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s in Public」開站,示範利用Web 2.0賣給大企業而不耗一隻業務兵
知名網路創業家Seth Godin於上周推出新作,叫做「Brands in Public」,中文可翻譯成「品牌大公開」。
公開什麼呢?
原來,這個網站收集了某一個品牌在網路上吸引網友的所有留言,譬如,知名家具用品大賣場「Home Depot」的頁面就在這裡,一個頁面,列盡了從Twitter、Google News、Yahoo ! News所收集來的所有關於「Home Depot」這間公司的網友發言,「我今天去Home Depot買東西…。」「我超愛Home Depot裡面賣的盆栽…。」這類型的發言,通通被集結在這一頁裡了。
這個「品牌大公開」並不是獨立網站,而是依附在Squidoo之下。Squidoo是這位創業家創辦的另一個網站,讓網友免費製造一些公開的頁面,目前已靠40萬名會員製造了大約100萬頁各式各樣的題目,競爭者是之前寫過的Mahalo以及Hubpages、Helium;像這種網站的模式就是做多了公開頁面,裡面什麼奇怪題目的頁面都有了,整體提升了這個網站的排序排名,什麼頁面都很容易被搜尋引擎搜到,以上三個網站,據TechCrunch引用Compete圖表,都有一個月440萬名不重覆使用者的水準,是一個很會賺搜尋引擎流量的錢的網站。
不過,目前Squidoo不見得收錢收得很順,所以創業家再開了這個「Brands in Public」,改為大品牌做這些頁面,然後就可以巧妙收費了!
怎麼收費?
這有點像去年Yammer所做的事情,不過做得更狠、更賤一點。「Brands in Public」竟然要求網友們幫忙將這個網頁,寄給所有他們所知道的大品牌。這頁裡頭講了一句話──
「我們和Google不一樣。」他說,「你可以管理這些我們幫你收集來的網路上網友的碎碎言語,只要你願意付會員費的話。」
「人們都在講你了,你願意露面了嗎?」Seth Godin這樣和企業喊話!
如果客戶付會員費的話,它可以修改的地方包括一開始標頭的簡介。你可以在這邊指出下面有哪些留言你特別喜歡的,還可以在這個頁面中連回去你的部落格、影片、微網誌、官網……等等。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將這些網友的正評負評收集以後,將正評擴大、負評縮小。
至於會員費多少錢?嗯,它的會員費,開價一個月400美元(台幣1.3萬),這對Fortune 500來說應該是很簡單的事情,假設有1000家客戶好了,一年的營收就是480萬美元,合台幣1.6億。如果真的達到一萬家客戶,那就是16億台幣的年營收!
最差勁的是,「Brands in Public」並不打算等這些大品牌、大廠商「自己開頁」,它目前已經直接幫一百多家最大家的廠商開頁,自動已經開始收集哪裡在講麥當勞什麼,哪裡在講星巴克什麼,哪裡在講Nike什麼,哪裡在講波音公司什麼……。此舉讓「Brands in Public」引發網路的激烈討論!像這篇文章直指這位創業家是在「Brandjacking」,也就是「品牌劫機」,是一種變相的威脅,和恐怖份子沒有兩樣!它說,「Brands in Public」的搜尋程度一點都不強(都是用現有的API),品牌可以去買Radian6可以得到更多的網路上碎碎念(當然沒有公開),也可以買Trackur只要18美元月費,什麼400美元月費,有沒有搞錯?
有趣的是,它並不是第一個做這件事的廠商,之前知名的「Get Satisfaction」也做過。當「Brands in Public」這樣一做,它不需要任何的業務團隊,網路就是它最好的業務大軍,一兵一卒不必用,就可以告訴企業高層,買吧!
我覺得更值得網路創業家思考的是,「Brands in Public」可能抓到了一些企業大品牌對網路輿論的邏輯的漏洞。昨天看到Gmail上面有寫到一條紅色的、關於聯絡人的事?每次Gmail發生這種事,我們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後來經過一些文章才知道這是Google自己當機了!這是Google,它不會care這樣的事情發生。但,其他品牌就不一樣了──
大家知道嗎?一般的「非網路品牌」,對於網友的碎碎念,其實是非常非常敏感的,動它一毛,它會整個跳到天空去!他們的「忍耐度」是非常非常的低。如果他們開一個帳號,結果裡面開始引發一些負面的聲浪,如滾雪球愈滾愈大,他們寧可把這個帳號整個關掉,也不要惹事生非。不,不需要任何負面聲浪,只要進來的人,感覺上不是他們要的族群,為了維護他們花了不知多少店頭廣告、戶外看板、全球灑血廣告錢所打造出來的所謂「品牌形象」,他們快刀斬亂麻,直接把這個頁面砍掉,也不要惹事生非了。「Brands in Public」看似一個簡單的服務,讓一個品牌的東西全部集結在下面,其實,這種服務,在一個這麼大的品牌的水準來看,是沒有使用者會想看的(你會想看關於可口可樂的所有事?關於Burger King的所有事?),它的主要重度關心者將會是這些大品牌,而主要目的是要他們掏錢出來!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庶民新概念」。以往我們希望開一個推舉吃東西的網站,附近哪一家餐館好吃,然後收這些中小餐廳的錢。但,這樣的網站的缺點是,大餐廳通常是最後一個買單的,真正的大餐廳說不定寧可不要在你上面,以免被和那些小餐廳「相提並論」。但這個Brand in Public」的策略「恰恰相反」,它直接讓大家去推「最大家的餐廳」,這家餐廳反而想要控制這一切,而付錢解決。
所以,我們如果開庶民的Web 2.0網站,或許應該從「最大的廠商」視為目標收費人。庶民的評論是無法管的,其實,一間大餐廳,他們會評論得更猛烈,這時候,收費模式也非常的清楚。只是這做法是否會造成商家大反彈,就要看時間證明了。
這個案例非常有意思…
後續發展值得觀察…
no idea on how to deal with fortune 500?
read facebook/business cards, get brands? 😛
read more chairman Kuo news on how to approach bluechips? 😛
基本上, 商家應該是無力反彈的, 除非是謠言.
這創意雖然有點壞….
但是挺有意思的.
讓人耳目一新
這就有意思了……
思维很不错,值得观察。
最近剛好有一個 jacking 相關的想法⋯
不好意思!這是小弟第8次留言:
感覺上我們需要的是”comment engine”,一種專門search網路文章的comment.因為comment散布在網路各個角落,如果可以做出有效率的comment engine,對於很多人會有幫助.事實上文章的重要性或是廠商決定要在網站內打廣告都是以comment的數量來決定.comment engine可能有下列幫助:
(1)網路購物可以到comment engine 鍵入產品keyword去search product comment.
(2)新聞comment可以到comment engine 鍵入例如”王建民”,就可以看到對王建民的comment.
(3)要選擇學校時可以到comment engine 鍵入”選學校”,就可以看到別人的comment.
結論:人是從眾的動物,別人的意見對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力,有時網路上的一個對事情的comment會讓一個人做出”重大的決策”,如果有comment engine.應該有些幫助,就把Google改成Comment吧!
Mac.
這個內容讓我有了新的啟發!感謝囉
運用大公司的弱點,轉換成為現金,這招是蠻屌的,但他可能要多請一些保鑣吧
建议看看国内的大旗口碑榜,就知道什么是“专业”!
http://exp.daqi.com/
不仅是品牌,连品牌下面的每个系列,各个型号产品,都有口碑榜
想让大品牌买单没那么容易,当然这个创意很有趣
慢性毒藥。
太有趣了,但是确实很有借鉴性,其它行业也可以如此,至少可以聚集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