司,目前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拉進新的付費企業客戶!而這位聰明的印裔創業家,這個暑假都在寫一本書,就叫做《入境行銷》(Inbound Marketing),不確定亞洲這邊會不會進這本書。
什麼叫「入境行銷」?
以往的行銷手段,都是對「外」下廣告、請工讀生到「外面」去發傳單、在「外面」的公車貼廣告、到「外面」的展場秀產品……。但是,網路行銷世代,大家發現這個「OUT」已經有點不同。表面看起來,好像仍然是到「站外」去「拉客」,比如你使用「站外」的部落客行銷,要部落客寫什麼心得文章;比如你去「站外」買廣告,要網友點擊到什麼地方……,不過,由於這些網路行銷往往一定會夾帶一個超連結,而這個超連結就是連到某個官方的網站(站「內」),然後亦由於網路上的數字太容易偵測,所以,行銷人員已經漸漸習慣以這些點進官網的人口,來判斷這整場行銷活動的效益。
用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講上面這段話,以前行銷人員強調的是「OUT、OUT、OUT」,盡量把話說出去、讓愈多人知道愈好!以後的品牌知名度、到底在展場賣多少東西,再去量一量就好。但現在行銷人員強調的,卻已經變成了「IN、IN、IN」。
買了關鍵字廣告,點下去的人還不夠高!有沒有辦法再增加這個比例,讓更多人「IN」?
有人點進來了,但是他們留下資料的機會不怎麼大,有沒有辦法再提高這個量,讓更多人「IN」得更深一點?
留下了資料,卻好像若即若離,有沒有辦法再讓他們做二度回訪,這時候買下產品,讓這些人「IN」到把錢都塞「進」來吧?
你會發現,「入境行銷」並不是新概念,而是以往「出境行銷」的更極致、更追求效率的版本,之所以會有「入境行銷」,是因為現在誰都可以買關鍵字廣告,誰都可以下Facebook廣告,所以這些「出境行銷」已經沒什麼了,很會「出境」的人,甚至可以靠貼文什麼的做到四處曝光完全不花一毛錢就有流量過來,所以,行銷人員不看「OUT」,只愈來愈用放大鏡來看這個「接下來」,所以「In、In、In」的需求也愈來愈大。
因為這個需求,現在HubSpot的網頁已完全說他們是一套「入境行銷系統」,透過網路找來正確的受眾,將他們拉進來成為lead或正式付費客戶,將行銷預算報酬率最大化。注意,這個說詞已經和去年HubSpot的說詞「差很大」,原本HubSpot強調的是「被找到」(get found),也就是想辦法為企業鋪更多的被看到的點,但現在它強調的是「被找到,還要進來一路最大化」!而這個版本的需求已經被養出來在這邊,造成包括HubSpot這樣公司的生意愈來愈接不完!
更有趣的是,我認為不只是行銷人員,所有創業家都應該再研究「入境行銷」,因為以下兩點:
一、這個需求還在「現在進行式」,還沒全部搞定哩:企業對「入境行銷」的解決方案,絕對還沒到最後一步,我們單單看目前的官網並沒有很大調整就知道了。而,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已經不只是行銷顧問公司可以做的,也是軟體公司、新網站的新機會,到底「入境行銷」還可以做什麼事情、加入什麼工具 ?
二、這個需求即將改變更多的實體商業模式,這些都還沒出現咧:以往有很多商業模式至今依然是以「出境行銷」為底子的,譬如直銷產業,強調的依然是如何將一個產品透過朋友關係「out、out、out」,如果像這樣的方法變成「入境行銷」,會是怎樣的狀況?創業家不妨別把心全放在行銷,想一想當這些行銷公司為企業操作了下一步以後,下下一步可能對現有業界一些商業模式造成怎樣的影響,早一步先做個平台或什麼「等」在那邊!
由「OUT」轉「IN」,還有什麼好機會?下一期的NET-MBA即將在下下周六舉行,有興趣的請速報名先訂位,我們會跟著這個月最新的行銷趨勢,進行成功案例分享,也一起試著操作。
感覺起來有部分像是提升轉換率的概念
目前國內的企業主的確對這一部分是很陌生的
甚至很多網頁設計公司或是網路行銷公司
都還在強調出境行銷的觀念
曝光、曝光、曝光;流量、流量、流量
成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核心
但現在應該已經到時候了
入境行銷將掀起另一波商機!
這個概念要使用必須有一個前提,
就是當你內部的會員數一定要夠多,才能使用in.
若還不夠多時,則還是需要一直使用out.
我的一個 MBA 好友 Rick Burnes 剛好也是 HubSpot 創始團隊成員之一, 聽他講過很多關於這個公司的事情, Inbound Marketing 真的是很有趣的概念, 也還有很多空間可以進步, 我期待看到亞洲也出現類似的團隊.
不能否認 還是必須先OUT 才有辦法IN (不斷四處去「爬」不就是OUT)
不管行銷多麼好
產品還是企業唯一能生存的東西
顧客沒有買(in) out再多也沒用
新型態的網路行銷觀念, 目前了解實際運作的仍然是少數,
只看上面的文章, 真的還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裡面還有很多很深的運作原則!!
真有意思的模式
又學到一課了
已經站穩第一步的網站(有流量),下一步的可以努力的!
Facebook & Google的廣告都有往這個方向去做~
更像是向下一步目标的转变
In 是趋势
又是個有趣的觀念!新舊觀念說穿了其實也只是腦袋轉個彎而已,而這個IN的產生勢必需要網路才能辦到,所以當網路上的經濟活動越來越熱絡,若你的行銷還沒有IN我想那就準備隨時被OUT了~
真不好意思!第19次留言:
怕還沒”In”就say goodbye了,網路的流量竄來竄去,一下就有新的website或是tool來改變流量的走向,光是研究與應付這些就已經沒
力了,哪還有時間管IN,小公司Out比較重要,大公司有穩定的Out,剩下
就是想辦法讓IN效果加強………謝謝Mr.6的分享
到底如何增加更in的方式
真令人想了解看看
看來,這是不錯新的觀念!!
沒錯,過去大夥都是想要到”外站”去增加自己的曝光。
卻忽略的要好好經營的網站,讓搜尋引擎或者網友來推薦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
謝謝您的分享。
1事先要有out才會有in
2還是outbond與in 兩者間的關係
3先有in 可以嗎?在網際網路上市有某種的規則可循還是要分清楚
昨天把他的網站、演講和投影片好好的看了一下
發覺這是一個有趣的重新包裝
就是以前提到的”Permission Marketing”
不過因應新的網路趨勢 like social media 、Youtube、 Blog,
用軟體去幫企業做出評量表
不過我比較欣賞的一點是可以做競爭分析
這一點比較有突破
總之 老美這種”舊瓶裝新酒”的功力 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不錯的分享喔~~
很新的行銷概念喔~~
做為網站最重要的是盈利,無論是OUT和IN都必須調劑,其實并沒有好壞之分。
谢谢您的分享
Inbound Marketing
店頭和網站都要夠好夠豐富
服務也要建立口碑
客戶就會願意來
translation is not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