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學習法:用自己的方式「抽象處理」

《科學美國人》雜誌這周末有一篇簡短訪談「剖析一個智者的大腦」,受訪問的是一位叫Daniel Tammet的作家與語言學家,Daniel是個天才,他記憶力讓他可以背出「PI」(就是3.141…)後面2萬2千多個小數位,這位記者訪問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結果,他透露了一個很有趣的秘招──

與其是秘招,應該也可稱為一種鼓勵

用這招,誰都有機會學成一個天才!

Daniel從頭到尾,討論到數字、討論到智商、討論到學習「第二語言」等等,全都是一個整體概念:「抽象思考」(abstract)

以前也讀過「抽象思考」這種講法,不過,Daniel將它變得更清楚,Daniel的意思是,當你學習某物,別當它不是一個「學習物」

要讓資訊「活起來」。

拿Daniel最拿手的「數字」來說,Daniel說,從小他就特別喜愛數字,當他想到一個數字時,他腦中並不是一個直直的「1」或彎彎的「2」--

他形容,數字在他的腦中,竟然以不一樣的形狀呈現,飛來飛去,而且是3D的,表面還有各種顏色、各種材質,拼過來、湊過去。Daniel靠這樣的印象,來做各種的心算以及記憶「PI」。Daniel說,記一堆數字,已經不是1~9和0這十個字元在那邊拼湊組合,而是每一段都有不一樣的長相。他說,數字一直是他的「玩伴」,他「喜歡與數字一起跳舞」。

很少人像Daniel一樣這麼愛數字,但這種經驗,相信大家都曾有過,人人總有一兩樣東西是自己在行的,就算沒什麼正經的,有的人就是特別會打電動遊戲軟體,有的人骨頭特軟能倒立,當別人問你「為何這麼行?」你反而答不出來,因為它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是一個難的東西,應該怎麼學?

有些專業演員,再長的劇本也一口氣全部背完,就是因為「劇本」在他們的腦海已經不是一句又一句的台詞,那些台詞可能早就用另一種形式存在該演員的大腦裡。

有些口譯家可以一次翻譯好長一段資訊,也是因為那些話語在他們腦裡已經不是一句又一句的話,那一句一句話早已用另一種形式存在該口譯的大腦裡。

厲害的人,會自動把一般人所收到的「死資訊」翻譯成「活資訊」,用他們的方式存在大腦裡。這是天才與非天才的差別。換句話說,我們學任何東西,想要再進步,想要突破瓶頸,下一步一定得先把它「抽象化」,譬如一個想學煮菜的人,過了基本功後,若能很快的從這些食譜與炒法跳出來,將字與圖的流程解說「抽象化」,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腦袋裡,學得更快。

另,由於Daniel是語言學家,他也提到「學語言」的重要,語言看起來有文法、有發音,這些是後來者學習「第二語言」的唯一方法,但,當初每個人學習「第一語言」(母語),可不是這樣學的。Daniel舉例,語言學中有一種「phonaesthesia」的現象,我翻成「聲音形態」,就是一個聲音,產生一個潛在的感覺。Daniel舉例,世上有許多語言,是以較小嘴型的「i」音來形容「小」的物品,然後以較大嘴型的「o」或「a」音來形容較「大」的物品。在中文,「細」和「大」;在英文,「little」和「gross」這樣的大致狀況。Daniel表示,學語言不應該這麼緊繃,而需要靠更多的「個人的直覺」。與其念100本課本,不如只念5本,但讓這5本開始用自己的形式,存在自己的大腦裡,用自己的大腦「抽象處理」!

當時在加拿大,也有這麼一段經歷,有一位長輩說過,學英文不是要每個單字都查出來,只要看著電視,天天看,天天看,有天就突然發現,嘩,電視上講的英文,突然全部聽懂了!

有這麼一天,很自然的,全部聽懂了!

這讓我們想到,當我們面對一個要學的東西,想要「學它」,是帶著怎樣的心態?

我們是帶著一雙銳利的「攻擊」的眼神,還是一雙和煦的「包容」的眼神?

前者貌似兇惡,但後面充滿懼疑與害怕;後者貌似柔和,一張口,再難的東西都被他一口吃掉。

舉個例,各位在讀英文、看英文電影、小說,是什麼感覺?

我們在看一部電影,還是在看一部「英文」電影?

我們在看一本小說,還是在看一本「英文」小說?

我們在聽一個教授演講,還是在聽一個「英文」教授演講?

每個人一生看了好多場電影,你記得,哪部片你是看中文版的,哪部片是看英文版的?當你知道這是一部英文片,你對它,便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感受,我們於是開始帶著銳利的眼神,而不是和煦的眼神,這樣一來,語言永遠學不好。

有個故事我後來常常描述:剛回台灣,我曾參加一場演講,那場演講,我幫雜誌到場訪問台上美國來的教授,先聽他的演講,再訪問他,寫一篇訪問稿。這位教授是哈佛商學院的,忘記叫什麼名字,但我聽他講完,覺得一點也不怎麼樣。

這時候,有一個教授,台灣的教授,舉手發言了。

這位台灣的教授,英文說得很爛,發言得吞吞吐吐,鄉音非常重,我費了九龍二虎之力才把他的話聽懂,赫然發現,這問題問得非常的好

結果,台上那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顯然是被問倒了,他隨隨便便的答覆,然後,後面還接了一個笑話(在我聽來是很幼稚的美式笑話),這時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整個台大地下室的會場,居然哄堂大笑!

台上的教授,露出輕鬆的笑容,愉快他的危機解除了,留下台灣教授的背影,看起來落寞不已。記得,當時我是被交予重任而採訪這篇的,後來,我根本沒有交這篇稿子,因為我太生氣,氣到沒辦法寫稿子!我心想,我幹嘛為這個講得這麼爛的商學院教授還要背書,在那邊亂講一通?台灣花多少錢請他來,那他又講了什麼?然後同學們也ok,因為就是這樣子。

許多技藝是可以後天養成的,其中的關鍵,就是在跳脫書本。或許大家無法從小到國外,讓毛細孔幫忙學英文,但依然可以用大格局來看這些學習物。Daniel已經教我們,想快速學習一樣新事情,就是要「抽象它」,讓它整個的包圍著我們的生活,用一種自訂的型態;不要太多,不要太黏,但完完全全的四處的充滿。

抽象它,每個行業都等你來作天才。

21 comments

  1. 這個方法類似圖像式的思考方式,
    在「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這本書上有提到,
    絕大部份的自閉症患者都是這方面的專家。

    一般人要學會圖像式的思考模式,
    我想是需要後天努力的練習的。

    這是一個好概念,謝謝分享!

  2. 谢谢分享。
    不过我觉得作者的表达大有问题。文章的用语和试图解释的意思大相径庭。
    文章通篇在强调‘抽象化’,然而文章真正的意图却相反,其实是想说‘生动化’。
    建议把‘抽象化’改为‘生动化’更为恰当些?同时文中关于语言的例子的解释似乎还有‘体验化’的含义。。
    为了综合体现这些含义,我建议一个我看来更恰当的概念:游戏化。
    欢迎交流!

  3. 形象思維,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有些東西本來是枯燥無味,但是用形象思維的方式思考,就會覺得很有趣,記憶也深刻。
    但是我現在只有在聼得懂的事物上,才會有形象思維,學英語還是沒有好的辦法。。。

  4. 很有感觸,記得05年的時候,我的經理問我:你怎麽能記得那麽多的電話號碼,我想了想跟他說,我一般看到一個電話號碼的時候, 我不會去死死地記,我只會在心裡默念幾遍,這樣,每個電話號碼中每個數字的發音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音律,我只要記得這個音律,每次我需要這個電話的時候, 我就去回憶這個音律,按照這個音律將電話號碼記起來,基本上都沒有出過錯。
    我經理瞪大眼睛看著我,我說你試試看。
    過了有一段時間他告訴我,說這個方法很管用,呵呵~

  5. 內容提到的例子好像比較接近抽象內容(數學)的具象化(型態),這方面強的人的確是得天獨厚,但是反過來說,能自由遊走於抽象與具象之間,似乎更有優勢。

    (以前看各種對戰型卡通漫畫時,最被有這類型特異功能的角色吸引。)

  6. 感覺蠻有道理的,我聽過很多樂手背譜也是這樣呢……

    我也來試看看…

    剛看完MR.6的上班族硬起來,受益良多!

  7. 学第二英语最好的方式还是先过单词关,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就“单词反应”的说法,只要你扎扎实实的拥有4000个单词作为基础,这些单词,你一听到,就能在0.5秒内马上反应出它的意思、词性、用法,剩下的就是多听广播,这样保证你在一年内就可以精通英语了。

  8. I am feeling more confused after reading your writing, however, it’s an good opportunity to put my perception into some abstract painting now!

  9. 「有這麼一天,很自然的,全部聽懂了!」

    之前曾有過這樣子的經驗,
    以前讀書看了許久的東西就是無法理解,
    幾年後再看,就突然可以理解那些道理了,
    真是很有趣的經驗。

    請借我轉戴到我的blog上,我會註明出處的,謝謝!

  10. 感觉这方法很不错,或许我真能突破英语!呵呵!刘老师有机会到咱欧亚学院来演讲嘛!热烈欢迎你哈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