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創品牌,靠 TODE?
69年次的李昌樺於去年底創立了「ToDe網路商店」,這似乎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網路商店,因為它號稱所做的是「幫其他人的自創品牌賣出去」,強調只賣小設計師自己設計服飾、包包、裝飾品、文具,號稱自己為「台灣創意的推手、自立品牌的通路」,網站名字的英文諧音是「土地」,意即希望為這土地種出自有品牌,另外也有「TO DEsign in Taiwan」的意思。
2005年6月,夜間部課程告一段落,白天工作、晚上暑假,就是因為這樣,讓自己在晚上的時候,多了許多思考未來的時間,而由於自己白天工作的無趣、缺乏挑戰,讓自己有了創業的念頭,要創什麼業呢?
(一)、資訊商品?
(二)、電腦組裝?
(三)、國外舶來品?
都不是,我選擇了一個完全沒碰過的領域:「自創品牌專賣店」
李昌樺不但是個創業家,也是個行銷高手,當年他把這個符合台灣需求、充滿使命感的網站點子,拿去參加雅虎開店大賽,果然一舉獲得第三名(獎金一萬元),並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大家喊他「李老闆」、「李總裁」、家人說「一點都不像你寫出來的」,「雖然還完全搞不清楚你要幹嘛,有需要幫忙的喊一聲吧」。
我想起矽谷創業熱正瘋狂時,有人在那邊不削的喊話:「年輕人,絕不能因為想創業而創業!」但我就是覺得,「為了創業而創業」本身並無不妥。台灣的年輕創業家很多是因為嚮往自由的工作環境、不想給老闆管、不想做無意義的重覆工作而奮起創業,值得鼓勵。台灣島內的工作環境,間接成了創意的推手。
現在,李昌樺的店開了近一年了,成績如何?從網站上來看,目前共有31個設計師,主要銷售通路為這個TOBE.com.tw網站,與一個在北安路的四坪實體店面。他向每位創意家收35%佣金,目前月營業額應已達20萬以上,初步計算下來已經攤平了當初的30萬創業成本,目前李昌樺一個月薪水應已超過和同年齡的上班族,並且因為他的「土地」宣傳,繼續得到蘋果日報、中廣、電視台的報導。
不過,接下來,李昌樺網路商店所賣的商品,讓他得面臨來自「創意市集風」的直接競爭,這股風潮大約已在台灣吹了兩年,大部份台灣創意家認識「創意市集」是來自同名翻譯書《創意市集》,類似李昌樺這樣的商店,早已如雨後春筍冒得很密集,其中規模最大的網路商店應屬好玩創意市集FunZakka,已有十六個品牌在下面,並經營了一個對台灣創意市集界喊水會結凍的部落格;另外像StreetVoice舉辦之「創意市集」也吸引100位以上的創意家;HitoRadio.com則有12個品牌在下面,另外專營創意畫作的網路商店像黑秀網HeyShore,幫青年畫家賣圖。號稱台灣最大實體「創意市集」主辦者Campo在台南舉辦的創意市集也都有140位以上的店家參與,另外像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也很高人氣。
這些商店(包括李昌樺的)旗下的年輕設計師,周末不約會、不打球,願意付一次一千元的攤位費用來宣傳自己商品,最後就算只賣出一百元的商品眉頭也不皺一下;他們一邊賣自己的作品,一邊採購別人的作品,互相買來買去;出版界也打算跟進潮流,三采文化這個月才剛集合158位創意達人的作品出版了「創意我最大」雜誌書,《壹周刊》也時有相關報導。
但,李昌樺絕不能走這個路線。他要打著「品牌外銷」,他的商品應該會走比較高檔、量產的路線,並非大學畢業生隨便編編的手工作品。不過目前李昌樺的商品仍挶限在五百元以下、不到巴掌大的小飾品居多,令人擔憂,接下去,李昌樺頂多成為國外知名的個人手工商品交易網站Etsy.com的台灣版,後者已取得好幾個赫赫有名網路創業家的個人資金,目前有一萬個設計師寄賣,開站才一年,目前已賣出的手工商品價值已超過100萬美元,但在台灣,這個數字會縮水成1萬美元。
李昌樺手上握有的最大王牌,應該在「推動島內自立品牌」,目前這件事情大概只有中華民國自創品牌協會在做,這協會所能做的事就只有宣導品牌對台灣有多重要、經營幾個國外據點(有沒有經營我還在懷疑)、指導如何外銷、定期舉辦活動與課程……等等,都是沒什麼用的事,也無法為自己創造利潤。
所以,李昌樺接下來可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想必未來也是大得無法想像。這就是為什麼,李昌樺這個「TODE」網站,讓人非常期待的原因。它可能是第一個有意去以商人的動作,把台灣自己的無名服飾品牌,透過無垠無涯的互聯網賣到國外去的第一人!
由李昌樺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台灣的「創業家」的瓶頸。
李昌樺當初所喊的夢想,是做「台灣創意的推手、自立品牌的通路」,他這個推手將會忙不過來,因為目前手上要推的商品至少有一百項,各是不同風格,雜而不精;而且公司人員我估計應該沒超過五人;而他的「通路」就是那四坪的店面。下一步,他應該會考慮在百貨公司設專櫃;假如沒有,他或許會自己展店,或自設franchise系統,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目前這位創意家的每天努力想的,不再是「幫品牌賣出去」,而是「提高業績」,他針對各節慶日,絞盡腦汁設計相關的商品,譬如這個「我愛爸爸,也愛八八」活動,企圖將自己更上一層,他突然有了現實的考量,不再是那個遠大夢想的創業家。
這似乎就是創業家的「宿命」了。創業家在一無所有時,喊的夢想總是特別遠大,像一個孩子喊自己以後想當「天文學家」、想當「總統」,這是創業家最迷人的地方;可是當創業家得到第一個初步的成功,他的腳步往往突然慢了下來,他沒入了茫茫人海,他變得平庸無奇。就算做成了那些東西,李昌樺不再是台灣第一位了,他雖然愈來愈富有,卻永遠無法像我所想像的這麼富有。他雖然抓到了一個機會,但他又錯過了那個機會。他已不是當初的他。
我在新書中提到,像李昌樺當初所喊的這個「品牌推手」網路商店,絕對會有市場,有機會讓他成為真正的「大創業」:
中國文化不一定要以「中文」來發揚,甚至不見得要寫中國字…。中國的甦醒,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式挑戰了以歐美體系為主的價值觀,使得全球五大洲的一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普遍出現了極大的改變,中國不再只向全球販賣「made in China」的無品牌加工製造品,它正慢慢出現品牌,尤其是「中國」這個大品牌,引領了中國文化往全球宣揚擴散。
早在2006年,當中國沿海地區的民眾「富起來」,掙到第一個百萬起,馬上就變成各國名牌貨的愛用者,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個「敢賺」、「敢花」的民族,強大的內需市場讓各種外國品牌笑得合不攏嘴,不過,外國品牌沒留意的是,民族愛國心也正悄悄作祟。中國人做到了其他國家的人所做不到的事,他們開始默默的開發屬於自己的東西,漸漸的摒棄美國文化,建立屬於自己的完全獨立的文化特色。
中國人崛起的最大轉變,就是終於知道什麼是「給別人看」的文化,什麼又是「給自己用」的文化。以建築來說,從前全球所有國家的人(包括中國人自己)印象中的「中國式建築」,處處皆是鮮豔欲滴的大紅色,頭上是瓦頂,身邊是磚牆,有拱門庭院設計,屋頂著重花稍雕飾,但這樣的印象,連現代的中國人都不再喜歡,也不再想採用於自家設計,所以這是「給外國人看」的建築風格。
2005年,中國名建築師張永和在接受美國《BusinessWeek》專訪時便已主張,中國大陸得建造「跳脫中國文化的建築」,在未來十年建出更國際化又融合當地需求的具代表意義的超級豪華大樓。這是新中國文化的第一聲號角。到2017年,經過十年摸索,中國人漸漸感受到自己喜愛的建築風格,漸漸採用後現代建築的幾何圖型,用材採一點點冰冷的金屬感,但同時也採用深紅檜木紋的巨柱、完美圓型的大窗,並且將「風水」的考量融合進去,使得西方建築風格帶有一點點的東方色彩,讓中國人在裡面居住、工作、會客、用餐,都覺得非常舒服安心,這就是中國人自己慢慢醞出「給自己用」的新中國文化。
中國味道的服裝設計,不再以旗袍、長袍為代表,現代沒有中國人穿在街上走了。中國味道的音樂不再只以古箏、柳琴為主,因為年輕人都聽Rap與新潮風。舞蹈來說,不再只主打「千手觀音」,所謂代表中國文化的「顏色」不再只是刺眼的金色與紅色了,它慢慢的回歸到主流的顏色。
只有在中國長大的設計師,才知道中國人自己喜歡的口味。2017年,這一批設計師透過建築、飾品、衣裝、藝術品、表演、音樂,為中國文化帶入了新的定義。當他們終於推出第一批帶有獨特風格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上,中國人立刻接受了他們,一方面出於民族愛國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出自於純純正正、實實在在的「喜愛」。中國人愛用中國貨,內需的快速成長,使得這些新出生的文化很快的強盛……。
國內喊品牌最深的是施振榮,微笑曲線的發明人,也起而行的繼續發起智玖創投,專營品牌。另外最近商業周刊披露的新的中經合創投(WI Harper)的傳產創投基金,找來曾幫傳產點石成金的高手,希望能將其他廠商設計出新的可以自有品牌的高附加價值商品,但我們當然知道,這些應該只限於高科技或製造業,如今國際知名服裝、包包品牌如D&G、Donna Karan、Coach、Tommy Hilfiger,Giorgio Armani應該都是在泥土打混仗出身的,沒有一個拿過創投的錢;創投不可能推動這些小小民生用品的品牌,這好像拿球棒打蚊子。
這就是李昌樺的可貴之處,這間「TODE」網路商店,或許可以添加一些新元素,讓它不再只是平凡的商店,而是個充滿行動力的「經記公司」,而且目標在國外、不在國內、不在北安街的小小巷子裡;它不只做「自創商品專賣(代理)」,還要做「自創商品『製造』」。
媒體的造訪,別迷失了創業家的心,台灣創意家絕不能就止於路邊攤。TODE站起來,最後不要只挖土壤,而要種出一棵更大的果樹,年年都有肥大甜美的果實外銷到國外。
李昌樺在網站裡,用一種類似日式小商店老闆的謙卑語調說:「我們不是一家賺大錢的店,也不是一家殺低價殺到體無完膚的店,更不是一家網站行銷能力超強的店。但我們期許是一家盡力作好能讓大家感受用心的店。」
創業家的氣度,絕不止於如此!我來幫他修改一下:
「我們是一間想賺大錢的店,我們絕對抬高價格但讓消費者還是很想買的店,我們是一間能把產品通暢賣到全世界的店!」
如此一來,李昌樺就有機會,成為繼創投之後,第一個推動平名創業,擴展至海外更大市場、幫助千萬名創意家自創品牌、自己也變成億萬富豪、比創業家更上乘的「超級創業家」。
台灣人不知是否井底之蛙當久了,有些心態上的毛病就是”夠好就好”、”比大部分人好就好”、”好的可以炫燿就好”,這種現象不管士農工商政教醫媒食衣住行一律適用,你說TODE會不會成功? 在創辦人的心中也許他已經滿足了,因為上過電視出過風頭了。氣度決定高度,野心決定市場,TODE要做大?簡單的說,不可能,定位正確、但MODEL不對、個性歪斜,除非個性改變、眼睛睜開、心胸放大、加上好運氣有人才和金錢的資源
創意商品產業目前走的最好的是Zakka(不是funzakka),第二是TYCC,他們的模式雖和TODE不一樣,但是先累積買家、再去找賣家才是正道,YAHOO拍賣不就是這樣搞起來的嗎,”有錢的是老大”永遠是鐵則
感謝”—大大”
Zakka雜貨網網址提供如下:www.zakka.com.tw
TYCC: http://www.tycc-colors.com
推動1000元以下的創意產品,一個被動的撮合網站即可做到 ,但要推動1000元以上的真正玩品牌的服裝與配件設計,如大大所言應得先去找買主才行,或許這類網站可搭配虛擬名流網路派對之類的,熱一熱買家先?
品牌的建立以千萬起跳,小蝦米要變成大鯨魚最省錢的方式就是”借力使力”,Zakka用別家品牌來哄抬自家品牌,等到買家規模及忠誠度成氣候,再去找獨立設計師,給他看每月銷售報表,讓數字說話,設計師自然會向訂單靠攏; PayEasy用”牛爾”品牌哄抬自家品牌,今年營收24億,牛爾就占4成,其他家購物網站若找不到差異化,或是一個ANCHOR,台灣前三大購物網站就差不多定型了
TODE要成功的話,必須要找到一個幾米,開玩笑,你說幾米就幾米,TODE可以的作法是挑一個或兩個有料、有野心的設計師,栽培他們做ANCHOR,如何栽培? 這個問題回到”如何建立個人品牌”…(或許可以試試”賣數字PAINTING”的那類型故事)
“這些商店(包括李昌樺的)旗下的年輕設計師,週末不約會、不打球,願意付一次一千元的攤位費用來宣傳自己商品,最後就算只賣出一百元的商品眉頭也不皺一下;他們一邊賣自己的作品,一邊採購別人的作品,互相買來買去”
其實真得是這樣,自己有到市集賣過東西,其實台灣人民還普遍無法接受這種創意的價值,在您文章中提到的[像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以及[Campo]其實他們的人氣與收入並不成等比,往往來看熱鬧的人多,真正買的人很少;有時候一天下來收入甚至不到幾百元,根本不足以支付攤位的租金。台灣的創意要發展起來,還是得靠國民平均對創作與美感的認知,猶如ppaper雜誌創辦人包益民先生所提的一樣。台灣的設計與創意走出國際是好事,但是如何以更精緻的包裝、獨特的品味以及有文化的宣傳手法,的確是創投的一大挑戰!
虛擬名流網路派對是什麼? 這是下一篇稿的引言嗎呵呵
我只知道,若你要經營網路品牌,用網路名人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法,這家網路品牌用了dodolook當代言人
http://www.yume.com.tw/
當網路品牌越來越多時,”網路名人”的需求也會跟著加大,這似乎是台灣一些小朋友玩BLOG的另一個出口
網路名人的用途其實並不會限於網路(只要是名人都可以跨界),周星馳的最新電影”長江七號”聽說要用芙蓉姐姐當客串,damn,真是想到就好笑,提外話啦哈哈
感謝各位對於TODE的指教,TODE或許做不大!!那又如何??養的活自己就好了^_^。
沒啦,開開玩笑!!!
其實大家的意見,我都會虛心去想的啦,只是我自己真的沒想的太多,哈~~
不過今天無意間連到這個網站,才知道,我的公司問題這麼多,
將上–的意見,怎麼覺得–以前出現在我的blog中,不管怎樣,我會繼續加油的,請大家在多多指教了。
台灣的創意=”品牌概念”? 其實創意這種就是種感官….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許多知名大品牌真的是很優的東西嗎??
不竟然..感官決定了人們要不要去購買…
土地目前的特色就是集合所有的自創商品商品在自己的店.一家店呈現不同味道風格的商品,如何去帶領這樣的商品走出去..
這著實考驗了土地??也相對考驗了創業者的理念及行動力??因為它比別人多了更多要努力的空間,比別人遇到更多要解決的問題….
創業者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嗅到別人嗅不到的.做到別人不敢做.不去做的地方.行動永遠比喊口號還難…
但是如何贏得大家感官的認同??這沒有一個規則可循….因為那ㄧ天就是成功的一天..但是他是沒有時間表的……
日本有名藝妓.和服.壽司
韓國有名泡菜.大韓衣服
中國有名建築.旗袍
我們呢??
台灣的創意就是自己製造創意..
因為我們接受太多元的文化?? ^^
Hi從這篇文章有幾點想要更正一下,第一tode出現的時間是李怡穎創意市集這本書發行後的半年,後來FUNZAKKA成立第一個網路創意市集,但更早前是牯嶺街的創意市集,已經再這個時候舉辦過兩年的創意市集,所以他不是第一個以商人之資料推行台灣品牌之人,再來大學生隨手編編之東西,在日本叫做手感雜貨後來台灣又有五感出現,以自創品牌來說,我個人認為手作是節省成本最好方法之一,除此之外透過扎實的創作才能孕育出更棒的東西,就好像荷蘭的一位女設計師,以工藝出身卻再工業設計大放異彩,出眾點就在於作品展現的溫度與情感.男生可能有男生的觀感,不過要當個洞燭先機的高人,可能得ENJOY一下,不同於自我個性的世界.再來有人說ZAKKA是創意品牌?問題是ZAKKA販售的是國外的創意,而這些品牌跟TYCC有2/3以上重複,何創意之有?應該算貿易商吧,至於作經紀公司,那可能也拼不過出色創意,他們旗下有可樂王,陳姍妮…等等,不僅有背景有資金還經營有年,像這種狀況下,想請聰明的站長,如果是你,該如何殺出一條生路,天阿好像軍火之王唷
バッテリー販売。 セルモーター修理。 オルタネーター修理。リビルト在庫多数。電装品販売。リンク品在庫多数。ウイングモーター修理・販売・在庫多数。パワーゲートモーター修理・販売・在庫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