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創品牌,靠 TODE?

img

69年次的李昌樺於去年底創立了「ToDe網路商店」,這似乎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網路商店,因為它號稱所做的是「幫其他人的自創品牌賣出去」,強調只賣小設計師自己設計服飾、包包、裝飾品、文具,號稱自己為「台灣創意的推手、自立品牌的通路」,網站名字的英文諧音是「土地」,意即希望為這土地種出自有品牌,另外也有「TO DEsign in Taiwan」的意思。 

20056月,夜間部課程告一段落,白天工作、晚上暑假,就是因為這樣,讓自己在晚上的時候,多了許多思考未來的時間,而由於自己白天工作的無趣、缺乏挑戰,讓自己有了創業的念頭,要創什麼業呢? 

()、資訊商品? 

()、電腦組裝? 

()、國外舶來品? 

都不是,我選擇了一個完全沒碰過的領域:「自創品牌專賣店」 

李昌樺不但是個創業家,也是個行銷高手,當年他把這個符合台灣需求、充滿使命感的網站點子,拿去參加雅虎開店大賽,果然一舉獲得第三名(獎金一萬元),並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大家喊他「李老闆」、「李總裁」、家人說「一點都不像你寫出來的」,「雖然還完全搞不清楚你要幹嘛,有需要幫忙的喊一聲吧」。 

我想起矽谷創業熱正瘋狂時,有人在那邊不削的喊話:「年輕人,絕不能因為想創業而創業!」但我就是覺得,「為了創業而創業」本身並無不妥。台灣的年輕創業家很多是因為嚮往自由的工作環境、不想給老闆管、不想做無意義的重覆工作而奮起創業,值得鼓勵。台灣島內的工作環境,間接成了創意的推手。 

現在,李昌樺的店開了近一年了,成績如何?從網站上來看,目前共有31個設計師,主要銷售通路為這個TOBE.com.tw網站,與一個在北安路的四坪實體店面。他向每位創意家收35%佣金,目前月營業額應已達20萬以上,初步計算下來已經攤平了當初的30萬創業成本,目前李昌樺一個月薪水應已超過和同年齡的上班族,並且因為他的「土地」宣傳,繼續得到蘋果日報中廣、電視台的報導。 

不過,接下來,李昌樺網路商店所賣的商品,讓他得面臨來自「創意市集風」的直接競爭,這股風潮大約已在台灣吹了兩年,大部份台灣創意家認識「創意市集」是來自同名翻譯書《創意市集》,類似李昌樺這樣的商店,早已如雨後春筍冒得很密集,其中規模最大的網路商店應屬好玩創意市集FunZakka,已有十六個品牌在下面,並經營了一個對台灣創意市集界喊水會結凍的部落格;另外像StreetVoice舉辦之「創意市集」也吸引100位以上的創意家;HitoRadio.com則有12個品牌在下面,另外專營創意畫作的網路商店像黑秀網HeyShore,幫青年畫家賣圖。號稱台灣最大實體「創意市集」主辦者Campo在台南舉辦的創意市集也都有140位以上的店家參與,另外像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也很高人氣。 

這些商店(包括李昌樺的)旗下的年輕設計師,周末不約會、不打球,願意付一次一千元的攤位費用來宣傳自己商品,最後就算只賣出一百元的商品眉頭也不皺一下;他們一邊賣自己的作品,一邊採購別人的作品,互相買來買去;出版界也打算跟進潮流,三采文化這個月才剛集合158位創意達人的作品出版了「創意我最大」雜誌書,《壹周刊》也時有相關報導。 

但,李昌樺絕不能走這個路線。他要打著「品牌外銷」,他的商品應該會走比較高檔、量產的路線,並非大學畢業生隨便編編的手工作品。不過目前李昌樺的商品仍挶限在五百元以下、不到巴掌大的小飾品居多,令人擔憂,接下去,李昌樺頂多成為國外知名的個人手工商品交易網站Etsy.com的台灣版,後者已取得好幾個赫赫有名網路創業家的個人資金,目前有一萬個設計師寄賣,開站才一年,目前已賣出的手工商品價值已超過100萬美元,但在台灣,這個數字會縮水成1萬美元。 

李昌樺手上握有的最大王牌,應該在「推動島內自立品牌」,目前這件事情大概只有中華民國自創品牌協會在做,這協會所能做的事就只有宣導品牌對台灣有多重要、經營幾個國外據點(有沒有經營我還在懷疑)、指導如何外銷、定期舉辦活動與課程……等等,都是沒什麼用的事,也無法為自己創造利潤。 

所以,李昌樺接下來可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想必未來也是大得無法想像。這就是為什麼,李昌樺這個「TODE」網站,讓人非常期待的原因。它可能是第一個有意去以商人的動作,把台灣自己的無名服飾品牌,透過無垠無涯的互聯網賣到國外去的第一人! 

由李昌樺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台灣的「創業家」的瓶頸。 

李昌樺當初所喊的夢想,是做「台灣創意的推手、自立品牌的通路」,他這個推手將會忙不過來,因為目前手上要推的商品至少有一百項,各是不同風格,雜而不精;而且公司人員我估計應該沒超過五人;而他的「通路」就是那四坪的店面。下一步,他應該會考慮在百貨公司設專櫃;假如沒有,他或許會自己展店,或自設franchise系統,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目前這位創意家的每天努力想的,不再是「幫品牌賣出去」,而是「提高業績」,他針對各節慶日,絞盡腦汁設計相關的商品,譬如這個「我愛爸爸,也愛八八」活動,企圖將自己更上一層,他突然有了現實的考量,不再是那個遠大夢想的創業家。 

這似乎就是創業家的「宿命」了。創業家在一無所有時,喊的夢想總是特別遠大,像一個孩子喊自己以後想當「天文學家」、想當「總統」,這是創業家最迷人的地方;可是當創業家得到第一個初步的成功,他的腳步往往突然慢了下來,他沒入了茫茫人海,他變得平庸無奇。就算做成了那些東西,李昌樺不再是台灣第一位了,他雖然愈來愈富有,卻永遠無法像我所想像的這麼富有。他雖然抓到了一個機會,但他又錯過了那個機會。他已不是當初的他。 

我在新書中提到,像李昌樺當初所喊的這個「品牌推手」網路商店,絕對會有市場,有機會讓他成為真正的「大創業」: 

中國文化不一定要以「中文」來發揚,甚至不見得要寫中國字…。中國的甦醒,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式挑戰了以歐美體系為主的價值觀,使得全球五大洲的一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普遍出現了極大的改變,中國不再只向全球販賣「made in China」的無品牌加工製造品,它正慢慢出現品牌,尤其是「中國」這個大品牌,引領了中國文化往全球宣揚擴散。 

早在2006年,當中國沿海地區的民眾「富起來」,掙到第一個百萬起,馬上就變成各國名牌貨的愛用者,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個「敢賺」、「敢花」的民族,強大的內需市場讓各種外國品牌笑得合不攏嘴,不過,外國品牌沒留意的是,民族愛國心也正悄悄作祟。中國人做到了其他國家的人所做不到的事,他們開始默默的開發屬於自己的東西,漸漸的摒棄美國文化,建立屬於自己的完全獨立的文化特色。 

中國人崛起的最大轉變,就是終於知道什麼是「給別人看」的文化,什麼又是「給自己用」的文化。以建築來說,從前全球所有國家的人(包括中國人自己)印象中的「中國式建築」,處處皆是鮮豔欲滴的大紅色,頭上是瓦頂,身邊是磚牆,有拱門庭院設計,屋頂著重花稍雕飾,但這樣的印象,連現代的中國人都不再喜歡,也不再想採用於自家設計,所以這是「給外國人看」的建築風格。 

2005年,中國名建築師張永和在接受美國《BusinessWeek》專訪時便已主張,中國大陸得建造「跳脫中國文化的建築」,在未來十年建出更國際化又融合當地需求的具代表意義的超級豪華大樓。這是新中國文化的第一聲號角。到2017年,經過十年摸索,中國人漸漸感受到自己喜愛的建築風格,漸漸採用後現代建築的幾何圖型,用材採一點點冰冷的金屬感,但同時也採用深紅檜木紋的巨柱、完美圓型的大窗,並且將「風水」的考量融合進去,使得西方建築風格帶有一點點的東方色彩,讓中國人在裡面居住、工作、會客、用餐,都覺得非常舒服安心,這就是中國人自己慢慢醞出「給自己用」的新中國文化。 

中國味道的服裝設計,不再以旗袍、長袍為代表,現代沒有中國人穿在街上走了。中國味道的音樂不再只以古箏、柳琴為主,因為年輕人都聽Rap與新潮風。舞蹈來說,不再只主打「千手觀音」,所謂代表中國文化的「顏色」不再只是刺眼的金色與紅色了,它慢慢的回歸到主流的顏色。 

只有在中國長大的設計師,才知道中國人自己喜歡的口味。2017年,這一批設計師透過建築、飾品、衣裝、藝術品、表演、音樂,為中國文化帶入了新的定義。當他們終於推出第一批帶有獨特風格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上,中國人立刻接受了他們,一方面出於民族愛國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出自於純純正正、實實在在的「喜愛」。中國人愛用中國貨,內需的快速成長,使得這些新出生的文化很快的強盛……。 

國內喊品牌最深的是施振榮,微笑曲線的發明人,也起而行的繼續發起智玖創投,專營品牌。另外最近商業周刊披露的新的中經合創投(WI Harper)的傳產創投基金,找來曾幫傳產點石成金的高手,希望能將其他廠商設計出新的可以自有品牌的高附加價值商品,但我們當然知道,這些應該只限於高科技或製造業,如今國際知名服裝、包包品牌如D&GDonna KaranCoachTommy HilfigerGiorgio Armani應該都是在泥土打混仗出身的,沒有一個拿過創投的錢;創投不可能推動這些小小民生用品的品牌,這好像拿球棒打蚊子。 

這就是李昌樺的可貴之處,這間「TODE」網路商店,或許可以添加一些新元素,讓它不再只是平凡的商店,而是個充滿行動力的「經記公司」,而且目標在國外、不在國內、不在北安街的小小巷子裡;它不只做「自創商品專賣(代理)」,還要做「自創商品『製造』」。 

媒體的造訪,別迷失了創業家的心,台灣創意家絕不能就止於路邊攤。TODE站起來,最後不要只挖土壤,而要種出一棵更大的果樹,年年都有肥大甜美的果實外銷到國外。 

李昌樺在網站裡,用一種類似日式小商店老闆的謙卑語調說:「我們不是一家賺大錢的店,也不是一家殺低價殺到體無完膚的店,更不是一家網站行銷能力超強的店。但我們期許是一家盡力作好能讓大家感受用心的店。」 

創業家的氣度,絕不止於如此!我來幫他修改一下: 

「我們是一間想賺大錢的店,我們絕對抬高價格但讓消費者還是很想買的店,我們是一間能把產品通暢賣到全世界的店!」 

如此一來,李昌樺就有機會,成為繼創投之後,第一個推動平名創業,擴展至海外更大市場、幫助千萬名創意家自創品牌、自己也變成億萬富豪、比創業家更上乘的「超級創業家」。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