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100] PChome技術總監王稜翔談網路2次低潮回到原點,網路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本文由Derrick, Lilila 與 Mr. 6 共同撰寫 – 攝影/NEO
這場Sweet100的主講人為PChome技術總監王稜翔先生(活動頁面請見此)。這是王稜翔十幾年的網路技術與管理生涯中,第一次以個人身份分享,談談自己過去對網路產業與發展的經驗與觀點,語氣謙和、平淡,沒有太多裝飾,但他個人經歷與公司的成功,讓這場演講本身便有了極勵志的效果。
其實Sweet100這樣辦了四場下來,我們會發現每一場講者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我個人聽了王稜翔總監這場,第一次有了之前在矽谷與創業家深談的感覺,那些話並不是某句可抄下來貼牆上的名句,而是某一個簡單的觀點,有時只是「比喻」,他們可能把網路比喻為一盤沙,還是幾塊大大小小的石頭……。或將網路的歷史透過一個很簡單卻很實際的實際發生過的故事來表達,這些故事在商業類雜誌其實都出現過,但再一次聽到他們「親口講歷史」,感受立然不同。Sweet100每場最精華的內容之一,就是找來這樣的講者分享他花長達十幾年時間所體會的「那幾句話」。
首先,先由lilila先細述一下王稜翔總監演講的精華重點:
網路究竟是甚麼?王稜翔認為,網路,就像是國家最基礎卻最強大的工具,就像「高速公路」的道理一樣。如果建造高速公路的目的是要用高速公路來賺錢,可能也賺不了甚麼錢。但是高速公路卻是可以讓人運用其為工具來進行各式各樣的經濟活動,網路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基礎建設,讓人們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想法,運用網路來實現。
網路容易給人幻想,當初最有名的名詞是 「本夢比」。Bill Gates說,真正網路世界的實現,在20年後才開始。王稜翔以Gates講的一句話來跟大家分享網路世界的未來。有人質疑,難道現在不是網路世界了嗎?還要等20年的道理何在?王稜翔解釋:1970就已經有網路,到了1997年也才到了網路第一波風潮,到了2000年大家才廣泛知道,原來可以申請email帳號,可以線上互通email,這樣的進展都已經經過了將近30年。
2000年開始發展網路購物,到現在已經快要10年。Skype出來到現在也快要10年了,但是目前Skype也還大部份存在電腦的連接,要到Bill Gates所說的,網路連接無所不在,物物件件無所不連,還需要20年,也就不值得驚訝。
談網路經營與文化差異,與外商公司VS.台灣網路市場,外商公司除了Yahoo!奇摩之外,其他公司應該慢慢發現要在台灣進行一個local的商業經營並不如他們在西方國家那麼簡單。ebay摸索了幾年,發現無所獲,因此和PChome合作,Google目前看來則是想要自己嘗試在當地建立團隊,意圖深耕。Yahoo!奇摩是值得尊敬的公司,對台灣市場真正進行了解深耕,甚至能把在台灣的模式推展到世界各國去。王稜翔認為,在進行網路經營時,必須要考慮到各國各地的文化差異,網路只是一種工具,可以拉近「資訊」的距離,但是無法拉近「人」,或「文化」的距離。對本土創業家來說,台灣是一個可以用來測試新model的市場,因為如果你切入的點是對的,這個市場可以在短的期間內給你很大的回響和力量,那接下來就是考驗管理能力如何去後續的經營。
談創業的成功唯一因素,是「機會」二字。王稜翔提到前一次經濟泡沫,發生在2000年,那一次的泡沫化正是網路公司們造的因,那時大家聚在一起無不自嘲:網路新貴就是「很辛苦跪在地上」。在那次泡沫化後,網路人開始靜心思考開始多方摸索到底在網路有什麼服務是可以發展的。而這一次經濟泡沫,網路公司已站穩腳步,受到的影響不大。王稜翔認為若想要創業或投入網路公司,現在是培養實力的階段,因為沒有外界喧擾也沒有媒體炒作,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想想甚麼是客戶「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夢想」也不是客戶「應該要」需要的。
創業成功第一個要點是「要有機會」,指的是「對的時間點發現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有對的資源提供,且自己的能力能配合。對的時間點,就像往前推的浪,讓你更容易走向成功,例如個人新聞台在2000年就已經有,部落格的功能在當時也都已經有了,但是當時大環境還沒成熟,所以個人新聞台就先擱著。後來美國開始流行部落格,當時無名小站也開始做起可以讓大家上傳文字和照片的網站,他們就是抓對了時機點,廣被大家所接受,爆發力也就大。
最後,王稜翔在創業成功因素這個話題上,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有個人在海邊,看到海龜跟他一起游,但是不管怎麼奮力游,海龜總是在前面。他納悶海龜也沒特別用力,為甚麼他還是無法超越海龜。他發現海龜在浪往前推時,海龜就奮力隨著浪往前進;當浪往回後打時,海龜不作抵抗,只是坦然迎接那往回打的浪。
這個故事給大家的啓示是,要懂得乘浪而上,面對困難低潮時,泰然處之。以上共勉之!
(以上作者lilila,人稱小拉,又自稱良家婦女。此人為政大企研所最不才的校友,曾於法國化妝品集團L’OREAL公司擔任品牌行銷工作,這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因為待過之後,會幫你建立非常好的人生觀-「天下無鳥事」-這對創業者來說,是很重要的訓練歷程。目前為一全職創業工友籌備即將開張的網站,也無薪兼任「腦殘吉診室」掌門人,關於lilila的完整與最新的關於Sweet 100部落格文章請見「Sweet 100部落格」)
接下來,由Derrick對王稜翔總監的演講,作一下商業模式的分析 (原文請見這裡):
在現在各產業都不景氣的環境下,不論發展到一個程度的網路公司,或是準備起步的創業家,都要深思熟慮一件事:下一個客戶的需要--
網路業從World Wide Web開始,開始攻佔了資訊科技產業的一大塊版圖,滿足各個行業中去資訊交流及通訊的需求。從1995、1996年開始,電腦逐漸普及,低廉的數據網路通信環境,瀏覽器及跨平台程序語言的改良,在各個產業的配合下,網際網路相關產業開始在台灣快速成長,也跟當時全球的經濟氣氛完全接軌。
在全球IT製造產業裡有重要地位的台灣,網路業馬上成為各界躍躍欲試的舞台,從入口網站、個人網頁代管、E-mail服務提供,各式各樣的對消費者來講新鮮無比的服務,不斷地在網路及一般實體消息通路散佈開來,發源地:美國,除了技術的領先地位之外,不小的消費者市場加上旁大的資金市場,更是點燃了網路業爆發的火種。
2000年3月份,道瓊跟NASDAQ等資金市場崩盤,網路業經歷了完整的泡沫化過程,快速成長到大幅衰退,網路業正式回歸到一般產業行列中,網路業不再背負「本夢比」的包袱,投機性投資停止狙擊這個才剛剛開始被大家認識的產業,消費者也回過頭來重新在大肆宣傳的幻影中,找尋自己對網際網路真正的需要。
2000年「.COM 泡沫化(DOT-COM Bubble)」成為了近代經濟研究重要的案例。「經濟泡沫(Economic bubble)」是指「交易價格」遠高於「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較常見於資金股票市場或是房地產市場。轉換到網路泡沫化來看,便是資金市場對於網路業的市場價值預期超過實際可生產價值,而當現值無法有效支撐預期價值的時候,市場價值便隨之崩盤。在當時,網際網路實際產生的價值跟市場預期有落差,並不是網路產業本身不具備這種可能性,而是這個泡沫在網路產業發展過程當中產生的時間點,網路業是否具備足夠的實際價值來支持市場不膨脹的預期。
在分析產業的發展過程,常引用產業生命週期模式(Industrial Life Cycle Model):產業萌芽期、產業成長期、產業成熟期、產業衰退期。
以網路產業來看,網路產業萌芽期是從70年代開始的美國國防部所架設的APRANET開始,到90年代World Wide Web開始引導出一連串商業模式試驗,網際網路完成了第一次的萌芽期。少數的公司為了未知的產業可能努力經營,從大型的公司到幾個人的新創網路公司,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不斷在在技術、商業模式、市場中,尋找可以成就整個產業邁向快速成長的要素。而網路產業業成長期則是在前個段落所述,95年到2000年之間的繁景,在誇大的市場資訊加上充裕的資金奧援,這種短時間爆炸性成長,對已經進入成熟期的IT硬體產業,更是錦上添花,提振了整個資訊產業一起再度邁向成長。至於網路產業成熟期跟衰退期?似乎沒有看到網際網路的成熟期,突然的市場崩盤即宣告網路業進入衰退期:產業負成長。網路公司大量倒閉,大型企業將投資轉向其他產業,市場資金不再挹注網路業,加速了網路產業第一次的生命週期,就在短短地五年之間。
試著跟講者思考當時的狀況,當時的網路業同行,聚集在一起,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網路到底是什麼?」「又該給客戶怎樣的服務?」。網路業耕耘了20幾個年頭,找出引起一般消費者興趣的服務,在5年的商業運作下,卻讓這個成長成為泡沫。將這個泡沫產生的原因反推回去,就是當時的「現值」並不夠滿足市場預期。
而產業現值,要建築在產業內所有企業創造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以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活動 (Value Activity)」,價值活動不僅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產品或勞務),並可為企業創造價值(利潤),即是由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價值鍊(Value Chain)」。
在泡沫化結束之後到2002左右,講者稱這段時間為「摸索期」。2002年,PChome開始了線上購物,以及至今都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PChome Skype兩個事業。堅信網路通信的本質,以及資訊交流由文字轉向語音的趨勢,這個跨國合作的契機,在雙方100%一致的理念下,創造新的價值活動,配合上實體話機的試驗,Skype Phone更是超越原本網際網路跟PC的框架。2005年,在新技術發展跟媒體宣者兩者的助長下,「Web 2.0」帶起了網路業的新生機,較低技術門檻而較富創業的服務,Blog、網路相簿等Web 2.0時代新興的網站,讓網路業邁入新的成長期。2008年,在「次級房貸」為起始的金融風暴之下,影響層面觸及各個產業,雖然不始於網路業,但需求降低、市場委縮,網路產業也持續籠罩被產業委縮的陰影籠罩。
再次回顧這兩個總體經濟衰退的時間點,「靜下心想想,什麼服務才是客戶真正需要的」,講者給有志於網路事業的人這樣的總結。在維持自己事業或是整個網路產業的「現值」,從「價值鍊」的觀點來看,要回頭去想想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價值活動」,創造新的市場價值。在產業生命週期不斷的循環中,試著維持「萌芽期」的動機,不斷去「摸索新的價值」,讓網路產業邁向長期的「成長期」,慢慢邁向Bill Gates所說網路的未來,網路業的「成熟期」,無論是20年或是30年後,每個想在網路業奮鬥的每一份子,現在就可以開始思考,講者與我們分享的─「客戶真正的需要」。
以上作者Derrick,本名洪亘觀,跟著IBM PC compatible一起來到這世界的PC世代,畢業於政大資管系,從Dail-up BBS開始參與電腦網路世界,親身參與Internet技術及文化的歷程,曾任軟體工程師(Systex), 系統設計師(Systex), 企業風險管理顧問(Deloitte)等,關於Derrick完整與最新的關於Sweet 100部落格文章請見「Sweet 100部落格」)
我這邊則再補充王稜翔總監的分享及我自己的想法──
剛剛Lilila說的「聊網路」,王稜翔回憶當時和一群業界朋友一起吃飯,基本上有班個朋友,現在的敦南誠品屋店背後有間餐廳,當eBay策略長,新浪的資深副總裁。第一次泡沫,他坐在那邊吃飯。從這些敘述我們可以回去看到,當年的網路「學長」對網路這件事的深思遠慮,試著從中不只找到「創意」,還要找到「脈絡」,歸納出一個有用的道理。這樣的反芻是每一次網路「大整理」時我們所應該做的事。
王稜翔分享了「高速公路論」,除了提到網路就像高速公路是基礎建設之外,也提到其他關於高速公路的有趣觀點──
看,如果高速公路是「私有的」,公路局真的就能賺錢嗎?不,大概也賺不了多少錢,因為沒有多少人會去用。雖然它是公有,雖然它是免費,但它實在太重要了,於是,讓許多人可以在這基礎建設上開始「創造財富」,讓所有經濟都開始在這基礎建設上來運走。但,摸索到最後,答案,也會令人有點失望。王稜翔分析,就是因為這工具太強大了,強大到類似基礎建設的程度,什麼都可以做上去,反而不容易抓到頭緒,該做什麼東西,才能賺大錢?當年的泡沫化反而讓所有網路公司褪掉所有光環,重新思考:到底我們要給客戶什麼樣的網路服務,而不是我要「賣給他」怎樣的idea?
我聽了有感,創業家寫BP寫得太習慣了,總是拚命的去想怎麼賺到錢?怎麼賺到錢?有時候,還是要回歸到「思想」,網路是一個這麼大的基礎建設,客戶到底還可以享有怎樣的服務?客戶到底還想要享有怎樣的服務?
王稜翔接下來提起當年剛自康乃爾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畢業來到矽谷,他有兩個選擇,他的同學是華淵(新浪前身)創辦人之一,當時新浪只有七個人,他卻選了較高薪的Oracle進去,錯過時機。那時候又一個因緣際會回到台灣工作,當時寫了「明日報」的第一個核心,他回憶西元2000年那個除夕夜竟然沒有回家團圓,忙著趕工,總算讓網站在一月底、二月初上線。
接下來,是這場演講的另一塊牛肉。王稜翔提起了大型網路公司做網路服務的風格,雖然是輕描淡寫,但在台下的創業者或有創業經驗人應該感到震撼:大公司資源多,但不見得在大公司就比較多的idea,還是得清空從「零」去想;就算在大公司看網路趨勢,真正的答案也是從「不知道」開始,當然這不是完全沒有方向的那種不知道,但畢竟這是一個太先進的產業,當我們站在大家前面的時候,能做的也就只有「摸索」。我自己從這句話得到的感受是,所以不只是小公司在摸索,大公司也是摸索,摸索無罪,但摸索要「有方」。這是我所領悟的部份。
王稜翔以自己參與的成功經驗指出,做一件事要成功,第一個要點是什麼,猜猜看?
答案是:要先有「機會」!
先有機會,有了契機、有了開始,接下來才能考量有沒有人可以提供你「資源」,是不是有這樣的能力……等等。先有機會,當我們抓到這個機會的時候,才能夠談得上「策略」、「資源」,才談得上什麼叫「管理」。那個機會一定先存在,才有後續的所有發展。
「機會」要怎麼開始?我自己的詮釋是,機會,就從「開始」來開始。
王稜翔提到大公司專案一個接一個,他曾經經歷過好幾次「決定要不要做」的討論,比方說網路購物,當時他就發現要做新東西總是會出現兩派人,一派是「believer」,一派是「non-believer」,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每次都可能扮演兩者其中一個角色,有時就算是「believer」也是不見得相信但也覺得應該try的。比方說,當時PChome要做線上購物前,主要的反對聲浪是因為當時大眾對網路觀感,網路這麼不安全,怎麼有人會刷卡,那送貨怎麼送?這。如今,大家已認為網路購物已經是很自然的機制,和當年已然不同。
像發生這種兩方決策,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有時老闆會說,坐在這張桌子上的,不相信的請你離開。王稜翔笑道:「還好那時候只有一半人離開!」不然就沒有今天的產品了。
接下來,王稜翔還碰開始開發網路上的通訊軟體、網路電話。當時的邏輯很簡單,這是對的方向,就應該走過去,但要做什麼?不知道。不過當年要做這個軟體,也是出現很多爭論,ICQ就好了啊!MSN也做得不錯!為何我們要「再做一個」呢?退而求其次就是說,那,我們來學人家做嘛,把它當作學習過程,應該也ok?也有人說,這是電信業的專業啊,不要碰。
那時候已經開發出自己的通訊軟體,不過也同時看到了當時還很小的新服務「Skype」,當時Skype雖有Kazaa的技術背景,但規模仍小,王稜翔和同事們下載Skype免費版試用後,立刻看好這軟體是「殺手級應用」,所以那時候並沒有太多討論就直接放棄原本自製軟體的計畫,直接和Skype總公司聯絡,本來Skype將韓國當成亞洲第一個目標,Skype和韓國大公司談了一年多合作案卻沒有下文,於是派人飛到台北談合作。
王稜翔笑著回憶,當年的Skype代表事後表示,其實在他們到機場,車子都還沒進入台北市前,他就已經決定要和PChome合作了,讓PChome作為全球第一個partner了。為什麼?事後他們笑談,當年彼此說了一下目標與計畫,立刻就發現,兩家公司之間的理念的「契合度」是百分之百。由於理念百分百契合,當他們開始談到硬體開發的看法,也發現真的又是百分百契合!
當年成立了硬體技術部時,也是碰到一些障礙,同樣是有相信的人,和不相信的人。很多人說網路公司就好好的做網路服務就好,來做硬體可以嗎?既然有人疑惑,王稜翔當時又主張要做硬體,主管就要求他「測試」看看。
王稜翔說,他們測試的方式是,找個「耳mi」來賣吧!他原本在公司裡是技術管理者,他突然間變成「buyer」,親自到中和工廠,一家家的拜訪;工廠說,一張單兩、三千個沒問題啦,補習班都是這樣下的,當時王稜翔卻一次就下五萬隻,結果,兩、三萬隻就這樣很快的賣出去,一放到購物平台上,不到一個小時全賣光了!那個小小的「耳mi」也讓他們確信要做IPEVO,今天的產品可說是賣到世界各地。
最後王稜翔來談談現今的感想。他說這次的金融風暴,讓網路彷彿又回到2000~2001年的時候,不過王稜翔認為,這次感覺老實說要好很多,主要是許多「雜音」比當年少了很多,大家對網路不會一面說「不行」。未來做網路方向,不管是要投身網路公司,還是要自己創業,現在真的是一個修身養性、養精蓄銳的階段。沒有太多外界的喧擾,沒有太多軟體的炒作,大家可以努力的一邊工作一邊來想想,現在的服務,哪些是客戶會需要的!
的確,不應該把網路當成萬能的,他ˋ只是科技下的一個產物。不過不得說,網路真的改變了新一代的生活,我真的很難一天離開網路。反過來說,網路卻害我們太依賴了。
海龜那一段有打動我
值得省思
位處遠方,無法親臨現場,細聽一場場心動的講演。
能否請6SIR把SWEET100每一場不同作者但是相關的文章,放在SWEET100同一格子的內容裡,這樣就不需一篇在MR6看文章,另一篇要跳到SWEET100 BLOG。
台湾PChome很值得大家学习
對於“不斷摸索“,以及“在摸索中,不斷有相信派與不相信派互相拉扯“特別有感覺。在當場聽,與回家後反芻寫文章,以及文章上了重看三個人的觀點,有三段式不同的感受。講者的內容,總是讓人越嚼越香
只覺得又多了兩個想成為類似mr.6的人
所以3樓提的問題知道了吧
PChome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他的相册- -!
關於PCHOME 推出WEB2.0一系列服務那年,我在工作上曾倚賴這些服務甚深,有點好奇後來為何這計畫要停下來?PCHOME那時不知有甚麼考量?
原來PCHOME是全球第一個和SKYPE 合作的網絡呀…那時我還在唸大學呢…
好棒的文。人沒辦法到,但,看著你們寫的文章,也覺得吸收了很多的新知。謝謝你呀,Mr.6! 你的新書,網路紅事件,我也很愛喔。
Jing 靜語錄 http://www.jingyueh.blogspot.com
Mr.6 大人好像有大進步了(非調侃) 我這麼覺得….
這一篇文章很有深度
看完之後有點後悔沒去現場聽聽看
另外,
我也很好奇 Pchome 模仿 43things.com 的東西怎麼停掉了,
我們之前也有工程師想做這個,
不過這可能算是該公司的機密了…
我也很好奇 Pchome 模仿 43things.com 的東西怎麼停掉了,
我們之前也有工程師想做這個…
後來我們沒作好一個原因是專案管理能力不足,
一個是台灣的網路文化使用文化似乎還不夠 open, 導致互動性不足…
現在看到大家努力玩微網誌, 如果多一點主題上的互動, 倒是也會很像 43things
乘浪而上,面對困難低潮時,泰然處之
面對金融風暴、無薪假頻繁、景氣低迷
真的難思考下個三年該怎麼走
面對金融風暴、無薪假頻繁、景氣低迷
真的難思考下個三年該怎麼走
未來3年個人的看法是…
結合以前所學的專長&所從事過的經驗+自己的內心深沉的興趣,
如果可以…就橫跨到網路事業上吧!
ex. 如果你以前是搞旅遊的, 就再去搞一個旅遊議題的網站
ex. 像我是搞電子產品&貿易, 我就打算去搞電子產品+貿易網
我相信這樣的成功機率高多!
大膽預估–未來3年的台灣….電子業持續衰退, 網路業將大幅成長!
對了,不知道有沒有提到之前幾個2.0如 要做的事等服務,何以叫停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