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企業部落格的2死1生
昨天看到關於企業部落格的一則好消息和一則壞消息,壞消息來自藥廠的企業部落格,有一間叫GlaxoSmithKline的製藥公司,做了一個減肥藥「Alli」,就開了一個「AlliConnect」的部落格來宣傳它的減肥藥。另外Johnson&Johnson也為了它的子公司Centocor 開了一個「CNTO411」部落格。該文章指出,這兩個部落格從十月開始,已經三個月沒寫新文章,以他們之前出文章的頻繁度來看,我們可以結論:這兩個企業部落格已經死了!
真可惜!藥廠雖然不像微軟、昇陽、戴爾這些IT產業,開部落格理所當然,但,藥廠掌握的是人們皆關心的疾病與健康資訊,由他們來開企業部落格,應該是有「賣點」的。
它們是怎麼死的?
來看一下「AlliConnect」減肥部落格,這個部落格還蠻標準,先在邊欄也介紹了他們公司其他的相關部落格與官方網站,部落格文章則大約頻繁的三天更新一次,也有拖得好幾個星期的。他們的文章不會直接介紹產品,而是「顧左右而言他」,有的是到最後才提一下周邊產品,如這篇、這篇,有的則引述一篇報導FYI,譬如有篇討論男性健康,有的介紹合作廠商,有的則是找來愛用者分享心得(testimonial),有的是部落客自己寫的指導文,有的是部落客引述專家所寫的推薦文,有的是部落客幫自己老闆宣布事情的宣告文。這個部落格看起來還蠻有趣的,只是類似的部落格可能太多,寫法又少了一點個人的氣味(作者簡介看起來是一位法律人員,而且寫得很客氣),更新得不夠頻繁……問題頗多。
再來看一下另一個「CNTO411」部落格:它簡單了一點,從3月開始寫,到了4月,部落客Melisssa離開了,換成另一位叫Michael的,他還很不專業的在上面開玩笑喊道「沒想到開始寫部落格對Melissa壓力這麼大到要離開,寫部落格是她的主意哩!」或許因為心不在此,這位替代的部落客也不常更新,大約幾周才更新一次,拿它來宣布新的防關節炎活動「GeneRAtions」,介紹一位運動員擊敗Crohn症的故事,還有一位擊敗Psoriasis的故事,也拿來宣布公司合併的新人事案,文章走文很重,讀者讀起來也跟著辛苦,寫到10月就停了,總共不到40篇文章。雖然Michael本身是該公司的副總裁,但他對部落格的不在意顯然也傳染到部屬,有幾篇是他部屬所寫的,開頭寫道,「大家好,我是Scott Canady」,然後說,「是Michael(主要部落客)要我分享一下的……」。
有人關了企業部落格,也有人開了企業部落格。
好消息來自另一篇文章提到一間大公司開啟了部落格,這間公司就是最近才剛合併的Wachova與Wells Fargo兩大銀行。金融界就和藥廠一樣,主題佔了優勢,開部落格,應該蠻有「賣點」的。而二大銀行這次新開幕的企業部落格背負著一個任務,由於兩家龐大的公司要百分之百的全部合為一需要二~三年,連這個部落格裡面提供的客服電話也是有兩支, Wells的去找Wells,Wachova去找Wachova。公司高層希望這個部落格能讓這場合併更為順利。
所以,這個有備而來的企業部落格,比之前那兩家藥廠好了兩點:一,它的團隊竟然很大,由五人組成,其中一人是CEO,還有一人是12年老經驗的,另外三人則是行銷與公關部門的年輕人。到目前為止,CEO負責在1月2日為此部落格開幕之後,從1月6日到9日目前都是「全勤」,每天都寫,而10~11日是周末,所以,我們可再觀察一下這周寫的狀況,來看看這個部落格有沒有未來。目前至少從他們的語氣可發現,他們寫得還蠻high的,其中一位Matt甚至還是英語學系畢業,從他活潑的用字可感覺到一種終於找到舞台的快感!
進入2009年,部落格會是另一個我想研究的主題。解析以上企業部落格的2死1生,我的感想,全部都在「溝通」──
從這三個部落格,我發現一個通病:企業高層似乎都認定,企業部落格的職責,就是要幫忙「與客戶溝通」。所謂溝通,就是從公司到客戶,從客戶到公司的資訊的傳達,若是這樣,其實發DM、eDM來做到「公司到客戶」,然後開放客服電話與電子信箱來作「客戶到公司」即可,為何需要一個部落格?部落格要有效,無論是哪種效力,終歸一句還是要「有人看」才有用;有人看的關鍵,並不在溝通是否流暢,據我們看部落格的經驗,即使部落客回覆每個留言,整個的設計依然以文章為主,換而言之,就算沒有人留言,並不影響這個部落格給人的印象;就算有很多人留言,也不見得會提升這個部落格給人印象。
最大的關鍵,依然在產出的作品本身。我聽過一種說法是,企業部落格最大的問題是來自部落客來自內部的壓力,而不是外部。我發現,大部份的寫部落格的都是掛「communications manager」這個職稱,沒寫部落格時,尚是一個稱職的公關,一寫部落格後,整個就亂了,他知道,部落格一開始的讀者都是自己的同事,寫起來就怪怪的,明明有study過其他部落格的寫法,但是要下筆時,又是一付公關口吻。或許,一開始企業要找自己人來寫部落格就不是正確的事情。
從「2死」的案例,我們可發現他們自己都不太想寫部落格。但從「1生」的案例呢?我們可發現Wells Fargo-Wachova部落格的主題,顯然置在「兩間公司合併」之上,目前雖然天天寫、天天上,但題目都圍繞在「兩家公司合併,好愉快!好期待!」寫到最後,會不會太單一化,會不會很快就主題貧乏?甚至Matt最後一句「下周見」我也似乎嗅到一股「鬆口氣」而不是對下周的期待。部落客受到內部怎樣的管理,只有他們才知道,有些「管理」並非有形的,部落客展不出身手,讀者感覺得到。
扭轉人們對某事的看法,才是部落格真的力量所在。我們最近在舉辦Sweet 100等其他相關活動,也需要一些部落客的參與,若你對部落格這塊有興趣,想多一點機會接觸,我們有些機會,請你來信給我。
沒寫部落格時,尚是一個稱職的公關,一寫部落格後,整個就亂了,他知道,部落格一開始的讀者都是自己的同事,寫起來就怪怪的,明明有study過其他部落格的寫法,但是要下筆時,又是一付公關口吻。或許,一開始企業要找自己人來寫部落格就不是正確的事情。
————————–
深有同感。
You can bank on us…quite a cheesy joke…基本上我想有時候企業針對某事件所開發的no matter is a blog or new site for promotion campaign其背後的深意,不全然是為blog而blog..wells fargo或許沒想那麼多,但事實上,他們也很可能在測試blog對於金融服務業是否有效(是否有人真的鳥這個blog,流量、回應等),但是其用心與否的變因,是會影響到成敗與否卻是很多企業沒想到的,最後呈現的就是玩票性質的feel….
部落格要有效,無論是哪種效力,終歸一句還是要「有人看」才有用;有人看的關鍵,並不在溝通是否流暢,據我們看部落格的經驗,即使部落客回覆每個留言,整個的設計依然以文章為主,換而言之,就算沒有人留言,並不影響這個部落格給人的印象;就算有很多人留言,也不見得會提升這個部落格給人印象。
我有点疑问:如果是一个小公司的blog,怎么做到“有人看”?就算你的文章多,又有几个人知道一个小公司的blog?
是在公司的网站上,开设一个blog,还是在一些大的blog空间提供商那里,比如blogspot.com上,开一个blog?
我在想,什么形式的企业blog才是有效的?或者,企业blog,应该以什么为主题?宣传产品和服务?或者就是和消费者沟通?
企業部落格之所以還沒走出自己的路,其實應該在想要「商業化」或「溝通化」遊走…就像是早期沒網路時,企業部門的公關或macom部門會經營兩種出版物:公司專刊或是給經銷商的專刊,目的明確,而且,老闆要拿到,所以嚴格執行發刊頻率與內容範疇。企業部落格其實也應該這樣經營的,所以個人是比較想看大公司CEO能不能用輕鬆的心情寫部落格,這樣可讀性應該比較高。
企業部落格一般還是以企業主或是擬人化CEO的角度來寫會比較好,例如 GoDaddy 的老闆。
Hi,Mr.6
你好,我是Rachel Chen 陳佩宣,本身是一位珠寶設計師也自己建構”珠寶設計與繪畫素描”-ttp://rachelchentw.spaces.live.com/ 的部落格,對於參與Sweet 100活動有興趣,可否提供相關訊息.謝謝!!
與真理吵架就是死路一條
扭轉人們對某事的看法,才是部落格真的力量所在。
我很認同這一句,這也讓我開始研究部落格行銷技巧,
並寫了這本電子書==> http://skilltori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