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100] uSchool、TED Taiwan、Meeya與小玉山團員分享亞美返鄉創業經驗


以下由Derrick與Mr.6共同撰寫, 攝影:NEO

這星期Sweet100即將有三場演講接踵而來,照例早已全部爆滿,後面三場也是,為了避免大家來Sweet100網站報不到活動,周一的場次還勉強留著開著,其實也已經超報一倍了。報不進來的人,我們會盡快帶來新的活動。

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前天晚上Sweet100還默默舉辦一場活動,地點在台北101沒多遠的信義區的Barbado八倍多餐廳,在這裡我們很榮幸的為玉山科技協會之下的亞美玉山科技協會(MJAA,暱稱為「小玉山」)舉辦了一場閉門式、只有小玉山與Sweet100志工可參加的「Sweet100」活動。既然是私人活動,我們筆調就稍稍輕鬆一點點了。

小玉山是玉山協會下的「年輕版」,以矽谷當地的亞裔美國青年為主,小玉山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亞洲行,順便參訪故鄉的科技產業。以前在矽谷每次到了近春假,小玉山的newsletter就會開始召募想到亞洲旅行的,我想跟著此行卻一直沒行動,沒想到幾年後,我回到台灣,有機會得到小玉山的青睞。這場Sweet100很特別,小玉山一團約30人,都是矽谷當地正在工作的華人,有大公司工程師、博士班學生、創業家,還有「大人」包括顧問公司顧問,玉山科技協會知名創投Harbinger的鄭先生更也親自來到現場,有些更是已住在台灣但跟著他們旅行的。他們的行程攤下來皆為竹科大廠大老,忙碌的行程中竟然留了剛下飛機的第一晚,給一個以往很不一樣的題目──在台灣網路創業

Sweet100並不是專門辦活動的組織,特別找來目前在台灣有些成就、又是與小玉山這些華人背景相近的創業家,最後三位講者是uSchool優學網的Gary Cheng、TED Taiwan的創辦人之一的Jason Hsu,以及Meeya的創辦人兼執行長Tony Wang,三位以全場英文直接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後來小玉山的巴士都走掉了,人卻不走,十點以後仍然一圈一圈的聊得非常熱鬧。三位講者分享從美國回到台灣、在台灣徒手開始找團隊、做網站的經驗,也與矽谷這些創業家交換關於iPhone、Facebook App訊息。這場活動沒有任何舞台,就是八倍多自己的舞台;沒有燈光,一張桌子上去就「開講」了。

首先,請目前保持「全勤」的Sweet100寫作者Derrick Hung來一段架構的分析(原文請見「MJAA meets Web 2.0 in Taiwan」):

Sweet100 邀請幾位台灣新創網路公司的創辦人,在基於美國文化觀點的角度下,跟亞美玉山科技協會的朋友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三位講者短短一小時的分享,uSchool優學網、TED Taiwan、meeya.com,從創立的歷程、台灣合作夥伴的選用到網站經營的觀點。

全球觀點
思考全球市場,站在熟知歐美網路市場的狀況來看,其實的確有很大的優勢。從歐美發跡的網路網路產業,特別是美國,不論是技術或是概念性的想法,至今依舊站在發展的最前端。其次,由於網路基礎建設及消費市場早期相對蓬勃,早期就有許多網路試驗用戶,跟產業之間不斷相互激發創意。經過了十年的發展,總體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網路產業的版圖,「流量」當道的Web 2.0時代,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國家擁有的龐大市場,開始在網路上滋長,全球觀點的平衡感開始顛覆。

「Think Global」,全球化市場中最重要的想法,處在台灣市場的網路業,個人認為在全球化的視野之下,因為各國文化的交會,台灣有不錯的文化條件。因為來自歐美及日本貿易、文化、教育甚至娛樂等方面的影響,多元文化一直都是台灣環境的特色。在全球觀點來看,接受跟參與兩者,是台灣創業者應該思考的,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時,要想著去參與。好的創意可以改變使用者習慣,而順從使用者習慣則會造就熱門的設計,是要讓使用者接受還是參與使用者,從不同的觀點來參與網路世界,也許在目前各大文化區域的網路藩籬找到出路。

「Think Mainland」,台灣對於世界來講是個大陸華文市場的前哨站。在前述的特色,加上語言文化優勢,站在製造業超過三十年開疆闢土的商業戰場上,面對內地的競爭加上國外的競爭,網路業能夠學習到的經驗又比其他人又更勝一籌。台灣網路業在全球觀點之下的優劣,也要考慮進網站的發展中,網站的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或是Chinization,在世界經濟變遷的同時,將會各有各的利基。

選人選才的取捨
對於員工的選擇,講者群給了一些看法:

1. 沒有自信的台灣年輕族群,可以是人才也可以是負擔,公司要去思考如何去調適這樣的職場文化。
2. 挑選理念相似的夥伴,往往會比挑選一個乍看之下的人才,會對公司較為有利。
3. 對的人就值得一再去邀請,建立共同信念,公司可以更愉快的去實現各種想法,去創造各種可能。

人的管理在組織團體裡是很重要的課題,從陌生人跨越成為自己的夥伴,每個創業者或創業體都必須建立自己的哲學,選人或選才都可以是「對的人」。

人脈的價值
在台灣或說是華文文化中,「人脈」是商業運作相當重要的因素,而Facebook的誕生,也間接反應了「Social Networking」在美國,或說是世界其他各地都是被視為有相同的重要性。網路業是個以人為基礎的行業,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連結更多的使用者,連結更多的資源。

因為網路的連結,使得土地廣闊國家的人民有更緊密的關係,在台灣卻因為地狹人稠就已經有了非常密切的人際關係,人脈就從一張一張名片,一通一通電話到e-mail、即時通訊等,網路成為這種人脈的另一部份延伸。台灣濃縮了華文文化講究人與人關係也就是人脈的文化精華,放眼大陸市場,這也成為必修的一堂課。

What I learn
跟歐美市場連貫或是與本地市場依存,換個角度思考全球每個人與人之間在網站經營中的依存性,讓網站夥伴的信念串連起全球的使用者的力量,將是Web 2.0時代可以發揚出最極致的精神。

(以上作者Derrick,本名洪亘觀,跟著IBM PC compatible一起來到這世界的PC世代,畢業於政大資管系,從Dail-up BBS開始參與電腦網路世界,親身參與Internet技術及文化的歷程,曾任軟體工程師(Systex), 系統設計師(Systex), 企業風險管理顧問(Deloitte)等,關於Derrick完整與最新的關於Sweet 100部落格文章請見「Sweet 100部落格」)

Derrick已經把當晚散亂的討論整理得相當完整,我就不多寫了,當晚其實準備了六個問題要問講者,包括台灣網站外銷、如何在台灣辦網路活動……看到台下蠢蠢欲「問」,乾脆全跳過直接到最後一題,要講者談談如何建立一個「團隊」。許多海外華人對亞洲發展的計畫很雷同,在這邊當地請人,產品出來先在這邊測試市場(當實驗室),然後擴展到世界其他地方,但剛剛回台一點人脈也沒有,「Team Building」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怎麼做?

這個問題帶來現場的高潮,我試著從潦草記憶回復那場討論。Gary提到由於亞洲教育和以工廠生產為主的思維,在這裡需要先牽著年輕人的手,直到他們有信心可以自行用自己的力量與創意來解決問題。Jason則表示他們團隊不注重title而以他們要對客戶所扮演的角色來定位,完全為客戶思考的模式;Tony則說,大部份的同事都是他在各個時期的朋友,另外台灣有一些專門培養精英的組織如YEF、TIC100也有優秀人才,團隊就是基本上是每分鐘都在hangout狀態,什麼事都一起做,失戀也要一起。中文也必須local,盡量蹲低,美國注重performance,台灣注重「人和」,人脈最重要。

感謝小玉山的主辦單位與聯絡人,更重要的感謝的還是讓這次活動順利進行的Sweet100志工。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舉辦這樣的活動,我們下次見!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