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ampusCompare校園比較網,談「不著急的Web 2.0」

最近要找新創網站比較困難了,但我還是努力的找,新網站就像陽光,讓它照一下,今日養份就夠了。今早我繞著繞著,被我看到一個新網站「CampusCompare」,聽起來是個老掉牙的「比較」用的網站,但它的主題讓我一亮──奇怪,還真的從來沒聽說過有「比較大學校園」的網站?或許是這一段我比較輕忽一點,看到CampusCompare,好像在一條很擁擠的地鐵車廂,突然看到一個空位子

這個網站是專門讓使用者來「比較大學校園」的,以台灣來說,大學就這麼幾間,該比的大家都已知道,沒什麼好比的;但美國就有需要了。CampusCompare這個網站做得很炫,以「史丹佛大學」為例,CampusCompare將每間大學的介紹分為兩欄,右邊是大重點,按一下,左邊就會跳出你想看的。每間大學的簡介都有一篇短短的介紹文,還有Web 2.0的學生自評的分數,以及住址、網址等等,還順便提供一個讓你自己計算自己錄取的計算機。如果按右邊的「Quick Facts」、「By the Numbers」,左邊就會叫出一堆參考的數字,此外CampusCompare在每間大學還提供「Forum」和「Links」,可以自己貼一些問題或超連結在上面,還有「Videos」和「Photos」,可以自己貼照片和影片在上面。還有「Feed」區讓大家收集關於史丹佛大學的文章,最後還附一個小小的Google Map……這個「學校首頁」簡直是棒呆了,功能豐富?

最重要的,還是「比較」的部份,我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MIT」全部Save下來,擺在他們所謂「Dashboard」,如下圖,就可以比較四間大學的狀況。

不過,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我們知道,像CampusCompare這樣做得如此多采多姿的網站,為每個學校都架一個forum,應該是不會馬上遍地起飛的。網路上一些「Web2.0實驗」現在是敗多於成,CampusCompare還意圖讓每間大學都來Web 2.0精神一下,於是,到今天還是空白居多。

那,CampusCompare有趣的在哪裡?

它有趣的是,顛覆了一個網路創業家常有的錯覺──誰說,「比較網」一定要比較「最新的產品」

譬如比比看哪一家的價格「最近」最低?

哪一牌「最新」出款的手機規格最好?

CampusCompare提供給美國人的是他們根深砥固的「選校」動作。在亞洲,人人都想擠上第一志願,但在美國,第一志願也就只有幾間,超級難進,所以只有最A的學生才敢作這樣的夢,其他的人總是得在好幾十間「從來沒聽過的大學」中作一個正確的選擇;美國人也認知,一旦搬離現在的故鄉到那所大學念書,坐飛機可能要三小時遠,說不定大學畢業後,工作也就在那裡找了,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居住環境,因此,通常美國學生要上大學前,父母會帶著他們到這些大學校園去「走一遍」,順便作家庭的畢業旅行,旅行過後,大家討論一下,尊重孩子意願選一所學校落定就讀。

這個文化,幾十年來不變。對美國人來說,好幾代以來,選校一直是個大學問!

如果這只是一個「汽車比較」、「相機比較」的網站,我不會覺得CampusCompare這麼有意思。以大格局來看,「比較校園」是一種很特別的「比較」,它不像比較相機或手機還是汽車,它是一個很長很久的需求,已經歷史悠久,而它會繼續下去,這些大學也不會憑空消失,每一間學校至少還會「值得比較」個再30年以上,有的學校到底誰好,已經比了一百年還沒比出來!你在1970年比過的東西,到了2008年就算已過時,還是有很不錯的參考價值!

換句話說,CampusCompare是一個可以做很久的點子。CampusCompare只要比別人早跑一點點,任何一個後起的競爭者,可能都要晚它一~二年。這個角度來看,目前CampusCompare至少佔了一個可以起飛的位置,每一間大學以序號來看,CampusCompare目前下面的大學數量已經近4000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資料庫。現在沒人當它是什麼,到了五年後,當大家還是要選大學時,就會發現,嘩,CampusCompare已經這麼好用了!

想來想想,還有什麼「比較網」還可以做?實體媒體其實透露很多線索!線索,尤其在那些「百年排行榜」中。

譬如以「比較大學」來說,US News已經出大學排行榜出了好久了,無論怎麼排行,總會有「遺珠之憾」。大家想知道4000所大學的狀況,而不是只有前十大名校。

有些其他主題的「排行榜」其實也已經很久了,如果某雜誌辦某個排行榜,雖然一年才出一次,但已經出了好幾十年,至今還在,或是某個排行至今還會定期上新聞,就表示這樣的排行榜,佔有一定的份量。如果這個主題有廣告價值,則這些題材都有機會做成比較網站。

想想,如果Web 2.0不要這麼急著在幾個月內就資料充滿,它,可是一點也沒有打歪需求的。

5 comments

  1. 以家庭旅行來選校的傳統來說,似乎下一環的連結便可以是交通旅館甚至近校住宿業進入的時點了 🙂

  2.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讓我想到了一些學效中可能的需求。
    比如課程評比,往往每年都是同樣的課,但是卻沒人知道到底去哪看
    哪門課評價比較不錯?
    另一個是研究所以上的指導教授比較,這對台灣的研究生來說還蠻重要的,
    也常看到許多考生在問。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