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Kai幫助萬萬個不成功的網站「生火」,於是在寒冬取得3.5億元資金

昨天傳出一家只有13人的小型網路公司BlueKai,竟然順利取得1050萬美元(台幣3.5億元)的創投資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大概就只有他們最溫暖了!

而BlueKai取得資金的原因很簡單,他們說了一句話:「我們知道外面景氣很差啦,但我們的營收,偏偏現在正在以很快速度成長中!」他們竟說,現在他們的「客戶」已經前仆後繼的倒過來,多得無法應付,需要「錢」來擴編以應付這些需求,在這個時機點敢說出這句話,又有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很難不拿到錢吧!

到底BlueKai是怎麼做到的?

BlueKai做的其實很簡單,它意圖「撮合」網路上的兩批人,一批是大型中型與小型的網站們,一批則是對這些網站有興趣的廣告主

你不解的問,這種「廣告版位撮合商」已經滿街跑,不差BlueKai吧!

錯!BlueKai所「撮合」的並不是廣告版位

BlueKai所做的美其名是一個「資料交換中心」(data exchange),這個交換中心主要是從一些主題小網站中,取得一堆流量、會員的資料,然後讓其他廣告主來標這些資料,予以買下!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購物網站,除了賣東西以外,你知道還有一個東西可賣嗎?

若你是一個完全沒賣東西的網站,流量很小也賣不出錢,想不想也來賣其他的?

BlueKai會跟你說,不,你還可以賣「會員」。你卻不可置信的說,除非你的會員就是那一群買得起1克拉鑽戒的網友,廣告主才會搶著要吧?萬一我的網站只是一群「愛看正妹的宅男」,或是一群「愛在線上交換貼紙的乾物女」,廣告主還會想要嗎?這是BlueKai厲害之處,他跑去和每個小網站聯繫,簽約後,還會將該站的這些會員資料「整合」一下,或許和其他小站的併在一起,或許自己還拆成幾塊,這些資料不是一次買斷,而是ongoing的,小站的會員如流水慢慢進來,BlueKai也如流水慢慢萃取新資料。BlueKai還會視這些資料的「市場價值」,盡量的「分類」,譬如有些小網站的名單竟可以分類到「想去夏威夷的人」,「想買福特Escape的人」……。

BlueKai看準了一點,有些小網站本身獲利有限,甚至不知如何獲利,卻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流量,這些流量「一定是有意義」的,一定代表著某一個同質性較高的族群,而這個族群或許對Google、Yahoo!這種大站沒吸引力,看在地球某角落的某個小產業的某個小廣告主的眼中,竟然比黃金還值錢!BlueKai願意這麼熱心的幫小網站「生火」,小網站當然對這種「天下掉下的財富」欣然接受,而那些地球某角落的特殊廣告主也真的很喜歡這些小網站所提供的會員名單,因為來到這些網站並留下資料的,真的準備想要買數位相機,想要交朋友。BlueKai的「重點」擺在車子網站、旅遊網站、和各種的購物網站,這些網站主題的那些相關公司,相對的對網路較不熟悉,也買不到這些資料,BlueKai幫這兩邊的人「串」起來。因此如果將BlueKai當作「Two Mass」的問題來看(Two Mass在這篇有介紹到),一開始一個空網站什麼鬼都沒有,誰要過來讓你撮合啊!但小網站卻「很好談」,若有些網站並不喜歡會員被打擾。BlueKai會和小網站說,別怕!BlueKai可能只讓一家競標(看你的需求)。這很像WiFLY之前似乎一直有在和廠商合作,你每次刷卡,就會接到兩封簡訊,一封是帳號通知,第二封就是廣告,但我有注意到,它似乎一次只接一個廣告。所以BlueKai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那個提供商。

當然你說,這種model聽起來很像是以前在賣email名單的做法?「隱私」的問題怎麼辦?畢竟這種賣資料的廠商如果私下偷偷賣,站在光華商場就算了,這家BlueKai竟然斗膽公開賣!

妙的是,BlueKai顯然也預料到這點,因此在九月趁還沒人注意時,BlueKai也火速完成一套有趣的系統,讓使用者可以看看自己的資料是被誰在使用,可以將這些錢「捐給慈善機構」。這點我覺得蠻「巧妙」的,BlueKai號稱他們「並不想從這系統賺錢」,應該只是一種話術,反正BlueKai把這類opt-out選項提供在那邊,最後或許頂多只有10%的客戶會真的去把它的隱私「點掉」捐給慈善機構,剩下的90%說不定還不知道BlueKai的存在!

這個案例讓我們想起一件事:網路行銷這塊市場的眾多大咖的player們,包括b2b平台、顧問公司、代理商們,大家站穩了位置,下一步總想辦法往「上下游」做去,你會發現,一間網路行銷公司規模愈大,愈是似乎「什麼都想做」,從關鍵字代理要做到顧問、架站…,從廣告代理商也想變成媒體代理商,球員兼裁判的全吃下來,但問題在於網路行銷還是以「成效」最重要,這個成效仰賴的「網路」卻像火山旁邊的地殼不斷遷移變動中,把自己弄成龐大的怪物反而「廣而不精」,拿去年的簡報在今年用,網路趨勢如泥鰍,抓不到最新的有效手法。BlueKai也認為,目前的網路行銷產業的趨勢絕不是整合,而是「反整合」(disaggregation),認為網路行銷產業就像3C硬體產業一樣,將變成橫向切開、分成更細的價值鍊,他們已經打定主意要專攻「資料提供」這塊。

BlueKai還教的另一件事是,看,網路上什麼最多?目前看來,「網站」真的很多,而其中成功的只有少數,如果創業家也能來想想,這些已處於冬眠的小網站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賣」,幫這些網站賺點錢,那就像BlueKai一樣,瞬間得到1萬個以上的「合作夥伴」一起幫你開疆闢土,總和起來要養個13人的公司絕不困難的。

10 comments

  1. 或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類似一種聯盟的作法,
    前一個星期左右,大陸也有一家網站,拿到了1200萬美金的投資,
    投錢的還是以台灣VC為首,所以大家都再找機會,找突破,
    景氣不好,正是逢低進場之時.

  2. 天啊, 還有 VC 敢投資這種網站, 萬一它收集的千萬個資料中有某幾 % 的人不爽告到法院, 我想那些投資的錢大概就一去不回了吧 🙂

  3. 仔細想想, 這種網站其實可能就是扼殺網路產業的老鼠屎. 被賣掉資料的會員以後恐怕更不會在網路上的任何網站輕易的註冊會員資料. 損失的是誰, 當然就是所有廣大的網路創業家!

  4. 不留真名与隐私关系不大,卖的是用户行为,如果法院视用户行为是隐私那就game over了,但如果广告足够精准,我想买什么就来什么的广告,用户可能会比较喜欢。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