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 Today:大學兼職講師滿街跑,壞了教育?

最近看到美國一篇文章,剛好是「對立」的狀況,一則是說,大學教授雖然德高望重、學富五車,但「教學」不見得好,我是在上周看到,現在找不回超連結了,而昨天USA Today則出了一篇報導更猛,直指「大學講師」不好

所謂大學講師,就是非教授職的兼職或全職的講師,他們可能在業界有些成就,對研究也沒興趣,只負責教學,許多是兼職的,白天在其他公司上班。

報導舉出,美國從1975年到2005年的三十年期間,大學裡面的組成產生變化,1975年時,全職的有tenure終身聘的教授,從36.5%降低到21.8%,全職的準備升教授副教授的也從20%降到10%,而全職的非教授職則從13%升到20%,兼職的則從30.2%再狂升到48%。

也就是說,在三十年前,兼職講師的總數比正式教授要少一點點,但到了今天,兼職講師竟然比正式教授還多一倍

結果,帶來什麼改變?

報導舉出,有一篇對加州的社區大學作的研究,當學校的兼職講師增加,學生「完成學業的比例」,竟也奇妙的開始跟著降低!而北卡大學系統也對旗下學生作調查,竟也得到同樣的結論。他們說,尤其是在一些邊緣的實用科系如「英國文學系」,更是大量聘用兼職的講師(或許是作家之類的),造成一些影響,這件事將於下周在「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年會成為討論的主題,屆時這股討論肯定會繼續下去。

講師真的這麼差?這份報告也分析了,講師的素質應該不會太差,主要要怪學校方面,並沒有給足夠的薪資(這問題好像全球都是這樣),以致於一位講師,可能得在好幾間學校同時兼課才能勉強過活,教學品質可能因而受損。

有趣的是,他們還研究,一間大學的兼職講師太多,竟然也會影響到正式教授的教學品質。他們發現,兼職講師過多,正式教授對於教學的準備時間和office hour都會莫名其妙的縮減。他們分析,應該是因為教授看到兼職講師也在教一樣的東西,覺得自己責任可以卸給他們,也可能是某種不安全感,於是教授們慢慢將重心移離「教學」而回歸到「研究」面。對一間學校來說這樣不見得不好,但對大學學生來說,這趨勢是好的嗎?

我記得在加拿大和美國念大學、研究所,到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教得最好的老師,好像都是兼職老師。你不會錯過他們,因為他們看起來比較年輕,講話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他教的東西,讓我們很容易懂。但,教授當然又自有另一種的魅力與格局,這是講師所達不到的。

不過,我覺得有一點還是很有趣的:

既然講師的薪水這麼低,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會去做大學講師?

看,要做大學講師,肯定也要一定的學經歷與知名度,不是麼!

這樣一位高階人,拿著微薄的薪水,拚著下班的累體去做講師,為了什麼?

這點不難理解,如果我今天有三張名片,一張是某小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一張是某某協會理事長,一張是某某大學的專任講師,我可能也會想拿最後一張,也就是那個「大學講師」的名片出來給對方!

有趣的是,注意,報導所引用的「學生教育素質變差」的測量標準,是以他們的「完成學業」的機率。但我們卻也常聽過許多學生說,大學四年,學的東西已經忘光光,現在在用的知識,都是經驗得來的。

所以,講師薪水低、講師愈來愈多,學生輟學多,留在大學學的東西反而忘光光……。

這一連串,或許才真的引出了整個教育體制肉裡的一團非常的矛盾處。

10 Comments