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發達,再加一點點左腦的「全腦成功學」

昨天看到印地安那州當地報紙一篇不起眼的有趣文章,這篇文章引述了一篇紐約時報文章案例,以及最近出版的一本書《Whole Mind》,喊出了一個新發現──在未來要成功,「右腦」比「左腦」重要,全腦比半腦重要,這就是,所謂的「全腦成功學」

這剛好吻合最近在想的事情,最近很久沒逛大賣場,一到大賣場的文具區,就看到部落格天后「彎彎」的商品,已經有專門的陳列區了!我就一直在想這件事,從幾米以後,也有許多人奢望和幾米一樣,出書又做商品,但大部份都是走一樣的路,所以,幾米幾乎是空前絕後了;現在,彎彎走了不一樣的路,反而走出一片天。畫米滷蛋的老吳也走不一樣的路,也走出一片天。我開始在思考,畫家的職業路,是怎樣才會這麼成功?

這篇報導,很有道理的一語道破!它甚至說,現代成功者,許多是右腦人。右腦人只要再擅用左腦一點點,或許找來左腦很強的支持團隊,就可以輕易成功

反之,卻不然!

左腦強的人,並不會如右腦容易成功!

怎麼說呢?

原因簡單,在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有一個概念:「畫家會餓死」、「藝術家沒飯吃」!所以,不知不覺中,我們所有人全部都被趕到「左腦」的專業的領域去,除非,真的很有興趣走「右腦」創造路線者,從小堅持走右腦路線,不然,很可能最後畫畫頂多只是副業、或是人生一個永遠未竟的夢想──

於是這個社會裡,以目前的「數量」來看,右腦工作者的人數,遠遠「少」於左腦工作者

價值的高昂,成功的機率,「少」(scarcity)是其中一個不可無的關鍵。

另外該報導亦提到,由於所有人都逼著進入「左腦」的世界,在這世界中,建立了好多左腦價值、左腦的系統,並且已經習慣的在裡頭乖乖做一個左腦世界的小螺絲釘!在左腦的世界中,許多產品與製造過程、產業鍊都已經盡量自動化、標準化、最佳化的時代,左腦工作者該擺在哪裡、薪水要多少都知道了,在這些系統之間的競爭中,下一步的經濟成長,將取決於在這系統之上,作出新的「汁」,這個「汁」,創意與美感,正是那些右腦工作者的專長!

也就是說,右腦工作者已漸漸變成所有人的「最上游」,由他/她們想出創意,定案,然後下面是一大群左腦工作者幫他/她們工作出結果!這篇報導引述紐約時報一個多月前的報導,有一位油畫家叫Claudine Hellmuth,她在十年前從藝術學校畢業,工作非常的難找!於是那個時候她只能靠一些傳統的藝術者的通路,譬如教書啦,加入一些art festival街市賣畫啦,或是想辦法辦個人展覽啦…平常費盡口舌介紹自己的畫,只求一年「中」一個人花30萬買下一幅畫,生活在驚險中度過。

但現在,這位油畫家說,只要有一點點網路的概念(一點點左腦的概念),就可以賣到全世界!現在,她開始把她的畫作透過網路授權給卡片商、月曆商,也寫了一本書,然後還和一間工廠合作賣畫畫的工具,在線上銷售給全世界。報導沒說她賺得怎樣,但可想而知這是一筆很大的生意,而這生意裡所有的角色,很可能是這個畫家最吃重。她是最最的上游、不可取代的上游!

左腦工作者工作得累得要死。

右腦工作者輕鬆過日子!

以上,就是右腦勝於左腦的新觀念。

而至於「半腦」勝於「全腦」呢,則在一本叫《Whole Mind》的書裡頭,這本書直接的說,以往成功要靠左腦,現在則靠「右腦」,當然右腦世界本身也有競爭,因此,靠「半腦」不夠,右腦先出來,左腦也要還不錯,這個「全腦成功學」是現代最重要的。

之前曾在演講或書中提到現代人才趨勢為「三跨」──跨領域、跨國界、跨時間,現在,還多了一個「跨」,就是跨「大腦」。跨領域還不夠,下一步如果能展現出和別人不同的「左右並用」者,甚至最好是「右」勝於「左」,由個人特色在「右」,基本功夫留在「左」,或許將漸成現在新流行的,超級成功學。

1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