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天出軟體天才,我們天天出創業家!

昨天傳出一則有趣新聞,印度有一位九歲的小女孩,已經考到微軟的證照!這是目前記錄上最年輕的考取者。這位考取的小朋友來自印度,不令人感到意外,印度就是這樣的國家。

軟體的價值在大腦,硬體的價值在機器,前者比後者還更難以取代,你說越南和俄羅斯的工程師甚至比印度便宜,但他們做的就是沒有比印度好,短期內要全面性取代印度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印度就是一個這麼起飛中的國家。

因為這則新聞,在線上和某位資深網路朋友聊了一下,感嘆來寫這篇文章

曾經身為軟體工程師,我第一層的感受印度的衝擊,我的部門共有十幾個同事,在印度也開了同樣一個部門,也有十幾個同事,做一樣的事情,雖然尚未傳出裁員消息,但當時給我們莫大的壓力,人家在印度的薪水是我們的不知幾個%而已哩。後來,我還曾經待過一個「全印度」團隊,上司和我的同事全都是印度人,一起吃點心、拜訪家裡,更深深感受到印度人對軟體的天份,英文強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已經將軟體整個融在他們的生活裡,就算在洗手間上廁所巧遇,他們也會說,「We are in sync。」他們用的英文字,老中通常聽不懂,以為是口音的問題,以為是速度的問題?不,除了口音與速度外,重要的是他們用詞,如果有幾個字可以選,他們都會很自然的選擇了那些「電腦用字」,他們已經將電腦融入他們的生活裡。

此外,印度人真正的24小時黏在電腦前面,以我接觸的那群軟體工程師,他們比其他族裔都更放任軟體專業「入侵」他們的生活。印度的婚姻依然流行「父母介紹、相親」,我曾經聽說許多矽谷工程師都是從印度憑一張照片飛回去相親,兩天後就成婚,再帶著剛見面的老婆回到矽谷繼續工作。有趣的是,也有一說為何許多印度人都很晚回家,是因為他們相親的老婆感情都很不好,為了避免見面,就故意忙到十一、二點才走,每天都比別人還多做一倍工,想不強也很難了。

所以,我們要學印度嗎?

昨天另外看到一篇文章題為「科技天花板」(Science Ceiling),它提到從前都有所謂玻璃天花板,對少數族裔或弱勢姓別設下天限,比如說,雖然偶爾有男性的護士,但可能從來沒看過「男性的護理長」吧?而這篇「科技天花板」是在形容科技產業對女性的不友善,他們看到有些工程科系在大一都還是「男女各半」,念完大四、出去工作後,不知為何從事本業的只剩下男的,女性全都轉職了?他們說,有些根本的原因,譬如實驗室裡的衣物都是為男性所設計,且工作時數有的一周要70小時……所以美國人已經開始好幾個「輔導計畫」,要想辦法為女性打破「科技天花板」。

這些「輔導計畫」,再來看看那個印度小女生,再比較一下剛剛提到印度人對軟體的優勢,產生很強的矛盾。原來,原因不在於產業,而在於整個大環境。

每個大環境都有適合做的產業,大家是脫離不了大環境的!

印度人就是適合做軟體。

那,華人適合的呢?

至少,在台灣這邊有一塊似乎是全民都知道、喜歡的,那一塊就是「創業」。

創業不是一個產業,也不是一個職業,站在紐約,人家問你在哪個領域、幹什麼事,你說你在「創業」,他肯定一頭霧水,但到了今天,站在台北街頭,當你說你在「創業」,對方依然得繼續問,但,他至少在第一時間就有了一點「概念」。你說,大家對創業者依然不太尊重,但比起來,已經有這麼多創業者,也有這麼多成功案例,加上媒體渲染,民眾對「創業」這個字已然改觀,改得相當正面。

在台灣,創業已經就是一個產業,也是一個職業,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最近常跑校園場,不知為何,每次在同學面前講到「東京著衣」,總會有人舉手,每次講到「鮮芋仙」大家都會露出微笑,每次提到「校園瘋印」大家都認真聽,提到「午餐王」大家也很熱情。

講到「五分埔」大家整個熱起來,提到直銷,人人都有經驗。

同樣等級的東西,拿去問美國大學生,絕不會有這樣的反應。我想,拿去問印度學生應該也沒有這樣的反應。

每個社會有它適合的產業。我們社會並不適合科學,不適合軟體,而適合「創業」。這個情況下,我們就應該做「創業」的事,所有的教育都應該圍繞在「創業」之上,這樣做起來會更有意思。這一塊已經有許多人在做了,我發現現在的學校已經比以前還要更「創業」了,無論是學生社團的活動,還是教授上的課,甚至研究所的課程,都直接了當的和「創業」有關係,這些課程都做得很深、很好,但,對於創業家來說,已經有一個點子的人來說,需要的可能還要更多一點。目前大家請來的講師皆是業界的,都是以演講方式帶過,講的都是大格局的東西,到了實作這塊,幾乎是空的。而且,目前30~40歲的中堅上班族,很有可能在十年前在學校裡,甚至還沒感受到那股氣氛就離開學校了,現在想追回來也不知道從哪邊開始。

我在矽谷曾有一個代號「Mentor」的點子,當時曾找來我《別學北極熊》的幾位成功華裔創業家,到史丹佛校園辦了一個戶外的聚會,但……沒有成功。

現在,我想再把這個東西帶回來。

我需要幾位兼職的幹部。

住在台北市的,彼此容易見面。

若您有興趣,現在又暫時沒有工作,有些時間,想認識一些人?請快快寄履歷表給我(email請見本頁左上角自我介紹的部份),一起探索「創業」主題

(特註:義工職,無薪)

3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