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發表的「雲端運算宣言」背後是一人奔走的結果?談網路「一哥」可做什麼事

所謂「一哥」不是那個演藝一哥、面板一哥,而是「ego」,也就是美國人口中的「自我意識」的意思,有些人翻「自大、自傲」其實過了點,ego的只是偏向自我中心的自我意識而已。

本周一到周三,紐約市正舉辦「雲端計算博覽會」(雲計算博覽會,Cloud Computing Expo)。有人說2009年將是雲端運算年,這場博覽會理應充滿新生的興奮之氣,不料,上星期美國網路界已經為了這場會議掀起一場圍勦風波,因為這場大會中將有一個叫「Reuven Cohen」的(翻譯為「魯文」)的傢伙,將正式啟動史上第一個「雲端計算」的規格的發展。他將先從發表一個「雲端宣言」(Open Cloud Manifesto)開始,宣言的範本在這裡,「a call to action for the worldwide cloud community」。這位魯文先生一付革命家的姿態,雙手舉高,站起來!魯文也在他的twitter說,「就像所有政治的歷史文獻,重要的不是它到底說什麼,而是這份文獻本身的意義!」

這件事聽起來很技術、沒什麼新意?不,就算不懂、沒興趣看雲端計算的,也可以從這件事得到有趣的啟示──

如果你認同雲端技術將會是接下來網路的一大世代,那五十年以後我們若回頭看,將會看到在2009年,有一位叫魯文的先生,發表了一個「雲端宣言」。這地位的重要性就有如現在我們看到2004年Chris Anderson發表「長尾理論」和Tim O’Reilly發表「Web 2.0」一樣。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

誰是魯文?」

「魯文是哪裡來的野小子?」

「憑他這等斤兩,也想喊出『雲端宣言』?」

上周,當這份宣言即將被提出前,美國網路界已經把這位「魯文」整個的翻勦了一次了,其中以這篇這篇罵得最兇。其中一篇是微軟的高階主管Steven Martin在文章裡痛批這位魯文先生的動作,簡直就是自己搞小圈圈,有深厚的個人打廣告的意圖!他們說,魯文本身是一間小型的雲端計算公司的創辦人,其公平性已經讓人質疑,然後,他搞了一個叫「Cloud Computing Interoperability Forum 」 (簡稱CCIF)的互連協定組織,開始撰寫一些標準文件,結果這些文件寫出來了,也拿文件給相關的廠商看過,結果上面卻說這是「機密」,要嘛就簽,要嘛就不要簽,竟然不接受任何的修改!「宣言」中提到會開放給大家來參與?根本是唬爛的!

這些批判魯文的人覺得此「宣言」最大的問題,就是目前正進行所謂雲端運算最積極、投資最多軟硬體成本的公司如Amazon、Google、微軟都沒在裡面,而至少Salesforce.com、HP、IBM也該進來而沒進來。所以,這個「宣言」無效!生氣!無效?

有趣的是,原本魯文的這個「雲端宣言」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因為這樣一被網路各高層罵道「無效」,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宣言的事了,魯文還說:「感謝微軟幫我打廣告!」最爭議的是,這位魯文可能太得意了,還不小心在twitter裡提到這些許多是檯面下的協商結果,他還引用了饒舌歌手的一句話:「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意思是這場殘酷的遊戲就是這樣玩的,魯文處處顯露出「玩到手」的得意的樣子,在twitter繼續回應其他攻擊者,並從容不迫的參加了這幾天在紐約的雲端盛會。

內情到底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不過的確可確定的是,魯文一個人,似乎策畫了這一切,而且已經得到了很不錯的成績。若說「佈局」,他其實佈局了一陣子,魯文曾經是一本專門做雲端計算的「Cloud Interoperability Magazine」的編輯,也曾是這次舉辦博覽會的SYS-CON的記者,有媒體、有活動商在後面作後盾。他也和其他雲端的組織掛上關係,雖不一定是要角,卻是音量最大者,包過「CCIF」、「Cloud Camp」,目前找來的贊助商也都是大卡司,包括思科(Cisco)、英特爾(Intel)、路透社、RSA等。你可以想像,即使雲端計算的「主力廠商」不想理魯文,由於「雲端計算」實在太紅,還有好多好多其他的公司想要和它沾上邊,想尬上一腳,因此魯文的金援不虞匱乏,夥伴也愈滾愈多

這次風波不知何時了,但我看魯文也心中充滿激昂的感受。電影的武打場面,哪一次是看到「好多人」打一個人把他打得很慘然後覺得很過癮的?每次最精彩的場面,都是看一個人單挑好多人,把所有人都打得落花流水,觀眾大呼過癮!這是網路上最精彩的電影,這是網路最原生的樂趣!在網路上,我們就是不斷的看到一些只有10人的小公司打敗5000人的大公司,大公司天天派眼線看市場,做新產品,最棒的企畫、最棒的QA,通通都做白工;如果是10人可打敗5000人,那,1人也可以打敗500人。就算是「雲端計算」這麼大的玩意,憑一個住在多倫多的Reuven Cohan魯文先生,恐怕一個人就可以搞定,只要──他會玩這個他口中所謂的「遊戲」。

好,現在話題一轉,來談談「一哥」(ego)。

「一哥」夠強的人,自我意識夠強,可以做大事。如果魯文的「一哥」不夠,那我想他也別玩這麼大的車了,他肯定是有擔當的人。

網路上的「魯文」,其實非常的多,而且經由Web 2.0洗禮幾年下來變得更多,可以以「一哥氾濫」(ego flooding)來形容。我自己是部落客,我自己剛好是不錯的實驗案例,我回想自己的「一哥」,在1992年我有第一個email住址,那時候我還沒有「一哥」。1996年我自己做了第一個「烘培機」,叫做「威廉共和國」,還加了好幾個小遊戲,那時候我也還沒有「一哥」。1997年我開始使用ICQ和朋友講話,那時候我還沒有「一哥」。2001年我出第一本書,那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不錯的事,但奇怪的是,我也還沒有「一哥」。甚至,到了2005年我出了第五本書還在無名小站開了部落格宣傳我的書,記得好像來了幾個網友,那時候我也還沒有「一哥」。

直到2006年我開了部落格以後,「一哥」卻立刻就出現了,我回想,當我發現我的部落格吸引了10個陌生人來看、作正面留言與互動的時候,只要10個人,竟然就讓我的「一哥」高過了我賣了3000本書的水準。

網路……真是一個奇妙的地方,不是嘛!

以這樣來類推,現在的網路上,有幾個人曾經與十個以上陌生人正面互動過,而且對方是以稱讚、正面的態度來與我們互動的?

有多少網路人有這樣的經驗,那網路上就有多少「一哥」!

這些「一哥」被網路賦與強大力量與使命的天之驕子,因為沾到了網路,此後有了足夠的信心來策使他再去做更多、更遠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往往是遠超出自己一人之力可以做的事,要是沒有網路,恐怕這些人不會去做這些事,就像魯文先生一樣。這是網路所提供的「精神」層面的支援,當這些「一哥」有了精神去憑一己之力做點大事,接下來,網路還提供「實質」層面的,讓「一哥」可以發揮槓桿原理做更大的事:

一、網路上什麼人都有:以前魯文若想發起什麼,只能從他的同事或鄰居開始,現在魯文的「pool」是全世界的人,只要可和他用英文溝通,通通都是魯文及這個「雲端宣言」的好幫手,於是,魯文很輕鬆的就組好一個線上虛擬團隊,一起逆著大廠之意推動這個「雲端宣言」。

二、網路比以前更好溝通、開會:線上約時間用視訊開會?太死板了!這些夥伴既是草莽組起,也是草莽互動。與這些夥伴溝通,只要配備有MSN、Skype、Twitter,誰發生什麼事、有什麼想法,通通馬上就知道。在每次舉辦正式線上會議之前,彼此的想法可能已經都瞭解了好幾輪了。

三、網路比以前容易產生感情:由於以上這些工具的發達,只差沒見到面,剩下的其實已經熟得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樣。也因為沒見到面,魯文這個團隊的互相溝通就免除了社會上一些有的沒的沒必要的干擾,人與人之間更坦承,就算見到面才發現他們之間長相、文化天差地遠也無所謂,「戰友」感情已經產生。

魯文推這個「雲端宣言」是對是錯,先不評置,但我想問的是,有幾個網路上的人,真的把「一哥」拿來「做一些事情」?

網路上愈來愈少人以「一哥」出來做正面的事情了,網路養出許多「一哥」,但大部份的「一哥」想紅的都是自己而不是做一些事情。這樣一來可以做的事情就少很多了。魯文顯然不太一樣,我覺得他至少做的是一個大聯盟,這樣的野心,當今的「一哥」幾個有?

就算有,我們也不容易再發現。讓我想到,有些Web 1.0時代曾經是「一哥」而後退下來的老前輩,曾經叱吒風雲,現在帶著網路送他們的「一哥」在各行業默默的做大事,謹守著不再露鋒芒的承諾,依然提出大遠見,卻永遠躲在團隊後面。像這次魯文被雲端宣言事件給扯出來的風波非常少見,大家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如果以後能多多宣揚某些網路上默默牽動事情的「超級一哥」,一定能帶來更多的「一哥」來做事。網路不必太多人,只要一個瘋狂的天天掛在網上工作,就可以產出好多好多精彩的武俠戲,能玩的範圍,又豈止雲端而已!

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