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習效果,要從最後一課倒著學回來?

昨天在《Popular Science》有篇對學習力很重要的文章,它引述這期《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這篇研究打翻了大家習慣的學習法:第一課應該要是最簡單的,第二課比第一課難,到了第100課最難;我們的學習,應該從「簡單」上到「最難」,一步一步來,一天比一天難?

科學家找來一群小朋友作實驗,讓他們學三樣從沒碰過的事情,第一樣事情,從最簡單的開始教起,慢慢的由簡入難,第二樣事情,則從最艱難的開始,再慢慢的教到簡單的,第三樣事情則隨便亂跳,一下簡單的,一下難的,結果科學家發現,有些課程似乎「沒差別」,先教難的簡單的都一樣,但有些課程出現差異,而且都是「第二組」的效果最好

也就是說,第一課應該上最難的,然後第100課才應該上最簡單的。

如果課程已經排好了,那就應該從最後一課開始學起

這個結果,想必要震撼教育界了。當然這個實驗不能完全顛覆所有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習方法如果真的從太難的開始,可能從來都不可能學得起來,學生也會變得很沮喪,但這實驗告訴我們,無論是訓練自己孩子,或訓練自己?不妨考慮一下,從最難的開始學起,看看效果怎樣?

想學英文,直接從最深的第10級開始上

想學西班牙文,直接買最難的DVD來看。

想學電腦?直接到最難的課程去。

有趣的是,科學家觀察那些從「困難到簡單」的成功案例,歸納了兩點讓此方法特別有效的原因,還蠻有道理的:

一,重覆練習:困難問題的解法,很有可能可以再應用到簡單問題的解法,而且難題都解了,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指導了,也就是說,一旦好不容易學會了一個難題,再回到簡單的問題時,就可以多一次「自己復習」的機會,但反之往往不亦然,難的問題永遠需要再多學一點點才能完整,永遠都在上坡,永遠都不能復習。

二,跳脫死模:困難的問題由於過於困難,往往可以瞬間促進學生們去跳脫「原本的思考方式」,學生以後看題目,就比較不會照字、照系統來看,改為習慣用抽象(abstract)的方式來思考全局。雖然仍舊稚氣,但至少拉得非常遠、非常高,這種「跳脫」本身也是一種訓練,讓學生接下來再去解那些比較簡單但也有點難度的問題時,可以用一樣的「抽象」方式來思考該怎麼回答這題,學生的格局可以瞬間拉高拉大。

然而我認為有第三點。

也就是「成就感」的部份。

我覺得,「學習」這件事很奇妙,尤其是離開學校後再回來學習,早已不若在學校自由自在,有點壓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已經慢別人好多了」!(當然除非我們是學瑜珈之類的,就沒有壓力)。

這時候,如果可以從最難的開始學起,就會產生一股沒有邊際的「盼望」。

這盼望就是,我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學得比別人快,也可以在第一堂課以後,只要解了這一題,就瞬間比人家學三個月還多!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學習的,我自己學習,很重視這種「超越別人」的成就感。學習就是要超越別人,達到其他人沒有的境界,這樣的成就感,或說是對這樣成就感的「盼望」,會讓學習的期間充滿樂趣、充滿精神。

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補上」、「趕上」,學習的效果就會差很多。

先丟一個最難的習作上來,稱作「大浪學習法」,先拿一個最大的浪整個打下去,浪退了,至少留一些東西下來,這樣可能比一點一點的往陸地推進要來得有較大的成就感。簡單的問題往往每一題都在學新的東西,或許重覆性質沒這麼高,反之,大浪以後,學了一兩個困難的,進入簡單時,很快就能享受「我知道怎麼解」的樂趣,可能也促進大腦更努力去學習。

這篇文章和上周的「慢學」應該沒有衝突,學習的「速度」可以慢慢,但什麼先學、什麼後學可以調整。學東西,應該先從最難的開始,真是讓人意想不到,是不?

(圖片來源:http://www.freewebs.com/ermthegreat)

2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