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 32,巨塔科技兩位創業家的微網誌創業策略

今天講的第二位創業家的故事,其實是兩位創業家。這題目取的是有意義的,這兩位創業家很特別,一位57歲,一位32歲,而這兩位做的東西也有點特別,最近在台灣引起喧然大波,他們想clone噗浪

驚,什麼?噗浪的創辦人之一Alvin都還在台灣哩。先聲明:我對於「模仿」的模式是比較排斥的。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模仿,或有需求的模仿,還是為了社稷詳和的模仿……個人有創意潔癖,喜好獨立發明,認為「創意」是網路的力量所在,它能讓那些從來沒有過的創意模式突然爆出滿天的煙火,因此創業家實沒有必要在任何節點上產生「那個不錯耶,抄一抄過來」的想法,即使只有版型一點點像也是一樣。不過,曾有前輩直指:「這樣只能當藝術家,不能當事業家。」

這篇文章中,我們不談「放浪.cn」這個網站。我們只談這兩位創業家的故事,以及他們在微網誌的「大冒險」。這部份很有意思,值得所有創業家作為參考。因為,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創業家開始放棄架「自己的站」,而改納入Facebook、iPhone、Twitter,但這兩位創業家,可是從一開始就是做這種「周邊商品」起家的,我從沒看過創業家已經「練」了這麼專注、這麼久的──

先談談57歲的Roy。他曾在1995年參與台灣大哥大的奪標團隊,由於長期關心,他也深刻的體悟到這些年來電信這個領域已經被IM給嚴重侵蝕了,在以前,企業話訊開會conference call是非常驚人的收入。2003年的時候發生SARS,那時候全世界唯一有影像的是yahoo的時代,Roy就看好了IM和視訊聯絡,並且有了一個「視訊收費顧問服務」的點子。注意,這個點子並非自己開發一個IM點對點系統,他們其實一開始就是在做「plug-in」。那時候是Roy初試網路創業,他以「外包」的方式來做這麼一個複雜的軟體,也證實了外包是非常不適合這類複雜軟體。當時外包的經驗對他來說非常痛苦,他提出的概念人人稱好,但系統就是做不起來,讓他無法毫無後顧之憂的為他的點子做行銷。

當錢都快花光以後,剛好來到2006年10月,Roy看到我在舉辦第一次的「兩人創業媒合小聚」,那時候Roy就報名參加了,希望能在現場找到技術高手配合。當天也是他第一次遇見後來的創意夥伴CY。有趣的是,當天其實兩人並未「配對」,因為CY本身是上台發表點子的人,他以點子主人的身份報名。小聚結束後,他們都有被配對幾位技術高手,後來兩位點子主人都沒有成功的開始製作。直到第二次「兩人創業媒合小聚」,CY以觀眾的身份,Roy再次以點子主人身份報名;CY在第一次小聚對Roy的點子沒聽這麼清楚,但第二次Roy是當天觀眾票選第一名,CY終於聽清楚Roy要做的是Skype的plug-in,那時候CY對windows programming本來就比較熟,當天兩人再次認識後,隔天Roy就打電話給他了,私下見面後,就開始合作--

Roy將他們這個團隊稱為「兩人組」,他表示,這兩人組之所以是比較和氣的原因是,兩人都是想創業的人(這點可供其他點子主人作參考!),雖然CY有自己的idea,但對於「創業」這件事來講,他覺得這樣一個搭檔關係,比自己獨立做還好。中間雖然又轉了幾個不同的點子,但因為兩人都想創業成功,所以就撐下去了!原來,創業團隊「相處成功」祕訣在此。至於他們兩人如何拆分?當時兩人創業媒合小聚,我們是建議點子主人佔51%股權,技術高手佔49%,點子主人負責所有成本開銷,但技術高手不拿薪水。但當初「兩人組」並沒有這樣合作,CY來加入時,由於當時Roy在他的Commerce IM上面已經花很多錢在各國家申請專利,因此當時技術高手CY是自己帶了100萬台幣來和Roy合作,CY只取得不到5%的股權,那時候就開始這樣合作了。一開始CY並不是全職做的。當時他還在一個很標準的軟體團隊中,當時每一塊從PM到測試都是很完整的,從沒想到,現在出來創業包山包海,CY覺得是一個很辛苦但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面對的是內心的一些不確定感,但要想辦法把它搞定。一開始CY還是兼職,直到去年(2008年)的三月十日,CY才開始全職,而當時CY獨立了以後,CommerceIM專利方面還在等,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他們打算開發一些「輕薄短小」的application來試試看,而這些「輕薄短小」的application,兩位創業家不再以原比例分配,而是一半一半、50%、50%。

此後,這個堅強的創業團隊奠定了強大的基底。接下來,要做什麼方向?

方向由Roy來尋找,而CY的學習能力和意願非常的高,Roy找到後,CY在短時間馬上學做起來。那時候剛好在台北辦了兩場Facebook外掛插件的talk,講者包括我弟弟威廷,以及Benjamin Lin也來過一次。那時候Facebook在台灣很熱,由於Roy一直仍是對IM很有興趣,不過,Roy卻也聽到當時開始有一種說法:「如果MSN一開始就長得像Twitter這樣,那現在全世界的文字聯絡方式會變得很不一樣。」Roy驚覺當時才剛剛起頭的「微網誌」也是IM的一個新變種、新趨勢,因此當時就將自己對IM的熱情,慢慢的轉向「微網誌」去研究。當時兩位創業家決定做一個「許願井」,名字也取得很好叫「Super Well」,是一個「以許願井為主題結合電子錢包的投幣式微網誌」,那時後他們就巧妙加入了一些monetization的元素,許一個願要5 cents,有人覺得不錯就可以「共願」5 cents。25 cents也到對方的口袋裡面,每個人進來則先自動贈他們75 cents。後來也找了一個高手設計了flash的外觀,就這樣上了。

2008年四月起,二人組更以「WhoWhat」這個ID,開始在推特上開戶,一個月後開發了「Twisky.com」的Mash-up 應用,並且以獨創的 Collective RT 的手法持續活動,截至今日為止,依據TwitterCounter的資訊,是全台灣粉絲最多排名第一的推客!Roy表示,他們一開始用了一些非傳統的方法,讓跟隨者人數變成1600人,從此之後,他們就透過每天丟有趣的題材出,讓Follower數一路增加到5800人。所以說1600名粉絲很重要,有了以後,可以好好的經營就可能累積上來,他現在做的很少了,每兩三天做一個句子,引導他們到一個page,是CY寫的,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叫「Collective Retweet」。

當他們將重心轉到twitter時,Roy一直都在思考,那,這些要怎麼賺錢?

那時候Summize有提供一些API可以呼叫Twitter,那時候他們亦有研究了eBay的API,後來CY寫出一套程式,讓他們可以輸入ebay的帳號,找出ebay商品,直接就可以轉發到twitter去賣,那時候有經過一些決策,有些語言的隔閡,Roy也提出可以開始研究一下中國大陸的市場看看。當時時機點也真的很對,2008年六月,當時淘寶也剛好同時推出他們的API來了,於是兩位創業家就跟著做了一個「輸入淘寶帳號、轉發到微網誌」的工具,兩位創業家也開始試驗「大淘寶」,當時看到淘寶鼓吹網民自行開站透過淘寶賺錢(這些人稱為淘寶客),亦做出一個「麻辣淘」平台。其實就是個人網路空間的商務型應用,你可以寫一些推薦的商品,那個空間的主人可以賺commission。他等於是提供一個page和一個空間。有下一間店、上一間店,他們內置了三千間店,很多人瀏覽的時候看的是他們的店。這是「淘寶客的托管商」,(如果博客的托管商)。然後,到了今年,也就是因為麻辣淘的發展,兩位創業家想到了「放浪」的方式,試著為微網誌的「大西部」(也就是橫式時間流的最左邊)加入一個「賣東西的平台」,讓大家能在裡面賣東西。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這樣一個創業團隊,打的都是未來的願景,至今都沒有收入,怎麼辦?

這就是這些年來網路創業家的好處。在早期,大家一邊做,一邊至少放幾個DoubleClick廣告,有的做得不錯的就可以賺點錢。到了2009年的今天,兩位創業家一邊探索,一邊當然也四處試試有沒有什麼快錢可賺。當時Roy在2008年2月份在CY還沒進來前,有個域名隨便先放在線上,放Google AdSense廣告,第一個月大概才40幾美元,只能平攤機房成本,在CY進來後,一方面在作許願景,一方面幫Roy來tune這個頁面,頁面調整後,一個月就有高達1500美金的收入,一直到11月,一個月已經將近4000元美金還在成長中,到現在,兩人平攤下來,一個月有七萬台幣的收入,也還不錯啦。這些意外之財也鼓勵了CY,讓他有一個感想:原來在網路上,只要起頭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以後什麼都不必做就可以進來。後來他們一路摸索了WhoWhat帳號,還有其他其他。

最後,我的結論是:因為個人對創意與創新的支持與癖好,我無法為一個長得這麼「像」其他網站的新網站背書,我自己亦期許放浪只是一個「起頭的方法」,接下來一定要與噗浪走不一樣的路,我也相信他們會走出不一樣的路。

不過,我有預感,兩位創業家在未來的五年中他們有可能做出驚人的大作品,憑這股「57 + 32」的毅力,深耕三、四年的堅持,用盡所有盤纏,誰有這樣的Guts和勇氣?以兩位創業家從IM、Facebook、Twitter…一路這麼認真的研究下來,他們的下一步,在哪個平台或許已經不是這麼重要。

3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