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育成中心靠「免費」搶到新先機,建立新社群,然後終究還是收到了錢
這周在矽谷有一則有趣的消息,有一間名為「Dog Patch Labs」的很特別的育成中心(incubator),才開了一年,成績不錯,決定發展到另一個小矽谷,也是美國東岸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的Cambridge,再開設第二間育成中心。
第一間沒什麼,當它開了第二間,我們就要注意了,這是否會是育成中心的新玩法?
你狐疑,育成中心這麼多、這麼多花樣,這間再變花樣還能變到什麼程度?目前的育成中心大約可粗糙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一般的育成中心,如在台灣各大學都附設的育成中心,每個月付一筆租金,可租用一塊辦公室,這類主要出租給創業家包括適合迷你三、五人公司的硬體空間、設備、裝好的網路線等等,有的還讓你輕鬆架設隔間;另外它還會提供其他創業服務,譬如會計與法律與公司設立的全方位諮詢,定期舉辦課程講座,可以和其他同中心的創業家定期交流,許多創業團隊發現育成中心不見得幫他們省了多少錢,但是卻為了那個「氣氛」而進駐。
另一類育成中心,可稱為「第二類」的育成中心,是比較新穎的概念,以Y Combinator發起創新的號角(雖說有人界定它為創投而非育成),後來的fbFund REV或許也可粗略類屬於這類。他們強調小團隊,甚至訓練個人為主,提供更多的制式訓練,將一群人關在一個小圈圈,有的是有一個空間,有的只是虛擬小圈圈,大家住附近,每周固定要聚兩次上課之類的。這類的育成中心所「培育」的廠商,要比第一類育成中心還要小很多,只是自己一人就可以報名申請,有的進去才和其他人組隊。李開復先生的新組織是接近第一類或第二類抑或較像創投公司目前尚不得而知。
而這周矽谷聚焦所在的這一間位於舊金山的育成中心,則可堪稱為「第三類育成中心」。它最大的特色很簡單──
免費。
不只是你想像的那種「免費」而已。首先,它會提供免費的舒適的座位、免費的網路連線、免費的電話,還有免費咖啡……,單單以上這些,對育成中心來說就已經是很少見的創舉了,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給了這麼多這麼多免費的東西,創業家並不必拿「股票」來籌謝,你甚至不需要給投資人一個「先行投資權」,你完完全全不需要作任何的保證,就放心的使用吧!也就是說,只要你申請通過,他們就拿一個空間來給你使用,你未來真的從這邊出去,成功了、發達了,若還記得我再回來報答我吧;如果沒有好報答的,也不必回來無所謂!這種胸襟,是不是比現在許多抗議當初某些網站用學校資源來創網站應該回饋一點的還大一點呢(笑)。
不過,這間公司顯然絕對不只是隨便供應一些硬體就算了,他們也蠻嚴格篩選,一開始只有五位創業家獲准進入(不確定是只有五位想來還是獲准),一年來成長到35位,但依然不多,而現在東岸則會從十位開始。它裡面的運作就像一個完整的創投公司,已經從網路界聘請了好幾位來做投資協理(senior associates)。當然,主要的資源還是來自於它的母公司,也是一間叫Polaris Venture的創投公司,這間創投公司相當成功,有一個案子LogMeIn今年暑假才剛剛上市,投資者海賺了一筆。另外,他們也從創業家本身或他們的朋友設立一個特別方案,只要是專精於某一塊的,又和網路有關係的,就會被指名為「Dog Patch Fellow」,讓其他人可以詢問。
你說,這樣真的OK嗎?創業家真的會回饋嗎?不會拍拍屁股就走掉了嗎?
真的,這間育成中心,已經成功得到了幾個投資機會。一年來,這30位創業家之中,已經有兩間讓他們投資了,分別為「Plinky」和「LOLapps」。
重點是,做這樣的「免費」模式,對一間育成中心來講,有何好處?
我在寫這篇文章前就有一種感覺,他們是在做最「最初期的投資」;這點在後來也在此文章得到證實,他們的確說:「這是想在創業家的生態圈的一開始就行置入『超級初期的投資』(super early stage)。」然而,在這個階段,風險也是非常奇怪的,這個階段的投資成功關鍵,和其他的投資非常的不一樣。天啊,他們連一張創業計畫書都還沒有,這要怎麼看?
投資在這種團隊的危險處在於創業家實在太多,有的是昨晚想到一個點子今天就拿來和你提的,有的是完全沒有邊際的找幾個人就想開幹的,這些人未來會不會成功,投資人實在難以判定,但這種投資的機會則在,每個人都有第一次,不是嗎?今天這麼偉大的創業家,當他們在走第一步的時候,連什麼叫創投都不知道,這時候,「免費」就像吸鐵,大量的吸來一大群最初期的創業家、抓準了他的衝動,給他比外面環境更多的資源,讓他開始「表現」,你就比別人還要提早取得這個人的「第一次」。而那個所謂比外面環境更多的資源是什麼?
只要一張桌子、和一條網路線、一台咖啡機。很划算呢。
這可說是一種很厲害的投資策略,我們甚至可以擴大思考,愈大的企業,徵才的方式愈有一部份是傾向這樣的策略。許多大廠與學校或社團合作,給他們資源,給他們機會,在離大學畢業還很早就讓這些懵懵懂懂的學生們先開始接觸公司、進來做工讀生。之前也寫過印度企業ZOHO甚至在「高中」就開始挖角,愈趕在初期挖角,只要挖得巧,投注實際成本最低,後續成效的爆發力最大。
此外,還有一點是我們剛剛才新學到的--
這麼早期就以「免費」吸引他們,最大的好處,竟不只是抓到這個人的「第一次」,還包括讓這個第一次擴散出去!昨天和資深網路人聊天,他提到一個硬體的「硬體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 hardware),他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建立一個「新社群」,這社群彷彿訓練了一支業務大軍,整個社群就像是個四處吸進資源的大黑洞,讓一開始「免費」的投資絕對值回成本!原來,「免費」最強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社群」。這間「第三類創投」靠著免費,可以輕易的在最有潛力的創業家族群中,營造了一個「新社群」(美國較貼切說法是「兄弟會」)的感覺,包括已經獲准加入的,也包括還沒獲准加入的其他朋友們,這間育成中心在舊金山的辦公室很特別,竟然位在第39號漁人碼頭旁邊的一棟臨海的38號碼頭建築,我沒進去過,不知道裡面長得何樣,但可想像那地方應該是觀光感覺重,在裡面應該是完全的一個放鬆。他們賭在「人性」上──因為不叫你付費,反而就可以交朋友;交了朋友,你不可能不付費!
像這種「免費策略用在最初期」,還包括一些其他玩法,譬如,在一個女性才剛剛結婚的時候,就開始用某種方式讓她來月子中心體驗,聽起來結婚到生子還差好幾年之遠,但這時候因為免費就來參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最強的,這一群人先結交了朋友,以後相約就來這家月子中心,這就是「免費」的力量。既然說了這麼多免費,也再次幫《免費》一書宣傳一下,10月15日晚上出版社舉辦一場《免費》的「網路新世界-新行銷、新想像」論壇,歡迎大家免費報名參加,和其他來賓一起探討「免費」的成功案例與未來商機。
(圖片來源:http://ryanspoon.com/blog,Ryan為該育成中心工作人員之一)
免費只是一種商業策略,並不足以構成商業模式
同意~免費的確是一種商業策略
後續完整的商業模式才是企業能否生存與獲利的關鍵
PS:《免費》這本書我已經有買了喔~正在拜讀當中^^
有關於李開復的創新工廠, 我在 http://eeeemba.blogspot.com/ 以視覺化的方式剖析:
李開復「創新工廠」奧秘圖解
免费可以是一种商业模式,利润可以是一种附属品。如果你的心胸够开阔的话,呵呵。
==========
喜欢这句:
他們賭在「人性」上──因為不叫你付費,反而就可以交朋友;交了朋友,你不可能不付費!
某些人擅自使用公眾資源圖利自己,其實這部分應該是有法律可管,只是大家也夠好夠放他們一馬,至於他們獲得多少,懂不懂得回饋,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吧,不是反過來要問沒有佔用公眾資源的人心胸夠不夠大,這跟自願拿自己的資源來讓人免費使用,進而達成自己目的,完全是兩碼子事。
網站都必須以公益服務者姿態出現,直到別人搶著給你錢,而不是去找別人要錢,那就有商業模式
Plug&Play ! 😛
謝謝分享,學了很好的知識!
“這種胸襟,是不是比現在許多抗議當初某些網站用學校資源來創網站應該回饋一點的還大一點呢(笑)”
這句話真的有爭議! 同意 5 樓朋友的說法. 占用竊取公共資源其實是法律所不許可的. 某些網站當初採用非法的手段來竊取公共資源 (其所有權人應屬全體納稅人民), 這種行為本身就不值得鼓勵, 沒遭檢察官調查就不錯啦!
thanks for the door-kicken key person(not founders) to bring in >US$100M ROI deal at the PA dinner meeting?
我也買了免費這本書
免費和自由的英文都是Free
其實很多創投都有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 或是 Venture Partner, 也常常都會免費借辦公室給 portfolio company 使用的, Polaris 只是把他擴大”營業”罷了.
很多大學也都有設置免費的 incubator, 也是不求回報的.
只要一張桌子、和一條網路線、一台咖啡機。很划算呢。
在家裡工作就好了. 還多出一張沙發 ^^
應該還要算上冷暖氣的錢喔~~
目前也正在拜讀一書。
順便打個廣告,9/26在文化大學延平分部,
下午有地圖日記創辦人-郭家齊的演講,
也會提到這本書喔~~
有興趣的可以到我的網址報名~
真免費也好,成了朋友再付費也好。創業者真的需要這樣的空間來交流。
我想要行銷
看來台灣人還不太習慣這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