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值:網站創業的惡魔與救星

img

Valuation(估值)代表一間公司的價值,計算過程包含許許多多的參數,而且視買家為誰,估值也會不同。2000年達康泡沫危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人們對網站的估值過高,從此人們便視莫名其妙的高估值為惡魔。然而,不可否認的,高估值也營造了一個活潑的創業環境。網友來信詢問台灣創業環境以及軟體產業低迷的解套方案,我直接了當的認為,valuation就是創業環境的催進器,創業家就像種稻穗的農夫,沒有valuation就不知道稻子可以賣多少錢,還要加上天災,心力交瘁;再多的訓練、再多的喊話、再多的什麼都沒有用,只要今天突然有一間創立不到十年、主力不過十幾人的網站,被某家公司以數十億台幣「整碗捧去」,裡面所有的創業家不到30歲便瞬間成億萬富翁,而買家也笑呵呵的繼續經營原公司,突然間所有的創業熱情又會回來了(別對號入座)。 

上周最令創投興奮的消息莫過於Sony宣布以65百萬美元買下一個叫做Grouper的影片分享網站,這個價錢對於Grouper算是很高的,畢竟影片上傳網站市場目前有近200家公司,Grouper雖排行第八,但只擁有不到1%的市佔率,其他競爭者還包括YouTubeRevver, Google VideoMetacafe, GubaHeavyDailymotionGoFishiFilmOurMediaPutfileVimeovMixStage6等。 

既然Sony願付65百萬美元,買下一個市佔率不到1%的影片分享網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目前矽谷「黃金單身公司」之一的YouTube,市場佔有率高達43%,是不是就值了27億美元?(直接乘以43)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YouTube的價值有很高的機會會高於十億美元。十億美元是個心理關卡,代表著從millionbillion的升級,所以好幾個新聞網站與部落格立刻都打出了「YouTube值十億美元」的標題,如CNETTechDirtJohn BattelleSlashDot,有的肯定、有的打問號、有的列出其它衍生問題。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如此高的估值,是,抑或是「虛」的、「泡沫」的Sony絕不是追風補影的昏頭公司,它花這麼多錢入主影片分享網站,可能是發現了平民影片(在我搶先佈局十年後書中有提及)的強大感染性(即所謂Viral Video)。也有人說,Sony的媒體部門根本就是想學News Corp的媒體鉅子梅鐸(Rupert Murdoch)以五億八千萬美元買下MySpace的成功經驗,後者不但享有MySpace極大的宣傳力量,本月初梅鐸更與Google達成協議,Google願付出四年9億美元的代價換來將其搜尋與廣告嵌入MySpace的一億名用戶的空間中,對於梅鐸來說,對所有對高估值不屑一顧只相信紮紮實實的財務報表的保守金融人士來說,天,這可是超過50%的投資報酬率! 

不過,一間大公司買下一間高估值的小公司,大多是不會出現像梅鐸得到直接的財務回報的,許多只是間接的、不知不覺的,為這間大公司帶來長久的競爭優勢。所以,valuation絕對是好的,它沒有所謂的本益比的問題,我們不是在股票公開市場論斤稱兩,因為對於買家來說他要的不是那個收益,所以這種deal純粹取決這間公司在買家眼中值多少錢。創投早就開始以M&A為主要退出機制,估值一回來,整個矽谷就活起來,而且盛況將不亞於2000年,對於大公司、創業家、創投、整個產業都是正面的循環。 

所以,現在整個矽谷都在引頸企盼YouTube的估值。YouTube於去年二月才創立,從零到十億美元只花了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一年半前的我們,和今天應該差別不大吧?但YouTube就在這麼短短時間內聚集了每月1600萬名不重覆使用者的流量,並徒手掀起整個平民影片、影片分享、viral video的潮流。它的辦公室就在矽谷小鎮San Mateo三號街的一間改裝過的老舊房舍的二樓,親身經過,旁邊都是小吃,這樣的辦公室在矽谷算是比較寒酸的(他們喜歡這種style應該與先前在Paypal創業經驗有關,Paypal當年在史丹佛旁University Avenue 165號」的辦公室也是二層破房),裡面卻快速養出一個未來大巨人。 

目前台灣高估價的網站包括興奇科技友邁科技KKBOX等,創投一聽到他們開的價錢便紛紛走避,形成有價無市的局面,但國內創投忘記的是,這些公司並不是要上市的,假如被買走,在買家眼中值多少錢才是重點,假如買家真的愛到非它不可,就算要像YouTube十億美元也敢出手;因此假如今天無名小站成功以高價被賣掉,而且是在買家心甘情願並真的得到好處的情況之下,國內創投可能會開始有些不一樣的想法。 

當然,在高估值形成的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熱心的好事者,緊跟在YouTube後面猛批它的種種漏洞,包括著作權的問題,包括頻寬的問題,包括它目前無法獲利的問題,更多的是在質疑創投介入的產業價值,而提出這些質疑者,往往是較深思熟慮的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這些人的意見,創業家一定要予以傾聽,但是聽了以後也記得要讓它從另一隻耳朵出去。想想,假如YouTube當初想這麼多,就不會有今天的YouTube(而這些自認洞察四方的人確實也是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出任何YouTube);而且YouTube藏身San Mateo一個小辦公室,空手而起,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讓千千萬萬人享受平民影片的好玩,這樣的實際的價值創造,在人類歷史上還有何時曾經看過的?到底還有什麼問題? 

國內創業推手,著重的總是在大家怎麼創業,談創業該怎麼創,搞清楚專利問題再創業,搞清楚所有事情再創業,在我看來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不知不覺的在消沉(discourage)整個創業大環境。試想,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些成果,一年半前想得到嗎?所以創業家謹記,批來評去想來想去,不如一個字;聽來聽去問來問去,不如一個字。 

所以,回答網友的話,若想要重新啟動國內軟體與網站創業環境、創投熱情、創業家熱情,最有可能的一條路就是先創造出一個「超級Success Case」,言教不如身教,來證明軟體在短時間內可以創出高價值。台灣真的很可憐,難得出現一個被日本JavaAplix24億台幣併購的曜碩科技IASolution26歲的創業家郭榮昌身價一晚瞬間變2億台幣,就被國內各家媒體(商業周刊今周刊e天下)爭相報了好幾個禮拜,而他的創業過程又被媒體吹捧得聽起來「不像是個平常人」,而得到的「2億台幣」在國外創業家的標準又嫌太低。我們都期待著下一個更成功的案例,來讓台灣軟體與網站界整個耳目一新。 

(附圖為YouTube兩位創辦人,摘自http://www.in-forum.com 

1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